新型家庭结构模式下家庭体育的价值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7-11-27张晓云宋海平陈晓平蒋艳霞徐美秀
关 俊,张晓云,宋海平,陈晓平,曹 凯,蒋艳霞,徐美秀
(1.乌审旗第一中学,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300;2.乌审旗教研中心,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300)
新型家庭结构模式下家庭体育的价值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关 俊1,张晓云1,宋海平1,陈晓平1,曹 凯2,蒋艳霞1,徐美秀1
(1.乌审旗第一中学,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300;2.乌审旗教研中心,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300)
自我国1963年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每年儿童的出生率在逐年减少,这种人口增长趋势的下降彰显出了我国对人口增长过快所下的力度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优越性。但是,从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人口增长速度减慢,必然会导致儿童出生率减少。随着人口数量的减少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一种新的家庭结构模式出现,这种新型家庭组织结构是以4个老人(夫妻双方父母)、1对夫妻和1个孩子所构成的4-2-1模式家庭组织结构。其特点是隔代抚养和过分溺爱等方式抚养下一代。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青少年过多的是以重智育轻体育的教育培养模式来发展和培养他们的人格素质,从而偏离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轨迹,成为当前青少年身体健康体质下降以及得不到较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1 新型家庭结构下家庭体育的价值定位
在一个以“中国崛起”为显著特征的时代,要改变现实中青少年体质逐渐下降的态势,我们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现代家庭体育价值进行重新梳理与定位,将家庭体育从教育附属物的边缘地位上摆脱出来,让家庭体育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回归到人的发展价值以及具有当代教育价值上来。
1.1 家庭体育的人格塑造价值定位
1.1.1 人格的涵义 人格,英文person-ality,这个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好比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所谓人格是指对一个人内隐和外隐所体现出来的行为举止而进行的全面客观的描述和评价,人格又称之为一个人的个性。另外,人格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那就是人的中控系统,它不仅仅是引导个体实现自我,而且对个体的行为发展起到驱动作用。
1.1.2 家庭体育对人格塑造的价值分析 家庭教育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开始,对孩子启蒙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尤其是启发和激发孩子的体育兴趣和普及体育知识。家庭体育教育在对塑造孩子的人格方面主要体现出对体育精神的培养、人体身心健康的发展、孩子个性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体育价值观等人文教育的转变与提升。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使得现代家庭体育更多的是向现代人文体育价值观转变,这种转变不论是现代信息媒体的了解还是从体育比赛参与的过程中都能体现出体育精神以及体育价值观这种人文的隐形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家庭体育教育更能体现出体育具有的特殊性和体育塑造人格所具有的价值。
1.2 家庭体育的健康价值定位
1.2.1 家庭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概念不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家庭体育教育是孩子体育教育的启蒙教育,也是孩子未来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石。通过家长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参与,来引导青少年从小培养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全发展。影响人体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体育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家庭体育教育必须得以重视,让青少年从小得到体育参与和身体锻炼知识,为终身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习惯。同时,家庭体育教育对促进青少年身体发育、终身体育意识、自信心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意义。
1.2.2 家庭体育的健康功能分析 现代控身题的创始人、德国医学博士范 · 阿肯说:“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你想要买的东西,但只有一样东西你买不到,这就是健康,健康的得来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顽强的意志,克服贪图安逸的惰性,艰苦的锻炼和流汗。”随着现代体育价值功能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定位之后,其传统的体育活动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传统的家庭体育主要是针对性地解决人们的身体体质问题。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侵入,出现了一些具有社会性的文明疾病,而且这些疾病来源于心理的不健康,于是家庭体育的价值便又在心理调节方面得以表现,现在又用体育锻炼手段来解决可能导致身心疾病的社会问题和生产方式问题。所以,家庭体育的特殊价值不仅仅是增强人们的体质,同时也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治疗以及社会价值观等领域的培养起到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与启示。
2 新型家庭结构模式下影响家庭体育发展的因素
2.1 传统家庭教育价值取向错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现代家庭收入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家庭生活方式以及教育理念变得丰富多彩,与传统家庭教育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另外,由于受到外来文化以及社会经济变迁的影响,当前社会价值取向以多元化趋势在发展,在这样一个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家庭体育教育却与家庭智力教育背道而驰,突显出重智轻体的教育发展态势。例如,在节假日期间过多的让孩子参加智力教育的补习与培训,很少让他们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和观看体育赛事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这种家庭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出当前社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同时也反映出现代家庭教育的滞后性和缺陷性。这种溺爱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体现出我国多数家庭教育还在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带有功利性的望子成龙和拔苗助长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传统家庭教育理念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而是要随着社会文化体制的不断升级,实现内部结构的不断完善与合理化,只有这样才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2.2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利性
现阶段城乡区域之间为了实现与发达城市接轨,不断改善城市发展的硬件设施来打造本地区或本民族特色的城市品牌。这些城市硬件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品牌的树立。事物都有两面性,体育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却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路程中忽视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导致体育设施和体育锻炼器材匮乏,造成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较少,乃至体育价值观无法正确树立。
2.3 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对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资讯的快速发展,逐渐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同样也在改变着青少年传统单一的信息资讯渠道。但是,网络信息的普及化在为他们获取便捷而广泛知识的同时也带了负面影响。网络化、信息化、多样化使青少年习惯且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该群体带来了追求个性、强调效率、注重时尚的心理特征。由于社会、家庭、教育等因素,青少年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体育价值观取向发生了转变,在注重体育物质消费和体育精神享受的过程中,以张扬个性、追求自我、设计自我的形式展现体育价值观。网络的普及化使得该群体将过多的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里,缺乏体育活动以及体育参与,致使当代青少年肥胖、焦虑等心理疾病的病发率逐年上升,身体素质在逐年下降。
3 新型家庭结构模式下家庭体育发展对策
3.1 转变传统家庭教育价值观
在当前我国改革转型的关键期,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青少年的价值观以及家庭教育的支柱遭到了巨变和崩塌。其中,过去以“体—智”结合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体的教育价值理念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青少年身心健康、体质下降严重等问题,亟待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呼吁家庭教育素质化,彻底转变重智育轻体育的心理,提倡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融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品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一体的、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价值理念。所以,家庭教育必须通过转变传统的重智轻体的教育思维理念,提倡体质教育普及化,
3.2 培养具有中国元素的家庭体育价值观
现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由于各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受到数字信息互联网的冲击,在思想、价值理念以及行为表现形式上都有不同的见解,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无法形成独特的思维定式和正确的认识。知识的积累和沉淀的多少,是形成体育价值观念的关键因素,正确科学合理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不易改变的,可对个体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培养具有中国元素的家庭体育价值观就必须就家庭这一平台,通过家长的引导和参与体育,让青少年了解体育知识和体验体育快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并在体育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和体会体育精神和价值所在,并对体育价值取向合理化。
3.3 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兴趣的培养
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支撑点和延伸。所以,青少年健康体育体质不能仅仅依靠学校体育教育来提升和培养,而是要以家庭为依托,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延续化和终身化发展。在家庭体育中应从小培养青少年儿童对体育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以体育游戏为切入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和兴趣以及对体育的态度,使其在体育中得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真谛,体会体育带来的快乐。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人际交往关系,并增强他们的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和树立体育价值观理念。
4 结 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将肩负起建设祖国、保卫国家的重担,但如今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却在逐年下降,各项素质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家庭教育的“素质化”,重视家庭体育教育,彻底转变只注重学习成绩的病态思想,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青少年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中坚力量。
[1]刘香.基于历史人物传记阅读的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王德华,张娟.科学人文主义的体育教育价值观[J].四川体育科学,2004(2):17-18.
[3]施群英.从体育价值的嬗变商谈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J].体育与科学,2009(6).
G807
A
1674-151X(2017)11-044-02
投稿日期:2017-09-15
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国家级科研课题(编号:1601010006B)。
关俊(1985~),中教一级,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基础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