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重温经典 学校体育时不我待
2017-11-27王波王宗平
王波 王宗平
(1.长安大学体育系,710064;2.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210094)
《体育之研究》是1917年毛泽东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有关体育的著名论文。以近代科学的眼光,就体育的概念、目的、作用,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认为:所谓“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指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文中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在我国体育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重大课题,即什么是“体育之真义”,对其探讨是中国当代体育思想上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早年探究体育之真义,是志在改善国民的体质。他所理解的体育的对象是所有人,在“真义体育”中是没有选手的。体育不是少数人参加的“精英”体育,而是指如何增强广大人民体质、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群众体育,这与他在文中严厉批驳的那种“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体育”以及后来多次批评体育中锦标主义思想、反对搞“选手制”体育的观点是一致的。
可以说,《体育之研究》仍然是当今体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肩负历史重任、开创复兴伟业的行动指南,是提升体育素养的生动范本,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体育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体育文化的珍贵历史资料。体育、人民、体质三个关键词勾勒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基本内涵,“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这是毛泽东深刻洞悉中国体育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判断。增进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认识体育之根本,适应体育之根本,引领体育之根本,对《体育之研究》进行研究与剖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大逻辑。毛泽东用《体育之研究》来阐释和定义百年前中国体育所处的阶段,这当中透射出的深邃历史眼光和战略定力扫清了人们思维上的迷雾,对中国体育怎么看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鲜明回答。这对正确认识中国体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很有意义。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并就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和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总体上看,我国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这些对现代体育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全民健身的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全民健身活动最大规模的目标群体,青少年健康则全民健康。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新思想,制订了新目标,开启了新征程,伟大新时代召唤堪当大任的新青年,神圣新使命赋予继往开来的高素质强国一代,当代青年的使命注定神圣,青春注定不凡。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抚今追昔,心潮澎湃。透过十九大报告,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已经矗立前方、鲜活具体、清晰可见。伟大新时代的根本历史任务就是要强起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时代的精神就是青年的精神,青年怎样,国家就会怎样。
新时代、新举措,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展望未来,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学校体育事业,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争取新的突破、争取整体提升。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广大在校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一定会对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的成长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教育工作要回归初心,牢固树立为人民办教育的思想。青年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坚守育人育才的价值导向,学校教育责无旁贷,学校体育任重道远。
当前,中国学校体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探索建立新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三是以中国举办冬奥会为契机,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在学校广泛开展以奥林匹克理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探索建构“奥林匹克中国教育模式”,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
因此,“健康中国”建设时不我待,学校体育时不我待,不解除当前所面临的壁垒,不提升和锤炼体育工作者自身的整体素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一环,学校健康教育将更加艰难,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动商”素养刻不容缓。在新的起点,学校体育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关键还是看落实。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学校体育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