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私人体育俱乐部合作发展可行性研究
2017-11-27赵芳
赵 芳
高校与私人体育俱乐部合作发展可行性研究
赵 芳
高校运动场地器材的缺乏,私人体育俱乐部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闲置,这为两者合作创造有利条件。抓住这点对高校和私人体育俱乐部进行深度研究,研究目的是探索高校和私人体育俱乐部合作发展可行性。研究发现动力、制度和利益是制约高校和私人俱乐部合作的因素,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利用制度和利益的引导和约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两者真正达到利益共存;二是逐步建立经费投入多元化制度,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高校;私人体育俱乐部;合作发展;可行性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数不断增多,而高校场地扩建比较缓慢。场地设施远远满足不了高校学生课外运动需要,在翻阅高校学生课外参与运动现状的论文中发现场地不足,是阻碍学生运动的一大因素。私人体育俱乐部里面有场地和专业的健身器材,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闲着的,一方需要一方有,这为合作创造了条件,也对全民健身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本人在高校工作10余年,也在私人体育俱乐部里做过教练。依据双重身份对高校与私人体育俱乐部合作可行性进行深度分析,以及对制约因素分析。给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议。希望通过自己的深度分析为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为全民健身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2 合作后对高校和私人健身俱乐部的影响
2.1 高校与私人俱乐部合作符合国家政策
201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消费的若干意见》 基本原则指出:创造发展条件。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来。这充分说明体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和私人俱乐部的合作就是在创造条件。《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目标也任务中也提到,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这为高校和社区、高校和健身俱乐部资源共享提供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第七章高等教育第二十一条提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荐学研用结合。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刚好可以运用自己所学专业到私人健身俱乐部去。这加强了高校和私人体育俱乐部合作的动力。
2.2 合作后对高校和私人体育俱乐部的影响
2.2.1 合作后对高校和私人体育俱乐部积极影响的分析
影响当然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下面先从积极影响分析,全民健身大环境下,高校体育也得带学校和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许多学生也自己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纷纷走出宿舍,走到运动场参加各类体育项目。2009年由体育局、教育局和财政局提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指导意见》中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开放范围和时间等多方面,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具体实施细则,确保开放工作有序、长效进行。本来就紧张的场地,再加上社区居民的参与,使得课外体育场地的使用更加紧张。但是,高校和私人健身俱乐部合作后,就不一样了,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健身俱乐部去活动。这样可以大大缓解场地器材的实用紧张情况。私人健身俱乐部可以根据器材场地耗损情况适当收取高校学生一定费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健身俱乐部的人气,带动俱乐部里其他会员健身氛围,又能相应的增加俱乐部的收入。
高校也可根据健身俱乐部需要,对培养计划做调整,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好的教练是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基础,高校体育类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技能到健身俱乐部里学以致用。
2.2.2 合作后对高校和私人体育俱乐部消极影响的分析
消极影响目前对高校来说还没有发现,但是对私人健身俱乐部来说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那就是俱乐部会员和大学生场地需求方面。私人体育俱乐部必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在场地器材需求量高峰期的时候,会出现俱乐部会员因大量大学生而没有训练场地和器材的情况,这样会影响俱乐部会员锻炼的积极性和情绪,对后续办卡会受影响,最后,会影响到私人体育俱乐部的盈利情况。
3 关于高校和健身俱乐部合作制约因素的分析
3.1 动力因数
动力因数是高校和私人健身俱乐部发展的驱动力。比如说,高校在学生课外锻炼场地紧缺的状况下,私人体育俱乐部有充足的场地和器材,这对高校来说它就非常希望可以合作,可以减轻场地紧缺的状况,高校对合作就占据积极主动的地位。相反,大量的学生参与到俱乐部去势必影响其他会员锻炼,综合利弊,不找到解决的方案,健身俱乐部的主动性就减弱了。
3.2 制度因素
制度在高校和私人健身俱乐部合作中站主导地位,在推进高校和私人俱乐部合作过程中要有规划,分工要明确,责任要到位。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目前来看,若不考虑两者资源基础,利益,光靠政府支持投入。这种合作也不会长久。建立实际可行的制度,规范两者之间的关系,责任要到位。
3.3 利益因数
利益平衡是实现合作发展的基础因数。要做到利益平衡必先明白各自的资源基础,协调双方利益发展。在政府的协调下,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找到互惠互利的平衡点,让合作发展具有长效机制。
4 高校和私人健身俱乐部合作发展建议
4.1 利用制度和利益的引导和约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两者真正达到利益共存
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课外参加体育运动,对一些体育项目学校没有场地器材的,学生被迫要到俱乐部去的要给与支持,所谓的支持,就是拿出一部分教学费用和俱乐部达成长期的场地器材使用合同,让学生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也可以锻炼。俱乐部可以分时间段向学生开放,比如在会员锻炼高峰期以外的时间,可以问大学生少量收取一定的费用。高峰期时不对学生开放或者开放但是同等费用的收取。这样久而久之大学生也会养成锻炼的习惯,俱乐部也不会因为盈利问题而拒绝合作。
4.2 逐步建立经费投入多元化制度,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保证措施中指出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并给一定的政策优惠。国家对私人创建健身俱乐部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了,教育部门能不能再对学生到健身俱乐部参与健身再给一定的扶持呢。学校和教育部,体育部门可以联合寻找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为高校中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奖学金。这样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也可以缓解他们因锻炼产生的体育消费。健身俱乐部也可以举办比赛或表演,招商引资。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或者免锻炼费用。
5 结束语
体育场地器材的短缺是制约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高校和私人俱乐部的合作无疑是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然后,现实去实现这一合作,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制度和利益引导和约束,找到适合我国高校和私人俱乐部长效合作共同发展的可行性方法,还需在实践中摸索研究。
[1] 王美.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长效机制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6.
[2] 刘国永.对“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10.
[3] 贾洪洲.学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开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05.
[4] 唐祖燕.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途径的初探—高校体育俱乐部步入社区体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
[5] 李娟,牛静.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J].体育学刊,2005,5.
[6] 国务院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国发2016,37号文)[EB/OL](2016-09-25).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Colleges and Private Sports clubs
Zhao Fang
The lack of sports venues and equipment in college, and the idle for most of the daytime in private sports clubs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m to cooperate.Start from this point, this paper makes in depth research on the two parts to explore the cooperative possibility of the two.Result shows that the main restriction factors are motivation, regulations and interests.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offered:first, make good use of the guidance and restriction of regulations and interests to activate different parts and make their interests bonded together; second, to establish the diversified system gradually guided by government to attract social invest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ivate sports club;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easibility
赵芳(1981-),女,湖北襄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aizhou College, Taizhou 225300, Jiangsu, China.
G8
A
1005-0256(2017)07-0124-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7.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