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研究
2017-11-27向婷
向婷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研究
向婷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当前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在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构建课程体系的建议,为开设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提供参考。
高校;体育改革;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体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这类人才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还要文化水平高,职业能力高。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当前正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牵涉面广,难度大,如果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想必具有显著的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持续深化学校体育工作,以国民体质的国家战略高度定位学校体育工作的总基调,连续出台多项国家级文件指导体育教育改革,目前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常态[1]。然而全国各地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总体形势并不乐观,具体表现为文件贯彻执行差,学校体育工作始终比较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开设不足,没有特色,始终制约体育教学的进步。同时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如俱乐部、课外活动及运动队尚处于摸索之中,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经费补贴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持续改革。
当前是信息时代,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高校学生作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高校中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民间传统体育,一般是在民族内部或是在一定民族范围内所开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可以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说在高校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内在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1 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必要性
1.1 价值
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不仅体现了全民健身的理念,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课程本身具备了重要的价值。相比以往体育教育中的现代体育课程,教学中往往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身体,习得一定的体育技能。但是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不仅具备上述功能,还能在其中渗透民族内在精神和民族特色,产生了一些额外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更能进一步使学生热爱自身的民族,热爱祖国,并将我国璀璨的民族特色文化继承并弘扬开来。对于当前大学生来说,其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兴趣爱好也很广泛,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还能有效丰富体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需求。
1.2 功能
从教育功能出发,结合上述课程价值的分析来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具有如下几个具体功能。
首先,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不管是现代体育活动,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强身健体。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大学生已经是成人,高校体育改革的关键就是如何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只有对体育有兴趣才能自主地参加体育锻炼,进而促进身体健康。现代体育活动在学生中流行的就那么几种,如篮球、足球等等,体育项目就那么多。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丰富了学校体育课程,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实效。当前也有实际的例子可以参考,如晋中华澳学院作为当地太极健身协会备案的健身气功活动站点,通过专门开设健身气功课程,将健身气功作为必修内容普及到学生课堂,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当学生有兴趣后才能更好地参加体育活动,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其次,增强民族凝聚力,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均有自身特色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体现着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化始终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将各民族特有的体育活动广而告之,学生在学习这些体育课程的时候,就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并逐步认可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而文化也只有在交流中才能使人们产生社会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联系,这样民族凝聚力便逐渐形成。例如北京13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覆盖全市16个区,民族传统体育已经成为北京市全民健身活动和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这桥梁和纽带作用。
1.3 改革背景下的必然
从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现状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在高校当中开设还比较少,绝大多数在中小学开设[2]。笔者以“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进行搜索,绝大多数都是关于中小学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消息,高校方面少之又少。这个现状从侧面反应了高校体育改革的难度大,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就在于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进而倒逼高校体育改革。不可否认也有高校在进行尝试,但是可供参考的经验比较多,但这些经验几乎来自中小学,显然不能在高校中生搬硬套。所以高校自主探索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体系十分关键。
因而在体育改革背景下,既然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具有显著的价值,而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以逐步成为改革当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也将可能是一种必然,将可能具备显著的现实意义。
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体系
事实上,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进校园在1997年时便已经开始,但是正如上文内容所言,关于高校方面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信息却比较少,基于这种现状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为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做出参考。
2.1 课程目标
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既然是特色,那么其课程目标也应有一定特色,基于当前的国家政策,开设这类课程就不能将目标仅定位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上,而是要定位多维目标[3]。首先就需要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为目标,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要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上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和内在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了解中国体育文化当中丰富的内涵,并要使学生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从这个角度看,基于应用型高校改革,可参考成都体育学院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该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主要培养能熟练掌握武术基本理论及专业技能,能从事武术教学、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一目标更体现出应用性,是基于岗位需求的目标设定,如果从深层次来看,目标中同样隐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2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设定方面,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与普通体育课并没有太大区别,主要就是理论、运动技能和实践三个部分。但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一个民族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实际上需要对教学的三个部分的比重进行适当调节,重点突出运动技能和实践,至少这两个部分要占据80%的份额。基于此,课程的设置就需要精品课程,通过充分调研,挖掘学校所在地具有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并积极展开研究,充实其理论基础,作为理论教学的内容。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直接将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课程体系中涵盖民族传统体育概论课、武术基础理论课、传统体育养生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伤科与按摩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同时开设了应用强的安全防卫术等课程。
2.3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上显然是不能沿用传统教学方式,要在加强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教学方式[4]。如果从学生兴趣入手,开展兴趣教学,并将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具有实效。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其本身就具备对学生的吸引力,比如中国传统武术,它本身具有一种神秘感,而且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对于学生尤其是男学生,心中实质上都可能有一个武侠梦。那么就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中辅以激励性语言,始终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想必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当然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或者开展竞赛同样是不错的方式,同样以武术为例,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进行对打,见招拆招,深化武术技能,甚至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微电影的形式,同影视类专业合作,让学生过一把武侠的瘾,更能保持学生对武术的热情。此外,还能将翻转课堂模式结合起来,利用慕课、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的讲解与练习,将更多的时间安排成实践活动。
2.4 建立高质量的师资团队
要保证传统武术特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有效进行,建立课程教学团队是关键。目前各大体育院校的武术师资大多是竞技武术出身,其对传统武术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相对缺乏,虽然有个别早期学练传统武术的教师,也因为长期偏重竞技武术套路教学,而造成技术退化或荒废,[8]因此,必须加强传统武术师资力量的建设。建立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现有师资力量的培养,通过校内培训和利用各种机会到民间向著名的武术家、主要流派的武术传人学习、到传统武术赛地进行交流等,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聘请民间有造诣的传统武术专家,通过举办讲座、授课、技术交流等形式,扩大师资的来源;三是发挥硕士生、博士生特长优势,目前有许多在读硕博生都掌握一种或多种传统拳术,有些甚至在某个拳种的技术及理论上造诣颇深,[9]学校应充分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在实习期间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实践,并组织这些有传统武术特长的硕博生参加教研室的业务交流,与本校教师进行相互业务传授与切磋,促进共同学习与提高。
3 结束语
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是当前高校体育改革背景下的必然趋势,而且这类课程也具有相当显著的价值。如何构建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集群,则是当前研究的关键点,高校应在积极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真正达到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
[1] 胡江平,韦光辉.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5,10:216-217.
[2] 薛源.基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高校体育特色课程构建研究——以舞龙舞狮运动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15,07:87-89.
[3] 王成科,韦光辉.广西体教专业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理论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112-114.
[4] 王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融入广西高校体教专业研究[J].科技视界,2016,16:140+142.
On the Open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 Cours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IANG Ting
(Guilin Tourism College,Guilin 541000,Guangxi,China)
向婷(1987-),湖南张家界人,硕士,初级,研究方向:体育舞蹈和社会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