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摔跤项目体能训练特征分析①
2017-11-27陈永良
陈永良
(云南省体育工作大队 云南昆明 650000)
女子摔跤项目体能训练特征分析①
陈永良
(云南省体育工作大队 云南昆明 650000)
随着奥运会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的不断扩大,以及体育运动本身所体现的公平、公正、顽强、拼搏的特征,女子体育运动在这一领域不断地扩大和发展。经过相关的调查与资料参考,我们对国内女子摔跤项目的体能训练的相关情况作了全面的了解。首先本文探讨了现阶段女子摔跤项目体能训练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女子摔跤项目体能训练特征进行了分析。
女子摔跤项目 体能训练 特征分析
随着我国不断地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对女子摔跤项目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现阶段女子摔跤项目体能训练的水平确实还有待提高。
1 发展现状
1.1 在项目规律的把握上准确度不够
在摔跤项目上我国一共总结出来两大规律。一个是竞技规律,即“12字方针”;另一个是制胜规律,即“快、连、猛、绝、狠、变、控”。12字方针是指在摔跤竞技场上要遵循“全面连贯、积极主动、勇猛顽强”的竞技规律,通过全面连贯的熟练动作,将相应的核心技术与基础技术充分地结合连贯起来,从而达到制胜的目的[1]。通过积极的进攻,从而避免自己陷于不利的被动局面。利用假动作和随时变换的手法,使得在做好防守的同时,消耗对方的体能,从而实现心理上的对抗。制胜规律是在快速反应的基础上,运用最大的力量和耐力,从而达到制胜的目的。就目前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在这一规律的把握和掌控上,还不够熟练和准确。而且对这些规律的论证还未实现完整性和系统性。
1.2 体能与技战术相结合的程度不够
摔跤运动是一项体能与技战术相结合的一种运动项目。在摔跤运动比赛中,只有在良好体能的保障下,利用高水平的技战术,才更有可能地在比赛中得以取胜。两者是相辅相成,二者不可缺一的[2]。因此,教练在对运动员实施训练时,除了要注重体能这一关键要素之外,还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才能全方位地增大取胜的可能性。但是,在现实状况中,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往往只注重高强度的大量运动,而缺乏对体能与技战术二者关系的有机结合与落实。同时,在训练中往往忽略了对不同个体特征以及专项特点等方面的针对性提高。
1.3 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
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的强弱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考量。分别是身体的机能、形态以及运动素质。但是,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完善,教练在对运动员实施训练时,往往更只偏重与运动素质的评估而忽略了身体机能以及身体形态两个方面的针对性考量[3]。所以在开展训练时,往往更多地是通过机械训练或不同距离的跑步等运动项目,来提高运动员的力量和耐力以及无氧、有氧能力,从而促进其运动素质的进步。但是,运动后身体机能的状况却得不到充分有效的评估。那些运动时间、数量、速度等方面的量化指标,只能评估运动员的运动素质的高低,因此显得过于片面。因此,为了全方位地评估运动员的体能发展水平,就要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体能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各个指标的测试,从而实现对运动员体能综合水平的评估和掌握。
2 女子摔跤项目体能训练特征分析
2.1 训练的安排以及内容特征
目前,摔跤运动的赛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呈现双周期的特征。由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大多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始的准备期、竞赛期以及最后的身体恢复期。在初始的准备期阶段,一般都是高强度的训练,包括耐力、速度以及最大力量的训练[4]。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耐乳酸强度,还要对其进行有氧以及无氧方面的逐步训练。同时,为了防止运动员伤病的产生,需要做好一定的防护措施,包括腰膝关节以及肩部,通过一定程度的加固性伸展训练,从而使关节更好地适应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在竞赛期间训练,要在保证预防伤病的前提下进行。对训练项目要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在保障已获得的基础力量的同时,进行乳酸代谢力、耐力、速度以及各项专项训练。同时针对不同的个体,要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训练。在最后的恢复期,要保持好基本的运动技能,同时适当地进行一些有氧训练,将身体恢复到最高承受力状态,以适应后期高负荷、高强度的训练。
2.2 评价与诊断的特征
为了更好及时地发现运动员的薄弱环节以及需要提高的方面,就要对运动员进行一定的体能训练诊断,从而全方位地评估运动员的体能以及竞技能力。通过对运动员进行肌肉间协调性能力以及力量素质的诊断和评估,从而对待提高的方面加强训练和提升[5]。由于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腰膝关节以及肩关节等部位的损伤,为了更好地保证训练的进度和效果,就要不时地对受伤运动员进行伤病诊断。同时要尽量保证这个过程与恢复训练的过程保持一致。对运动员速度、耐力与力量的评价,可以采用一些高科技的电子器械进行测试,比如利用心率表测试耐力,利用血乳酸浓度评价运动强度以及利用肌电来评估肌肉力量。同时,也可以根据运动员训练的速度、距离以及时间来初步评估其体能。但是,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只需对运动员个体进行纵向对比,而避免对不同个体的横向对比。
2.3 实现秩序化与个性化特征
实现体能训练的程序化,是更高一层次地提升体能训练水平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秩序化的程序性训练能够有效地避免盲目的甚至“一把抓”式的训练,从而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在进行体能训练时,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训练阶段的不同,合理地安排有氧、无氧训练的比例。与此同时,通过训练的有序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乳酸性无氧供能能力。结合程序化的训练体系,对其力量、耐力、速度方面的训练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手段。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从而针对性地采取训练。无论是在技战术还是在体能训练方面都不可忽视。通过指标体系的全方位考核与评价,从而科学合理地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训练,从而有效地防止训练的无效性。同时,为了更好地做好伤病恢复工作,就需要对已受伤的运动员进行个体化训练。通过坚持一定时间的拉伸以及平衡训练,从而促进受伤关节部位的修复。
3 结语
随着世界女子摔跤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关于女子摔跤项目的体能训练越来越受到我国乃至国际方面的重视。但是,在现实体能训练过程中,仍然有一些不乐观的现象出现。由于我国在摔跤竞技方面的规律上还未形成比较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致使我国在运动员体能训练上,对竞技规律把握不够准确和清晰。另外,女子摔跤比赛中的制胜要素中,除了体能要素,还包括技战术方面的要素。而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往往过于偏重前者的训练,而对于后者的训练过于疏忽。同时,在不同个体特征以及专项方面的针对性训练还不够。同时,在训练方面,还缺乏一套完善、科学的理论体系。本文对女子摔跤项目体能训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相关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相关探讨和讨论,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为提高我国女子摔跤项目体能训练的水平做出一份贡献。
[1]陈昌盛,柳鸣毅.女子摔跤项目体能训练特征分析[J].运动,2011(14):38-40,77.
[2]徐玄冲.新规则下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特征及方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3]张立强.功能性体能训练对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竞技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搏击,2012,4(12):58-60.
[4]赵师栓,康娟.试论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5):38,40.
[5]刘正才.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6):64-65.
G832
A
2095-2813(2017)10(b)-002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9.023
陈永良(19685—),男,汉族,云南师宗人,研究生,副高级教练,主要从事摔跤教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