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院校开设传统健身功法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研究①

2017-11-27赵金娜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4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功法脏腑

赵金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中医院校开设传统健身功法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研究①

赵金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传统健身功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我国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优秀代表,以其简单易学、动作柔和缓慢、内涵丰富、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健身效果明显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之一。该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传统健身功法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提出在中医院校开设传统健身功法对中医院校的学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院校开设传统健身功法课程既有中医理论基础,又有良好的实践基础,使学生将医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健身实践,培养学生对传统健身体育的主动志向与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中医院校 传统健身功法 价值 意义

当前,全国人民正掀起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为了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有必要悉心研究和大力挖掘中医学中的传统保健体育理论和思想方法,而中医院校的学生是将中医理论用于实践,推动传统健身功法科学持续发展的主力军,通过锻炼能将健身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健身实践中去。

1 传统健身功法

1.1 传统健身功法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健身功法是中国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在不断与疾病和衰老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创造形成的一项自我身心锻炼的体育运动方法。它依靠自身的能力,运用人体姿势的调整,配合呼吸、意念来增强人体各部的机能。

传统健身功法最早记载是先秦典籍《庄子·刻意》篇:“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兽而已,此导引之士,养行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中模仿动物姿势的简单导引术。发展到三国时期,有了五禽戏的诞生。五禽戏是把单个导引连成套,例如虎戏,根据老虎的生活习性动作分别有:虎窥、虎抓、虎扑、搏斗、旋卧等,便于人们练习。随着导引的发展,到宋代又出现了以简驭繁的八段锦,以及后来形成的功理与功法结合严谨的《易筋经》。

1.2 传统健身功法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

传统健身功法属于传统保健体育,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早的一部经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在古代由于居住环境恶劣,人们多得“萎厥寒热”之病,疼痛且行动不便,治疗用“导引按跷”,这里所用的治疗方法“导引安跷”,指的是人们转动筋骨,伸展肢节,所说的“按跷”,即抑按摩、按皮肉。也就是通过伸引手足,活动身体,使身体气血调畅。这就是健身功法的最初形式,即导引。历史上不少名医就是通过传统健身功法的最初形式“导引”来防病、治病。

1.2.1 调理脏腑

中医养生理论注重调理脏腑。把人体器官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为心、肝、脾、肺、肾;腑为胆、胃、小肠、大肠、膀恍。脏腑功能状态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脏腑功能失调是人体失去健康的病理基础。传统健身功法则尤其注重人体脏腑功能的锻炼。

健身功法“五禽戏”,根据中医理论,将五禽配五脏。如虎戏主肝,能疏肝理气,舒筋活络。练习虎戏时,形似猛虎扑食,要有虎威。威生于爪,要力达指尖,神发于目,要虎视眈眈。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其华在爪。用力时气血所至,可以起养肝、明目、舒筋的作用。虎举与虎扑的动作时,两臂向上拔伸,身体两侧得到锻炼,这正是肝胆经循行部位,使得肝经循行部位气血通畅。经常练习可疏肝利胆。另外,鹿戏主肾,能补益肾气,壮腰健胃;熊戏主脾,能调脾胃,充四肢;猿戏主心,能健脑益智;鸟戏主肺,能宽胸益气。充分锻炼人体脏腑。

健身功法“八段锦”锻炼姿势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摇头摆尾去心火”“双手攀足固肾腰”就是针对个别脏腑的锻炼。

健身气功“六字气诀”中通过“嘘、呵、呼、口四、吹、嘻”六个字分别对人体的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心包(三焦)进行全面的条理,使人体各脏腑机能趋于平衡和协调一致。

1.2.2 通经活络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遍布全身,并联络五脏六腑。传统健身功法也是通过疏通气血、调畅经络来实现。在练习健身功法时,精力集中,内视的大部分是腧穴,腧穴是经络气血流注汇聚和经气出入的地方。并且许多动作都是通过旋转来刺激经络,如八段锦中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弯弓射大雕中旋臂刺激三阴三阳经。健身功法中“易筋经”是牵拉筋骨肌肉最典型的功法,用“易筋”之法来锻炼人体肌肉,改善调节人体筋脉,外可练筋骨,内可壮脏腑。

1.2.3 调和气血

中医养生理论把人体“气血”比喻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精微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气血调和”就是气与血之间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传统健身功法在练习时注重“呼吸意念”的锻炼,意念带动气血,气能推动血液至病灶,从而改善病灶部位的血液供应,对病灶部位加强营养和滋润作用,使病灶组织得以修复,逐渐恢复气血平衡。

2 中医院校开展传统健身功法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传统健身功法不仅锻炼价值高,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功法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风格特点和运动形式。中医院校的学生中医理论深厚,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来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有目的的锻炼,可以更好地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2.1 中医院校开展传统健身功法课程的价值

2.1.1 疾病预防领域的应用价值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点,对外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内增强自身体质,促进机体抗病能力,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把握生命,注重养生。传统健身功法立足于中医学独特养生理论,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中医院校的学生开设传统健身功法课程,可进一步丰富“治未病”的健身手段,通过练习传统健身功法更好地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2.1.2 康复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体育锻炼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传统健身功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注重整体观,无论是外在筋骨肌肉的锻炼,还是内在意念、呼吸气的运用,体现了形、意、气的合一,是康复的最佳手段。中医院校的学生学习传统健身功法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深厚的中医理论为基础,还可以把传统健身功法课程作为第二专业课程来学习,这样不仅可以用专业知识去治疗病人,还可以把功法知识健身理念传播出去。

2.1.3 理论用于实践指导全民健身

中医学吸收了哲学中精气神、阴阳、五行等观念,结合行医治病的实践,提出了中医养生学观点。体育养生理论是中医养生理论的一部分,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将理论用于实践,科学指导自己的同时推动全民健身。

2.2 中医院校开设传统健身功法课程的意义

中医院校开设传统健身功法课程既有中医理论基础,又有良好的实践基础,使学生将医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健身实践,培养学生对传统健身体育的主动锻炼习惯,使其全面发展,并能在结合中医理论的前提下把传统健身功法发扬光大。这对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结语

传统健身功法是与中医学专业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密切联系的综合学科。传统健身功法首先在中医院校广泛推广,不仅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强身、益智和预防疾病的显著效果,而且又能使中医文化特色进一步完善传统保健体育理论,为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开设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虞定海.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张敏.传统体育养生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大理学院学报,2011(4):61-64.

G80-05

A

2095-2813(2017)05(b)-016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4.162

赵金娜(1976—),女,汉,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功法脏腑
我国中医传统功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中医理论在异位妊娠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的应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八段锦功法对艾滋病携带者的戒毒人员情志影响的初步观察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