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的研究
2017-11-27盖燚熇
盖燚熇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十三五以来,我国已经进入休闲时代。在休闲时代,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逐渐增多,也更加重视体育健身。全民健身的推广,深刻地影响着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进程,使人们对体育健身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参与热情普遍高涨,同时,政府也加快了健身设施的建设,这使得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全国的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硬件基础。近年来,人们对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的内需不断加大,现有的体育场馆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健身锻炼的需求。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资源是解决体育场馆缺乏的重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对本校学生和公众有序开放。通过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合理收费开放等措施增加供给,满足基本健身需求。通过管办分离、公建民营等模式,推行市场化商业运作,满足多层次健身消费需求。
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资源是学校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保障。通过实地调查,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在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外,场馆在某些时间段处于空闲状态,实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有着大量的体育场馆资源等待着管理人员去更好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提高资源利用率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解决的关键就是合理利用高校的场地资源。目前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场馆设施相对缺乏,而高校拥有较为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充分开发及利用高校除上课和学生正常活动以外的场地设施是解决场馆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以成都市的各大高校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场馆利用现状总结分析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的现状,最后一方面,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附近群众的体育锻炼提供对策建议;另一方面,也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成都各个大学等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的各个高校的师生,锻炼的群众和场地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图书、期刊等有关的国内资料的搜集、借鉴、整理,进一步了解成都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现状,分析成都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现状并收集相关资料与数据。
1.2.2 访谈法
对部分学校师生以及锻炼人群进行访谈,得到更加丰富的资料。访谈所重点研究的六所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了解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交流管理经验的具体内容。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1.1 场馆数量
人们想要获得良好的运动体验,必须要有一定的体育场馆数量作为支撑。本文在计算室内体育场馆时,以室外独立体育建筑为计算单位,室外独立的体育建筑如果是综合馆,以综合馆内能进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单独的一个体育场馆;计算室内场馆总数时不累计。成都高校并没有把现有的和潜在的体育场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许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都处于空闲状态。因此,成都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利用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成都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动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就具有更加重要的实际意义。
2.1.2 场馆分布
因成都各高校体育场馆配置情况的多种多样,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其中高校的办学层次是最主要因素,学校地理位置次之。高校中办学层次越高,体育场馆设施数量相对较多,场馆质量也相对较好,它们之间是成正相关关系的。
2.2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的基本情况
2.2.1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利用情况
通过与场馆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到高校体育场馆最基本的功能是在校生身体锻炼、体育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课外体育竞赛等。但我认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除了为高校大学生提供锻炼身体的基础设置之外,还要尽可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锻炼需求,让更多的人有更好的运动体验,也可以对人民群众进行有偿开放,促进全民健身进程,同时也可以为场馆修建与改造积累一定的资金,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运动设施。
本研究从在校生和现场锻炼人员从事体育锻炼时间、运动项目的选择等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高校大学生与外来人员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选择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开放、利用的情况可以从高校大学生与外来人员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选择上反映出来。
大学生早上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选择节假日来参与体育活动。有19%的居民选择早上在高校体育场馆进行体育活动,这一类人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和教职工,他们一般从事简单的走路,慢跑,太极拳等强度较低的项目,大部分的居民会选择在下午和节假日进行身体锻炼,这类人群主要是利用室内场馆,且大部分为有偿消费。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附近居民和外来人员在高校内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一般是在下午,也就是在在校大学生的课外活动的高峰期,在校大学生有44%的人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身体锻炼,这给体育场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相对稀缺的场馆,然而体育场馆在早上就会发生闲置现象。因此,针对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高校体育场馆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并兼顾好在校大学生和参与体育锻炼的附近居民的利益,将体育场馆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2)高校大学生与外来人员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情况
高校大学生与外来人员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一定程度映了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利用情况。
篮球与羽毛球两个项目最受锻炼者的欢迎,在网球、乒乓球的选择人数上基本持平。对于运动量较大的足球、排球的选择上人数较少。在武术这个项目的选择上,附近居民的参与人数要远远高于在校学生,这主要跟学生的运动兴趣有关,学生一般都喜欢活动量较大的项目。
总体来讲,高校大学生与外来人员关于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总体上是比较乐观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运动项目的选择空间较单一,选择跑步的人比较多,学校在这方面,应该扩大宣传,引导大家去参加一些室内体育场馆的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综合效益,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
2.2.2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情况
根据调查和访谈得知成都市各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形式可分为三种:(1)有偿开放:是在满足学校正常教学训练的基础上,为缓解社会体育场馆短缺的矛盾,满足广大群众需求,弥补体育经费不足而采取的一种开放体育场馆的收费行为。一般学校的室内游泳馆都会采取这种开放模式。(2)控制式开放:主要是控制那些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场馆场地,这部分场馆主要用于竞赛训练教学。它的特点是建设和维护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规格也较高,但使用率不高。这部分专业的体育场馆一般只有在规格层次较高的院校才有。(3)无偿开放:为方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满足周围群众的锻炼需求,以及建设和维护经费较低等原因,让学生和附近锻炼群众自主使用一些大面积、设施简单的场地场馆。如学校的室外篮球场。
2.3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情况分析
2.3.1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
科学而又规范的管理制度是高校体育场馆创造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市高校的体育场馆有非常明确管理制度的有75%。另外,我们发现,成都市高校的体育场馆在制定很多制度的同时,片区内各高校缺乏相互交流,服务对象基本是学校的师生和周围的居民,导致场馆的利用率低下。所以在我看来,成都市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之间应该经常进行交流,在了解各高校体育场馆使用情况下,制定体育场馆的使用管理办法。
在我所调查的高校中,每个高校为了更好的管理体育场馆,基本上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是体育场地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包括体育场地管理人员职责、门卫岗位职责、保洁员岗位职责等;第二是室内场馆管理规定,包括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游泳馆等;第三是体育场馆管理条例,包括场地日常管理、场地经营管理、体育场馆安全等;第四是器材室管理规定,包括器材室保管员管理规定、借用器材管理规定等。
2.3.2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
成都高校体育场馆大多是属于国家直接拨款建成的公共体育设施,因此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的任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与体育场馆的建设目的有着直接的联系。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将直接影响到体育场馆经营开发的好坏。经过翻阅有关书籍得知,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目前存在着自主经营、租赁承包模式等,其中自主经营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高校在对外开放上就会存在着教学与大众健身的矛盾。
通过访谈大部分人同意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可是在实地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许多场馆都处于闲置状态,对市民也不开放,实在是对体育场馆资源的一种浪费。成都高校体育场馆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运用数字媒体宣传的手段较少,管理模式的运行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2.4 成都高校体育场馆满意度情况
满意程度是指学校体育场馆从数量、场馆位置、安全措施、设施、规章制度、使用情况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总体来看,对于高校学生,他们对于学校体育场馆满意度较低,如使用时间以及场馆破旧等问题。而对于使用高校体育场馆的周边社区居民来说,由于他们的主要目的为消遣娱乐,使用时间少,对于体育场馆的期望也较低。
2.5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2.5.1 体育场馆功能单一
通过对六所高校体育教研室、场地管理人员对体育场馆资源能否满足本校需要的调查:目前没有1所高校的体育场馆能满足本校学生教学和训练,仅有2所高校的体育场馆能基本满足本校师生从事各项体育活动的需要,还是存在很多院校不能满足学校师生和附近居民锻炼身体的需要。
2.5.2 缺乏科学规范管理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大多由学校体育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兼任。对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只是较为欠缺,没有专业的管理人才,必定会对体育场馆的管理造成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校都已经选择对外开放部分场馆,对于重点场馆实行分时、分区的进行开放。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量分析,找出了部分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对合理的建议,制定出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为四川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3.1 结论
3.1.1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主体以学生和周围的居民为主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主体仍以学生和学校周围的居民为主,场馆利用多集中于室外体育场地,供学生日常上课使用,学生与外来人员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项目存在一定的冲突,一般以学生上课需要为主,在课余时间才考虑外来人员的需求。
3.1.2 学校之间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成都市高校的体育场馆大多数能承办高水平的比赛,但缺乏高水平的赛事开发。学校之间的体育场馆资源基本上都是封闭使用的,不能够相互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不能实现服务于更多锻炼人群的目标,限制了场馆的综合利用率。
3.1.3 高校体育场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高校体育场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专业的管理队伍,成为制约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大高校的体育院校和地方体育高校,应开设体育管理的课程,培养专门的体育管理人才。
3.1.4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的影响力较低
高校周围的居民很多都不了解高校的体育场馆设置情况,从而不能够充分利用到高校优质的体育资源。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与外界接触较少,外界不了解学校的体育场馆的开放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也不有利于群众体育的发展。在对外宣传上,要积极利用自媒体的平台,例如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将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信息方法的平台上。
3.1.5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的时间段不合理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的时间段不合理。学生和外来人员多集中于下午和晚上进行身体锻炼。对于这一问题,应积极引导社会积极建设开放体育场馆,尤其是俱乐部形式。
3.2 建议
3.2.1 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全民健身网络
由于高等院校拥有着体育专业人才、场馆、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可以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全民健身网络。在不影响学校师生正常教学、训练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全方位的向社会群体开放,以吸进体育锻炼爱好者,进入高校进行有偿健身与体育培训活动,带动体育消费,提高场馆经营效益。
3.2.2 明确场馆服务方向
明确场馆服务方向。在现阶段,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体育场馆的服务方向还是应该放在在校师生和周边的居民上面,并完善服务质量。
3.2.3 引进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
引进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通过招聘一些体育场馆的专业管理人才,对体育场馆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体育场馆的资源利用率,实现全民健身。
3.2.4 积极举办各种体育戴氏
利用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盘活体育场馆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
3.2.5 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时间段进行调整
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时间段进行调整,根据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对外开放的时间段,达到缓解本校学生与外来人员在使用体育场馆方面的矛盾,从而把高校的体育场馆充分利用起来。
[1] 万来红.体育场馆资源利用与经营管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 肖红兵.对广西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可行性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3] 李志实,梁林.学校体育设施[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4] 杨铁黎.关于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0.
[5] 刘永峰.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研究[M].中国原子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2011.
[6] 吕利.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刘勇.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 胡效芳.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 彭苏建.江西省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孙霞.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现状调查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1.
[11] 黄文杰.泸州市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2011,8.
[12] 赵云宏.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6(4):21—23.
[13] 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外国体育法规选集[G].2011,(263).
[14] 苏连勇等.日本社会体育场地设施概述[J].天津体育学院,2011,9(3):88-89.
[15] 秦椿林.中国群众的体育资源[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12.
[16] 王健,陈元欣.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理论与实务[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17] 刘青.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M].人民社会出版社,2012.
[18] 李水强.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利用策略[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6):75-79.
[19] 胡铭.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20] 殷亮.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