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研究
2017-11-26
工匠精神正在成为一种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狭义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关乎未来中国制造业人才队伍的深层次发展,培养具有匠心精神的高素质学生党员队伍,是我们党稳步加快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有力抓手。
一、匠心的沉淀——树立三种核心意识
1.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党员对人民群众的服务意识、奉献热情。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的政治素质并不高,“入党动机多样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加之高职院校三年学制时间较短,课外实践操作教学时间所占比例较大等特点,高校院校学生党员政治素养教育的难度系数增加。我国正为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梦想不懈努力,这不仅需要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技艺,更需要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奉献服务意识。因此,高职院校党员培养教育必须把踏实、忠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教育放在首位。
2.在党言党的身份意识
工匠的成就源自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自我身份的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笔者认为“在党言党”是对绝对忠诚于党员身份的最好表达,是一个党员把自己的党员身份亮在其他一切社会身份之前的责任担当。现如今,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中存在如下两个问题。第一,身份意识不强,一些学生党员入党前后一个样,缺乏进一步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修养的奋进精神。第二,一些学生党员不知道该在何时何地亮身份,对党员身份认识不正确,有些人甚至把其当做谋好处的敲门砖,在荣誉、奖助学金等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不肯吃亏、不甘付出。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一定要把党员身份意识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断纯洁党性、端正入党动机。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本领意识
工匠精神的形成基础是踏实、忘我、超越外界各种世俗杂念的实干精神。大学生党员应努力做到“三先”,即凡是要求同学做到的,学生党员定要先做到;凡是同学中发生的情况,学生党员要先知道;凡是同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学生党员要先行动、先帮助。这就更需要具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坚强意识。现阶段,高职院校培养入党的都是“90后”甚至接近“00后”的学生,他们大都衣食无忧,独立思考问题、处理难题的能力都有待提高。甚至有少数学生,入党动机偏向从众心理,一旦需要接受考验,就表现出消极态度。因此,高职院校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识教育作为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根基。
二、匠心的营造——铸造四项重要工程
1.红色理论固本工程
一是合理进行分层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校内要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进行分层分类,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要在学生的所属学院、支部、教室、寝室里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形成常态化的政治理论学习氛围。二是利用校外顶岗实习开展过渡阶段的政治教育,不能放松管理和考察。要积极与实习单位联系,对党员发展对象多压担子、多考察,帮助他们在过渡关键期形成正确的“三观”。三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形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群、论坛、党建网页等多种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实时网络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温度服务核心工程
一是科学组织学生党员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让服务更“有温度”。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提高服务质量,科学累计服务时间,将其作为考察入党的一项重要标准。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既可以在校内开展,也可以在周边地区通过联系社区、福利院、红色基地、地铁站等公共服务部门开展,多形式、多角度地培养考察发展对象。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董明爱心志愿者团队”为例,该校学生党员经常参与其组织的校外社会爱心志愿活动,不仅凝聚社会正能量,还磨砺了党性。二是要争创典型、锐意创新,让服务更出彩。将志愿服务成效转化为激励一批批学生党员的好典型,提高红色宣传意识。组织学生党员积极撰写“雷锋日记”,创作“微视频”,记录真实动人的党员故事、感人事迹,努力创造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党员教育形式。
3.行动学习项目引擎工程
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利用专业特色,不断创新党建活动品牌、体现高职特色,通过创新学生党员教育活动项目,进一步提高高校自身党建工作水平。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在武汉市委的带领下,该校在2016年创造性地申报了“匠师成长计划”行动学习项目,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主线,在学生党员、教职工党员中开展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如“每日一读”“每周一学”“每季一训”“每期一带”“每年一评”等,研究好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工作中的“小处方”“小锦囊”。尤其是“青蓝结对工程”,建章立制,细化任务,量化考核,号召优秀的党员干部担任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的成长导师,形成“师徒结对”。这项活动取得了好的成效,在帮助党员成长方面起到积极效果,还极大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
4.先锋带头创先争优工程
高职院校要努力从一批合格的党员队伍中选择树立一些先锋骨干,成为队伍中的“领头雁”,靠学生党员自治,把先锋意识、争优精神更好地在党的队伍中传播开来,争取以“一个骨干感染一个宿舍,带动一个班级,影响一个学院”。树先锋、创模范,积极推荐优秀典型,通过微信、微博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员学生好故事。传承红色优秀精神,开展“党员师兄(师姐)面对面”活动等,在学生群体中营造一股骨干带头的积极氛围。积极设计“党员联系卡片”“党员先锋牌”“党支部先锋榜”等宣传形式,让骨干力量真正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考察的环节中发挥积极带头作用。
三、匠心的升华——实现五大内涵提升
1.始终坚定理想信念
当代中国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不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少数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的理想信念具有非社会主义的特点,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的主义等,大部分发展对象虽然有基本的政治认识,能够明确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但却并非在内心真信、确信。通过深刻的政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严格的政治考核,不断增强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感,真正让党员从内心找到精神归属,使之在行动上、思想上都入党,真正塑造一颗纯粹、纯正的党心。
2.内在升华道德品质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未来工匠”,必须具有忠诚、担当、谦逊、奉献的道德品质,实现精神升华。高职院校的学生受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的影响,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培养一名合格的高职学生党员,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领悟忠诚,培育一颗忠于党、国家和人民的党心;学会担当,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待工作和学习;懂得谦逊,用稳重、健康的心态面对成功与失败;乐于奉献,勇于发出光和热,积极传递正能量,做一个“有温度”的党员。道德品质的转变、升华,是一名党员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精神目标。
3.牢固树立身份意识
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重要抓手,武汉市各高校热烈开展了“支部主题党日”“党员常青”等一系列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同时,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党费清缴、党员发展流程检查等重点专项工作侧面揭示了当今党员中存在的身份意识淡薄的问题。高职院校甚至是本科高校都不乏存在“重考察轻培养”的问题,有些院校开展了严格的党员培养过程考核之后,后期疏于培养教育,形成“入党前后一个样”的错误认识。高职院校要把党员身份的重要转变作为党员培养教育的重要目标,要在培养对象从团员向党员身份过渡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认清自己身份转变的重大意义,认清肩上的责任和担子,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
4.深入提升社会融入感
高职院校始终在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后备力量。一名合格的学生党员,要和谐地融入社会、融入群众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其自身价值。高职院校的党员培养教育工作,决不能仅仅拘泥于校内,单纯地与社会隔离,这样往往会加剧大学生对社会的陌生感。当下,网络媒体对各类负面社会事件的过分披露和报道,让不少大学生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存在怀疑与不信任。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要朝着增强党员对群众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对社会的融入感展开,通过各类社会实践等教育内容,不断加强学生党员自我心理建设、能力建设,积极主动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内心深处对社会的积极融入,以阳光、友善、健康的心态步入社会、奉献自我。
5.大力提升能力水平
党员提升能力水平,既体现在思想道德品质、内涵修养上,也体现在自身业务水平、专业技能上,更体现在对党忠诚、干净担当上。笔者认为“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可以作为当今党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这当中既有学,又有做。党员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地学习,提炼精华,把学习这项规定动作常态化,形成制度,养成习惯,内化为自我修正、自我升华的思想武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而言,一是要学,要原汁原味学、一字一句学;二是要做,抓好实践锻炼,尤其要抓好党员帮扶困难群众工作。例如,武汉市正在高职院校中火热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组织在校的学生党员参与“真枪实弹”的贫困帮扶,真正到群众中去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2]《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人民日报》2016年6月21日。
[3]李炳元:《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的调查研究——以四川省为例》,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学位论文。
[4]张建华,张海娟:《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期。
[5]吴莎:《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的研究》,《现代职业教育》2017年第7期。
[6]李晓明,李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途径与机制研究》,《文教资料》2017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