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学新常态
2017-11-26
一、什么是教学新常态
所谓教学新常态是指教学中出现的不同以往的、具有较强稳定性的整体状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场景下接入互联网获取信息。长期存在于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直接瓦解,教师不再是课堂知识的唯一来源与绝对掌控者,学生获得了与教师等量齐观的知识来源通道。这一供给侧变化导致思政课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持续时间长、存在范围广的新常态。
一是学生看客新常态。所谓看客意指那些上课没有带着学习热情,而是抱着观赏教师“表演”的超然态度与旁观者心态的学生。在网上内化为90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态度,不点名必逃课,点名选择性逃课发展为部分高校思政课堂的一大景观。迫于教师点名压力来上课的部分学生,大多时候都在低头玩手机、看外语或考级考证书籍。只有在教师的“表演”合乎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讲故事、放视频或实例演示时,才会抬头观赏。抬头率不高、点头率很低成为新常态、大问题。回答不出教师问题怎么办?百度一下;实践报告不好写怎么办?百度一下;试题不会做怎么办?还是百度一下。真可谓“有百度,无担忧”。
二是教师无力新常态。长期以来,坚定的政治立场、渊博的政治知识、高超的政治分析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赖以摆渡学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础。在搜索万能的强力冲击下,教师拥有的政治知识优势被削弱,他们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性内容尤其是最新时事,学生都可以轻松地在网上搜索到,甚至更多、更新、更全;教师远高于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也被网上的文章观点、博客、评论所掩盖。经多年课堂教学改革仍岿然屹立的以知识讲授为基础与内容的“教师中心论”受到现实冲击。失去基础支撑的思政课教师不由发出“有百度,难摆渡”的无奈感叹。
三是互打高分新常态。抽象地看,面对逐渐失去光环与吸引力的思政课教师,学生在期末评教时肯定不会打出高分;面对日益失去政治进取精神沦为课堂看客的学生,教师在评定成绩时也不易打出高分。但令人奇怪的是,现实中,高校思政课师生互打高分成为一种新常态。在这里,师生双方都采用了你好我好的实用主义。笔者观察到,近几年来,学生给思政课教师打的教学质量测评分越来越高,且教师之间的分数差距越来越小。这不仅包含着学生对教师期末考试“放水”的希冀,也反映了学生对教学测评活动本身的漠视与不以为然,对思政课教学本身的失望与无奈。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大都是教师从宽处理试卷分、模糊处理实践分、灵活处理平时分的结果。看似不错的分数与看起来很美的及格率背后是教师的善意“放水”。
二、如何看待教学新常态
教学新常态是自我强化的整体。构成这一整体的三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其中,学生看客新常态是催化剂。它的存在与蔓延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常感力不从心,教学热情逐渐丧失,教学一定程度上沦落为满足生存的工具;教师无力新常态是强化剂。思政课教学是一种情感与知识的互动过程,教师都希望获得学生的尊重,在学生面前证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以此获得一种价值实现的体验。一旦教师丧失了自我证明的信心和耐心,在教学上陷入消极被动状态,反过来会加速与强化学生沦为课堂看客的步伐与程度;互打高分新常态是粘合剂。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努力学习也可以及格的新途径,为教师提供了一种不努力教学也可以获评高分的新办法,维系了教学新常态的整体稳定与平衡。辩证看待这一自我强化的整体,要求我们认识到三点。
一是教学新常态的产生不是必然的。它是现有思政课教育理念落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新要求、新挑战的逻辑结果。
作为一种交往工具,互联网一方面改变了思政课教学活动各要素,引发了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内容等各环节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推动了思政课教育模式和学习环境全面创新。现代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的创立,融入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与工具的催生,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微型学习、泛在学习、虚拟学习等一系列数学化学习方式的涌现,使得“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成为现实。
在这一背景下,如果思政课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群体为对象,忽略学生学习风格、兴趣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个性差异的教学方法,极易引发教学新常态;如果教师顺应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整合的潮流,在引入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注重改变教学方法,组织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则能将思政课教学水平与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是教学新常态的存在是相对的。从时间上看,思政课教学新常态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产生的,也必将随着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尤其是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成为过去时。
通过比较发现,特别不关注政治、不热爱学习的学生与特别关注政治、热爱学习的学生容易演变为课堂看客,有学习意愿但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在课堂上更愿意抬头、点头;以知识性讲授见长且很少采用新型教学方法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更大、更明显,擅长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其他方式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师受影响相对较小;重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学校发生教学新常态的可能性偏低。
三是教学新常态是危机也是契机。因为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仅为所有身处其中的人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更意味着每个人只有置身于大多数共同实践的人们中间,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否则会被淘汰。正如恩格斯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之所以能被时代精神陶养为“巨人”,是因为“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就教师而言,近年来,大学排名鼓励了高校急功近利的科研导向,导致许多教师对教学产生了一种“应付”心态,甚至总结出了“全部精力用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的悲壮结论。教学新常态引发的挫败感与无成就感会加深教师对这一结论的认同。作为思政课生命线的教学质量的下降成为必然。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联网催生与淘汰“看客”、助力教师教学又加深其无力感的矛盾事实,既向我们提出了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的紧迫要求,也要求我们加强思政课供给侧改革以超越新常态。
三、怎样超越教学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思政课之所以“抬头率不高、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主要是因为内容不适应大学生的需要,“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
我们必须从供给侧入手,丰富供给内容,提高供给质量,建立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等综合立体供给的内容体系;必须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积极作用,优化供给形式,优化供给环境,营造教学优先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提供“引领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的教育供给。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从高校思政课创新大体系着眼,从教法小体系着手,积极培育和努力践行包括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在内的优秀教学方法,构建融教师摆渡、师生共渡与学生争渡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新体系。一是教师摆渡以传道,即教师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普遍、最重要、最精华的灵魂部分在课堂上讲深讲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师生共渡以解惑,主要是通过蕴含冲突和解决方案的案例教学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三是学生争渡以创新,主要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使他们从课堂“看客”变成校园创客。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光明日报》2016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