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笔墨图式与地域环境的关联性
2017-11-25贺凌
【摘 要】本文主要以山水画的特质为切入点,得出山水画创作离不开与客观山水景象的联系,进一步阐述山水画技法是表现自然景象的手段,同时也是画家借物写心,以情抒怀的载体。画家在深入自然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体会各地山川地貌、气候、生态等自然因素特点,寻求以不同的技法去表现各种不同的地域景观,从而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技法语言。
【关键词】地域差异;笔墨;皴法;章法;画派
人文地理学认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必须以一定的地域环境为依托,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必须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从而创造出来的文化特点也就不同。对于画家而言,自然环境的地域性是影响山水画创作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山水画是天人合一思想境界的的历史集成,在创作过程中画家会把生活环境和游历的所得与自身情感交融、提炼,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此时,环境对其影响是不自觉的状态。
由于我国的地貌特征复杂多样,在绘画的笔墨语言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为了表现不同的地貌特征,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创造出了很多种表现技法。其中,皴法就是以笔墨的运动变化去表现山体结构的用笔规则,这是根源于自然界真实的山石结构,不同地域山石的纹理、质感不同就会用不同的皴法来表现,不同的皴法也成为不同画家或不同画派的重要标志。
我国北方山体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突出山石的轮廓与粗糙的质感,如斧披皴,笔线苍劲,运笔顿挫曲折,富有体积感和坚硬山石的质感,充分体现了北方中原一带花岗岩、大理岩等坚硬巨石的整体感和厚重感,具有雄浑的意境。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画的是关陕一带的黄土高原,那里黄土堆积深厚,质地疏松,由于受到暴雨的冲刷作用,就在黄土塬和黄土崖上留下了一系列参差不齐、凹凸不平的雨痕,致使地表支离破碎。[1]范宽从这些痕迹中创造了“雨点皴”和“短条子皴”,这些皴法的发明得益于大自然的启示,是范宽对真山真水的高度概括,真实的表现了黄土地域山石的苍劲雄厚、壮丽雄浑的体貌特征。李唐受北方山水画派的影响,笔法在范宽“点子皴”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小斧披皴”和“大斧劈皴”,这种皴法适合表现棱角分明、质感坚硬的岩石,如岩浆岩和花岗岩等。
我国南方多矮山、丘陵和缓坡,山势平缓,多平沙浅渚,气候湿润,烟云缭绕,山石的轮廓不突出,山骨隐现,鉴于南方地域特征,前人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丘陵起伏、草木繁盛、云雾显晦的江南景色。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描绘的就是南方春江一带的景色,他的笔墨是依据自然形态来描摹,用笔上,以中侧峰拉出悠扬婉转的长线,线条多圆润松灵,画家采用披麻皴,远山和州渚用淡墨抹出,表现出南方山地丘陵一带地势平缓、山体延绵、空气华润的特点。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描绘的是浙江卞山之景,用墨上,这幅画先用淡墨勾勒,然后施以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墨色变化层次明显,所化山石树木皆有湿润之感,表现出了南方山体浑厚华秀的特点。王蒙为了表现土石相间、草木滋生的风貌,创造了“解索皴”。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一样,也有空间透视的关系,只是中国画运用的是三点透视的空间表现方法,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郭熙的“三远说”影响深远,他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在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2]三远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地域自然环境影响着空间构图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景象,给人不一样的心理感受,所以采用的空间透视方法也不尽相同。
“高远”,反应的是仰视所见,在构图上突出山体高大、突兀,给人一种壁立千仞、高低落差很大的感觉,宜与表达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北方山水。如荆浩的《匡庐图》,描绘的是庐山的自然风光,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山体多峭壁悬崖,山势巍峨挺拔。此画重峦叠嶂,由下往上看层次井然,一层高过一层,画中巨峰凌空,自山脚而望最高峰,山势逼人,直面而来,此画再现了庐山雄伟峭拔的境界。而“平远”反映的是一种平坦的地理形势,在構图上突出视野开阔,有一种一览无余的感觉,平远多表现低峦远渚之类,如元代倪云林善描绘平远山水,他的画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意境显得悠远宁静、坦荡开阔,还有郭熙的《窠石平远图》、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等,皆用“平远”构图表现其地域特点。“深远”采用俯视的观察方法,强调景深的层次递进,宜于表现山重水复、重叠、幽深、曲折的景象。清代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中说“笔墨当随时代”,[3]我们应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观念,从而形成具有现代审美理念的一种新的笔墨语境。随着信息量增大,许多画家丰富了古人的题材和笔墨技法,如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法、陆俨少的“留白法”、“勾彩法”、 “可染皴”、“抱石皴”、“白石皴”等,浓郁的地域特征使中国文化的多样性非常明显,中国山水画也在地域的差异影响下形成不同的作品风格。如湘桂文化之于漓江画派的形成,黄土文化之于长安画派的形成,岭南文化之于岭南画派的形成。画家在自然中找到了图式和笔墨语言的个性化,他们把客观世界当做老师、体验自然,从而创造出新的笔墨语言,形成画家作品风格的形成。
中国山水画传统讲究“师造化”、 “师自然”,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山水画创作,为山水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开拓了艺术的形式美。山水画的创作,无论是表现山水树石,还是暮霭烟岚,都不能脱离生活,画家只有深入到自然与生活中去体验,才能使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更具有生命活力和艺术真谛。
作者简介:贺凌(1987.7-),女,籍贯:安徽省合肥市,单位: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康育义.论地质科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石涛.中国古代名家石涛作品选粹[G].北京美术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