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共两党抗日持久战略的异同

2017-11-25谭亚楠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国共两党消耗抗战

谭亚楠

国共两党的持久战战略,是在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各抗日党派和爱国人士在抗日战略问题上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从酝酿、提出到成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之间的危机进一步加深,蒋介石认识到对日本作战非短时间可能结束,必定是一场长期之战争。对此,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开始着手长期抗战的准备,确立了西南抗战根据地,为持久消耗战略打下了一块基石。1937年8月,在国防会议上,国民政府正式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中共的持久战战略方针的形成也经历了相当的发展阶段。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后党内活动分子会议上,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反革命势力的事业,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成功的,必须准备花费长久的时间”“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揭示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质。而1938年5月,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标志着中共系统而又完善的持久战理论的正式形成。

国共两党持久战战略,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即发动全国各族人民,用持久战战略,坚持抗战,消耗敌人力量,积蓄自己的力量,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最终拖垮日本侵略者,但二者在内涵上却不尽相同。

国民党持久战战略方针的确立,是建立在对中日两国国情及其军事力量的对比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这是对国民党持久战略的具体概括。随着战争的发展趋势,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明确把抗战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任務在于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建立长期抗战的基础,完成第二期抗战战略与政略上的一切布置;第二期的任务实现第一期中所布置的一切计划,发挥抗战的力量,以达到抗战胜利与建国成功之目的。在持久战的具体运用上,蒋介石等人提出了“政治重于军事”、“民众重于士兵”、“精神重于物质”、“ 宣传重于作战”、“训练重于作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一些有价值的主张。

中共的持久战战略是建立在全面、历史地分析中日两国基本国情、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的基础上的。毛泽东在1938年5月发表的《论持久战》中阐明了中日战争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发展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中共认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因此规定了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强调抗战政治动员的重要性。在作战方针和作战形式,则确定了运动战、游击战的基本战略地位。

国共两党的持久战战略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点。两党都认为持久战的主要特征是中国抗战的长期性,持久战的战略目标是要通过长期战争逐步消耗敌人的力量,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最终取得全面抗战的胜利。但是由于阶级不同,国共两党的持久战战略思想也存在诸多差异。同国民党持久消耗战略相比,中共的持久战略更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从抗战的路线来看,国共两党在抗战路线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共的持久战主要是着重与政治,而国民党则主要着重于军事。

在8年抗战中,国共两党不同程度的贯彻执行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最终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在战争防御阶段,国民政府较成功地实施了持久消耗战略,以劣势装备抗击日军的猛烈进攻,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到武汉会战一直坚持抗战达一年三个月之久,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并掩护了国力西移,为西南西北持久抗战基地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中共军队在战争中彻底执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以运动战打击消耗敌人,坚持敌后抗战8年,八路军、新四军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国共两党提出的持久抗战战略,成为带领全国民众争取抗战的旗帜,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基础。在持久战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抗日战争最终走向了胜利。

猜你喜欢

国共两党消耗抗战
玉钢烧结降低固体燃料消耗实践
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我们消耗很多能源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国共两党抗战功绩之比较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的工厂法
国共两党持久战战略方针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