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2017-11-25徐敏
徐敏
【摘 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儿童文学视角出发,来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因此,教师应该掌握小学生群体的思维、情感以及心理特点,采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探究创造,培养学生情感。
【关键词】儿童视角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1.059
随着学本理念的推行,对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关注,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学语文而言,它的教学对象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因此,相关教师应该采取与之特征相匹配的教学策略。然而,在筆者的观察经验中,不少教师仅仅将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进程和教材,未对学生心理和思维加以关注。因此,本文将在对小学生思维特征简单分析的基础上,对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小学生群体的思维特征
(一)形象化的思维
通常而言,小学生群体的思维更倾向于形象化,即对物体的感知比较外在而直接,习惯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物件来领会意图。这种思维特征,使得他们对形状、声音、色彩等外部特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喜欢动感、新奇的事物。
(二)丰富而活跃的想象力
小学生群体的思维,往往比较丰富活跃,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他们可能在新奇、荒诞的世界里自我陶醉,在审美、理解以及表达方面,有着新奇而独到的见解。
(三)容易感情投入
心智纯真的儿童,极易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投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可能会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或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对虚构人物的喜怒哀乐抱以较大的同理心。
(四)认知的模糊性
对于心智尚未健全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在认知方面还具有模糊性。也就是说,他们的认知可能仅仅停留于事物表面,对于人物内心、事物本质,还不能有很到位的认知。
二、儿童思维下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几点儿童心理特征,在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相关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理解响应,并随之构思出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策略。
(一)形象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针对儿童形象化思维的特点,相关教师也应该采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和体会,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教学工具,比如,讲述《黄果树瀑布》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动态的瀑布场景直观呈现出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与相关的文本元素直接接触,比如,将银杏叶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三棵银杏树》所蕴藏的诗意和内涵;让学生切身体会春雨,感受杜甫《春夜喜雨》中的“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二)启发学生想象,鼓励探究学习
小学生本来就是个想象力丰富而活跃的群体,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更应该对他们的这一优势进行培养和发挥,鼓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儿童的想象力往往难以为继,一些看似标准而正统的教导,却是对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抹杀。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维护和鼓励。比如,在讲述《狼和小羊》童话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这一故事进行续写和改写;再如,在讲述课外文章《美丽的城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理解,绘制出自己心中的城堡。
2.鼓励探究式学习。一直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都以教师单向的知识讲述为主,对相关事物的理解和判断也有着正统化的答案,然而,这种教学理念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见解。比如,童叟皆知的故事《狐狸和乌鸦》,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对二者贴上了“虚伪狡诈的狐狸”“虚荣愚蠢的乌鸦”的标签。然而,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中,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化解读,认为这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法则之一,是“聪明”的狐狸智对“弱智”的乌鸦的一种策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类见解进行尊重。
(三)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儿童本身就容易投入自己的感情,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引导和利用,培养学生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关爱动物、重视亲情,使得儿童饱满而纯真的心灵得以引导和培养。比如《小狮子爱尔莎》便是讲述了“我”驯养小狮子爱尔莎又把它还给大自然的故事;《钓鱼的启示》中父亲给予了儿子道德力量,这些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对学生的情感成长以及心灵感悟具有较大的引领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理性化意识
针对儿童认知模糊、理解事物感性化的特点,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理性化引导,拓展学生知识面。
1.理性化指导。对学生进行形象感染以及情感熏陶的前提,依旧不能忽略传统的逻辑分析和思路引导。语文是一门情感类学科,学生在接触它的过程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性和专业性。不论是对字、词、句、篇的把握,还是对相关文学手法的评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工具性指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鉴别能力。
2.拓展学生知识面。想要消解儿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模糊认知,其根本还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面的拓展。这便要求相关教师从教材出发而又不限于教材,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同时做好相关延展性知识的讲解。比如,在讲授《守株待兔》一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兔死狐悲》《狐假虎威》《杯弓蛇影》等同类寓言故事的阅读;在讲授《丑小鸭》这篇童话后,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系列作品《海的女儿》《演木偶戏的人》等等。如此,可以拓展学生的见解和思维,进而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模糊认知。
总之,进行儿童文学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其关键还在于了解儿童的思维以及情感特点,并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也就是说,教师应该确立起学生本位理念,对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和思维特征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借助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杨士荣.儿童文学审美化——谈儿童文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第5期:第191至192页.
[2]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中的儿童哲学教育[J].教育导刊,2011年,第3期,第83至85页.
[3]林金微.构建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第8期,第125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