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紫砂艺术的见解
2017-11-25张云
张云
摘 要:古陶都宜兴的紫砂艺术,一直以民间的形式手口相传。自陈鸣远、陈曼生将书画艺术紧密与之结合之后,面貌焕然一新,备受人们喜爱,为紫砂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紫砂壶;历史;艺术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29-01
清代吴梅鼎在为紫砂壶作的赋中写到:“尔其为制也,象云罍兮作鼎。陈螭觯兮扬杯。仿汉室之瓶,则丹砂沁采;刻桑门之帽则莲台擎台。卣号提梁,腻于雕漆。君名苦节,盖以霞堆。裁扇面之形,觚棱峭厉。卷席方之角,宛转潆洄。诰宝临函,恍紫庭之宝现;圆珠在掌,如合浦之珠回。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格高西子。腰洵约素,照青镜之菱花;肩果削成,采金塘之莲蒂。菊入手而疑芳,荷无心而出水。芝兰之秀。秀色可餐;竹节之清,清贞无比。锐榄核兮幽芳,实瓜瓠兮浑丽。”。
这段赋中提到的僧帽壶、圆珠壶、束腰菱花壶、竹节壶、提梁壶等等,都是紫砂壶传统造型的代表作品。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已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著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
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宜兴紫砂陶艺术自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紫砂壶以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气息,为人们称颂和珍视。紫砂壶不仅是宜兴的象征,而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代表,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艺术结晶。研究和发展紫砂陶,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托,也是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紫砂壶,于满人时期融入了古老的中国画,用陶土和窑火,谱写新的诗篇。紫砂壶象形器所承载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所表达的自然界中的包罗万象,千姿百态,而所牵系的是紫砂壶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宜兴紫砂壶象形器 是出于“美”和“灵”的需求,而必然会有“高”的结果。所以,宜兴紫砂壶象形器随着宜兴紫砂壶的发展, 将更为世人所瞩目,它的艺术价值也会随着紫砂市场的进一步正确发展而提高。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一丸土”,富饶的宜兴大地孕育了神奇的紫砂矿产,勤劳的陶都艺人创造了陶艺中的一朵奇葩——紫砂壶。紫砂壶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陶瓷艺术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辉。
紫砂陶艺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具有丰富文雅的造型语言,独特的风格,交流的艺术表现感人的艺术魅力,因而成为独具品位的文化形态,丰富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紫砂在文化领域里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紫砂陶不单是技艺卓绝,而且有关丰富的内涵,所包含水量的不仅是泥土及空间,更重要的是文化,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不然怎么会有那么深厚的艺术魅力、那么强的感染力。紫砂陶艺在技术和艺术之间,虽两者含义不同,但两都必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技术是物质的基础,艺术是精神所在;技术是制作水平的高低,没有精湛的技艺水平和高明的制作手法,就不会有很强的表现力。因为在表现平面、直线和直角的时候,微小的工艺制作缺点,在烧成后都会留下永久的遗憾,一点瑕疵在平面上都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这些工艺制作上的要求和制约,形成了方形器物制作技术上的高标准。方壶的壶身和壶嘴,都是用泥片镶接成型的。在备制泥片时,做壶身的泥片要求薄厚均匀一致,而做壶嘴的泥片就有所不同,要求壶口处薄一些,壶嘴根部厚一点。在泥片打好后,非常精确地计算并按设计要求将泥片裁好,泥片与泥片衔接的口部切成斜面,敷以泥浆合扰粘接成型。壶身做好后,壶盖和底则用堆砌的方法制作,即用几层泥片相合制成。宜兴紫砂陶不仅气孔率高,而且形成一个套一个、一个通一个的气孔网络,这些气孔犹如千姿百态的雄伟壮观的宜兴著名溶洞的缩影。这也就是宜兴紫砂陶具有良好透气性、紫砂茶具具有泡过茶后留香不散的根本原因。这种特殊性能的紫砂泥,在宜兴地区以外是难以取得的。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与从事紫砂研究的艺术家采用紫砂壶、瓷壶、玻璃壶作了沏茶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紫砂壶泡茶具有的色香味均明显优于瓷壶和玻璃壶。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
世上万物,随时间的流逝皆烟消云散,唯文字、艺品,能记载着人类发展长河的渊源,还原历史。它沉淀于生活,源于生活的浓缩的写实;又高山流水般,让人在静静回味中,找回渊源文化的根。
参考文献:
[1]何继.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M].台湾奇园艺术中心,1993.
[2]李敏行.紫砂新鉴[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3]姚迁等.宜兴紫砂陶艺[M].台湾南天书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