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旺斯的古罗马遗迹
2017-11-25徐翔翔
徐翔翔
如果为普罗旺斯做一幅画,那么一定是一幅绚丽的长卷。色彩会很丰富:紫色的薰衣草令人迷醉,金色的向日葵热情而躁动,绿色的葡萄园连绵不断,蓝色的地中海与白色的沙滩温柔相伴;内容也很精彩:英国作家梅尔笔下的乡村生活闲适而有趣,《基督山伯爵》开篇的马赛港依然繁荣而热闹,影城戛纳灯红酒绿,衣香鬓影,塞尚的故乡艾克斯清新文艺、时尚优雅……
万千气象的普罗旺斯是多少岁月凝炼而成的。3万年前,人类在这里的洞穴中画下了第一匹马;5000年前,这里的人类有了第一座村庄;2600年前,古希腊人开始在这里经商;2200年前,古罗马人开疆辟土至此。从那时起,帝国标志性的建筑就在普罗旺斯“生根发芽”,那些斗兽场、剧场、凯旋门成了长卷上用古旧隆重的颜色描绘出的庄严与雄伟。
罗讷河是法国河流之首,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冰川,然后一路浩浩荡荡地穿过法国,最终汇入地中海。它的下游部分基本上是沿着普罗旺斯的西部边缘奔流而过,灌溉出一片古罗马文明的沃土。
奥朗日位于普罗旺斯的西北角,也许是罗马人沿着罗讷河在这片广阔天地洒下的第一粒文明的种子。公元前2世纪开始,罗马军团逐渐称霸普罗旺斯。奥朗日因为其在罗讷河的码头而被看中,不仅有军队驻扎,而且大兴土木。一粒种子长成了果实累累的大树,两千多年后仍然可以看到的是仅存的“两枚硕果”——半圆形剧场和凯旋门。
奥朗日古罗马剧场
剧场几乎是古罗马城市的标配,从意大利直到埃及都能看到规模、保存程度各不相同的遗迹。奥朗日的剧场之所以能在众多同类中脱颖而出,早在1981年就占据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席,乃是因为它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完好程度首屈一指。劇场建于公元1世纪初期,直径103米,石阶层叠而上呈弧形扇面铺将开来,与大约十层楼高的背景墙围成了一个工整的半圆,可容纳观众上万。在罗马剧场盛行之时,这面既是装饰又是舞台背景的高墙也许并不算特别突出,如今却是人们在全世界所能见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面了。
36米高的背景墙整体分三层,正面有三个出入口,彼此之间用突出的大理石圆柱相隔,墙顶还残留着遮阳屋檐的痕迹,砖石裸露的墙面原本覆盖着大理石板,一个个空荡荡的窗口曾经放置过雕像,然而现在只有一座3.5米高的奥古斯都大帝雕像复制品站在最高一层。整面墙建造得凹凸有致、层次分明,不仅有装饰作用,更可以减少表演时的回声。曾几何时,这面雄伟的背景墙下上演了多少或悲或喜、或雅或俗的故事。那样的盛景虽无法百分百重现,好在剧场仍能物尽其用,无论是咏叹调还是摇滚乐,人们还是可以在这里,像两千多年前一样体会着愉悦、感动或是震撼。
凯旋门在奥朗日的北部,大约是1世纪中期的作品,比意大利罗马现存的三座凯旋门要古老许多。奥朗日比不了罗马那样的大都市,一年四季不缺前去朝拜的客流。因此,奥朗日的凯旋门虽然处于一个主要的交通岔口,大多数时候却是独自安静地矗立在那里,略显寂寞。
人少也有人少的好处,让额外的保护或限制成了多余,它不用像外形肖似的后辈——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那样被铁栅栏圈起来。你尽可以在它的三个拱门间随意穿行,可以围绕着它,360度细细观察各个方向的浮雕,更可以亲手触摸它,试着去感觉渗透其中的沧桑风雨。不过最精彩的浮雕在中央拱门的顶部,只能仰望了。刀光剑影,人仰马翻,英姿勃发的罗马士兵与惨败倒地的高卢人,栩栩如生的战争场面记录并颂扬了罗马帝国的所向披靡。这大概就是修建这座凯旋门的唯一目的吧。
离开奥朗日,沿A9号公路向普罗旺斯的西南角行驶,大约一个小时就能到达尼姆城。尼姆也曾是古罗马重镇,竞技场、神殿、水塔等遗迹,信手拈来。然而,更多时候人们是为了附近的加尔桥而来。
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加尔桥的待遇可比奥朗日的两处遗产高了许多,有一个设施完备的遗址公园,需要经过一连串的游客中心、礼品店、餐厅等等才能一睹真颜,颇有些隆重。当大桥出现在眼前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之前的“零零碎碎”都是刻意为之的前奏,就是为了烘托这段雄浑、震撼的主旋律。高49米,长275米的水渠桥横跨在加尔河上,四周树木葱茏,脚下流水潺潺,世外桃源一般的环境更显得大桥器宇轩昂。
加尔桥由三层拱廊组成,拱门面积从下向上递减,最下层的拱门由6吨重的石灰岩砌成,最高一层的拱门突然缩小很多,远远看去像是给大桥镶了一道装饰花边。作为一项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拱门的面积、数量可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下面两层要承受加尔河不同季节的流量,更要防备突发的洪水,而最上层拱廊的内部是水道,高1.85米、宽1.2米,长年累月的输水在里面留下了40多厘米厚的沉淀物。
加尔桥
加尔桥是一个长达50公里、从于泽斯直到尼姆城的古罗马“北水南调”工程的重要环节。因为水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落差只有17米,为了每天约两千万立方米的输水量,那时的工程师们煞费苦心,天才布局,沿途修了一系列的水利设施。加尔桥是其中最雄伟壮观的,也是整个古罗马帝国最高的水渠桥。加尔桥的确切服役期尚不可考,普遍认为至少有500年,甚至可能用到9世纪。19世纪的时候,尼姆城因为人口增加曾经认真考虑过重新启用加尔桥,最终作罢的原因是预算庞大,而非对加尔桥本身有所质疑。时至今日,加尔桥仍然像一位鹤发童颜、雄赳赳气昂昂的老将军,何来半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颓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