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的陪伴
2017-11-25夏兰
夏兰
新一期《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说,人们喜欢把机器和电子产品拟人化。“现在有许多能够接受我们的语言指令的智能设备,起初是你的手机,然后是你的汽车,现在你可以命令你的各种家用电器。小孩子一般以为一切东西都是有感知能力的,或至少是会跟他们互动的。但即使没有那些会说话的各种电子助理,在一定的情况下,人们也会把日常物品拟人化。”
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时,我马上想到一位朋友,他们家原来有一辆普通轿车,后来换了一辆灰色越野车,就一直叫它“大灰”。这个爱称很直白——因为它是灰色的,它比他们原来那辆车大。还有人会把汽车的轮子称为它们的大脚,把发动机称为它们的心脏。但是给物品取名这种做法很普遍吗?真的有很多人给自己的汽车和电子产品取一个昵称吗?有一款笔记本电脑被称为“小黑”,一种笔身黄黑相间的圆珠笔被称为“小蜜蜂”,但这只是人们根据它们的外观而来的统称。我们倒是一直把门锁叫“铁将军”,但是谁会觉得闹钟像是叫你起床的人?对于它我们清楚地知道,是我们自己设置了它每天何时响、用什么样的声音响、响几次。
存在主义哲学里有一种说法:一个工具如果你用得很顺手,你就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只有当它出问题的时候,你才会明确意识到它的存在,比如笔写着写着突然开始漏水,车开着开着突然坏了。《大西洋月刊》这篇文章说,人们赋予一种物品人格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努力去弄懂它们。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人会骂他们的电脑,电脑越容易出问题,他们越觉得电脑有它自己的信念和欲望。我倒觉得我们其实骂的是电脑软硬件的制造者。我的苹果手机这几天特别不好使,如果电池没电它自动关机,待充电再次开机之后,会收到许多一两百天前的新短信通知。因为短信通知不断,这期间手机干不了别的。我会骂手机嗎?我会觉得这是手机想穿越到几个月前吗?我只会觉得这是编程的人没弄好,很长时间内还没人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大西洋月刊》这篇文章说,有时我们把物品看作人,是因为我们很孤独。一项实验发现,感到孤独的人更有可能认为各种电子产品有自由意志和意识。相应地,感到跟物品亲近能够减轻孤独感。当我们把物品人格化之后,就更难丢掉它们,这么做往往跟囤积的倾向有关。我觉得这么说也有些牵强,就电子产品而言,更新换代太快,你跟它再亲近,也无法长期持有,旧款的东西留着基本上没什么用。总之,好像给物品取名字不是什么好事,最好不要当着别人的面那么做——要么显得你很孤独,要么显得你幼稚,或者太把自己的东西当回事。对于物品,喜新厌旧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