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运用

2017-11-25贺芬芬

长江丛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文思想

谢 晶 贺芬芬 欧 惠

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运用

谢 晶 贺芬芬 欧 惠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白碧德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为适合教育工作者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重建中国文化、启蒙国民性的需求。文章通过阐述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运用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白璧德 人文主义 高等教育 发展

一、前言

人文教育对人而言,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的知识结构,而且表现在人的思维结构及人的价值结构的改变,因此它对人的影响极为深远。近现代以来我国大学在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时,由于过分注重其专业及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培养,其结果导致了近代以来所有的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在中国都无法产生,全世界一流的大学也与中国无缘。现代高等教育目标和品质即为培养兼具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人才。人文教育,即为将人类社会杰出的文化成果,依托环境陶冶、知识教授及自身实践等,使它们转变成修养、气质、人格,转变成人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这与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中的“打造完善的人”尤为契合[1]。由此可见,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运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一)大学与民主精神

在整个社会都沉浸于量化生活中时,白璧德凭借自身一己之力,依托不断反思强调大学务必要明确自身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大学应尽可能打造当今时代对应需求的性格与思想贵族,进一步取代世袭制下的贵族,并与不断萌生的金钱贵族开展斗争。大学离不开民主精神的有力支撑,然而该种民主并不是要求大学放低自身标准以满足广大个体的所需,而指的是消除等级差别、家庭背景及崇尚个体差异[2]。

白璧德对大学与民主精神的深入研究,表明了其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本质,也就是选择与同情相互间的协调,换言之即为单一与繁多相互间的协调。选择本质上即涵盖了强烈的精英意识,朝极端发展便会造成一元论;而倘若同情朝极端发展,便会造成极端的多元论,进一步造成思想的散逸及深度涣散。鉴于此,白碧德依据“中庸之道”提出选择性民主,由此凸显了人文主义的根本原则——均衡原则、适度原则。

(二)人文教育实现途径

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尤为关注道德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依托学生认识自身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及与他人的关系。对于该种角色的认识,仅可经由对不同时代留存下来的经典著作中相关呈现的良好行为的模仿想象来达成。通过对模仿想象的科学应用,可实现个体与感官欲望相互间的有效脱离。白璧德指出秉承浪漫主义理念的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会降低教育质量,进一步会对学生综合道德水平造成负面影响;而进步主义者将过多精力放在满足教育经济需求上,仅逐步教育效率,要知道,满足追求效率,倘若未有谦卑、约束,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

结合白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还可得出,对于一个封闭的社会而言,创新有助于开拓视野;对于一个教条社会而言,创新有助于打破陈规;对于一个老旧社会而言,创新有助于引入新鲜血液。然而对于一个以开发为主流的社会而言,倘若仅强调创新,便极可能与正常轨道相偏离。新古典主义借助典型的名义试图对原创性进行扼杀,如此一来势必会形成对立的反应。然而,打破常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倘若片面地违背健全理性以开展创新,必然会进一步造成判定标准的丧失,与大众人性相关事物背道而驰[3]。

(三)教师地位

白碧德十分推崇传统经典,而作为此方面传统的传播者守成者、传播者,现代教育中的教师同样被白碧德所推崇。他指出,教师是文明链条上重要连接纽带,未有这一连接纽带,文明势必难以实现有效传承。教师不仅是文化的守成者,还是文化的传播者。

伴随社会发展,教师地位受到了极大冲击。教师传统角色不断发生转变,学生已然无需被引导向教师对应传播文化的发扬,而是应当被引导者去如何发展自身价值。白碧德指出,伴随教师传统角色的不断转变,教育最基本的意义将逐渐丧失,而此方面意义对于人类幸福、快乐尤为重要,并且要求每一代人逐步翻新。同时,白碧德对现代教育进行了批判,他指出部分教师一味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开展教学,甚至于放弃自身的专业判定能力,而刻意去迎合学生不完备的思想认识,目的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他认为,根本上来说,权衡教师水平高低的一大标准是他们可对学生进行妥善激励与否,进一步将学生兴趣上升至更高层面。就大学角度而言,首要问题并非是教师可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与否,而是教师调动其学生何种兴趣,调动起何种水平学生的兴趣。

三、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人文教育,即为将人类社会杰出的文化成果,依托环境陶冶、知识教授及自身实践等,使它们转变成修养、气质、人格,转变成人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这与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中的“打造完善的人”尤为契合。全面高等教育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在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支持下逐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序开展,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提高对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

白璧德指出,要想推进人文思想的传播,教育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白璧德十分推崇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重要性。就白璧德而言,在他那个时代,卢梭影响十分深远,人道主义思想在全面教育领域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白璧德指出应当将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幼儿园到高中;第二阶段为全面大学阶段;第三阶段为大学毕业后到社会生活阶段。通常认为,从幼儿教育阶段起始,应当充分发挥幼儿的天性,该种情况一直发展至大学阶段,由此造成白璧德称作的“情感的人道主义”泛滥。

由大学以上的研究生院阶段起步,由于德国主流社会推崇“Strengw issenschaftliche Methode”的影响,使得不同学科均产生相应的重要前提[4]。换而言之,一大批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研究生总是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自身研究工作中,而疏忽了全面广泛的学习反思;总是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获取科学科研方法中,而疏忽了人文学问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大学中存在大量接受过科学系统训练的学者,而真正接受过文学训练的人则少之又少。由此造成白璧德称作的“科学的人道主义”十分盛行。

面对情感人道主义与科学人道主义的双重包围,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在所难免。鉴于此,应当提高对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认识到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成长而言,知识性格、道德性格均必不可少。与此期间,人文教育工作者务必要肩负起有效责任。

(二)提高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推进人文教育的有序开展,务必要提高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白璧德指出,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它们的古典部分均属于一笔宝贵的财富。凭借自身的节制特征,古典文化不会使人们产生相关情感或者冲动,从中可获取的是高层次的理性,想象便是其中之一。古典文学的一大优点是可拓宽受众思想眼界,进一步发挥有效的教育作用。就白璧德而言,古典文学有着极为纯粹的精神,可使人们的行为不端趋向于高层次的理性化。该种引导与宗教不谋而合。基于该种类似于宗教的影响,古典文学可推进人们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即便古典文化十分重点,然而依旧有相关新文化运动者崇尚对我国传统典籍进行全面摒弃,转而强化对西方文化的全面接收,这如同白璧德所比喻的倒洗澡水时,一并将澡盆中的孩子也倒出去。同时,白璧德还提到,传统文化存在一系列形式主义问题,应当“力攻形式主义之非,同时必须审慎,保存其伟大之旧文明之精魄也”[5]。

对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而言,除去中文系以外,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被完全收拢于一门《大学语文》课程中。《大学语文》课程特征主要表现为:很大程度上受到课时的限制,大部分高校通常一周安排两个课时,而总共这上两个学期;古典文学在其中占据极小比例;重文学性、轻思想性,强调的是对中学语文的延续,而未有有效结合高等教育实际特征。鉴于此,高校应秉承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观,提高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提高对古典文学重要性的认识,指引学生从中认识自我,探索为人之道,发展成健全的、理性的、道德的人。

(三)在高等教育中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1)培育以人为本理念。教育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理念。鉴于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当统筹全局,基于培育“完整人”的理念,逐步建立各方面科学完备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唯有逐步培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方可积极促进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收获可观的教育成效。对于教师而言,要切实不断提高自身责任意识,对学生一视同仁,言传身教、传道受业,唯有充分结合学生独立人格,并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予以有效满足,推进以人为本理念与全面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如此方可培养出具有人本思想,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

(2)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理念。长期专研科学素质研究与实践的南开大学教授顾沛尤为指出融合的重要性,他强调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之于学生均不可或缺,也就是不仅应当注重对学生正确科学技术观的培养,还应当注重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鉴于此,应当推进人本、专业及发展三层面内容协调平衡,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理念。对高校学生开展好人生精神培育工作十分重要,唯有如此,方可推进高等教育模式的切实转变,使高等教育契合当今时代发展需求。

(3)培育模仿、想象及创新的理念。白璧德强调,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想象,而动物则仅受欲望驱使。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同样提到过,人存在的终极目标对星幸福、快乐的获取。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鉴于此,高等教育过程尤为需要得到模仿、想象及创新理念的支持。尤其是各式各样专业学习均要求对经典予以传承,基于模仿、想象层面开展创新。在学习各项专业基础知识过程中,感受长期以来前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在高校人文教育中建立科学教育体系

(1)建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科学相融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体系。一方面,高校应充分结合高等教育实际特征,构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科学相同的人文课程体系。充分结合专业学习“知识获得——知识迁移——知识应用”的阶段特征,逐一由低年级至高年级设置公共基础性人文教育课程、指定专业基础性人文教育课程以及指定专业专业性人文教育课程。推进以上三个学习阶段的循序渐进,通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了解专业内涵,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高校应强化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期间,要有效发挥实践教学作用,推行开放式教学,寻找人文教育与专业实践问题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促进人文教育有序开展。挖掘隐性课堂教学功能,借助实践教学手段,鼓励学习参与多元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及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打造与专业相关的文化节,紧紧围绕专业文化开展各式各样的社团文化活动。另外,组织广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走进基层企业,开展各方面专业科研调查及实践活动。最后,构建科学完备的人文素质评估体系。将各方面人文素质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纳入进高校人文教育评估体系中,并实施相应的物质精神方面的奖励。此外,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过程中,应当将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相关表现纳入为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的指标,并适当转变为高校人文教育课程学分。

(2)健全人文素质教育人才管理体系。白璧德对教师职业有着十分崇高的评价,他指出,教师是文明链条上重要连接纽带,未有这一连接纽带,文明势必难以实现有效传承。教师不仅是文化的守成者,还是文化的传播者。人文素质的教育成效受教师很大程度影响。由此可见,健全任务素质教育的教师管理体系十分关键。现阶段,对于众多高等院校教师而言,他们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学人文的相关专业知识不足,学相关专业的人文知识缺失。师资力量有限对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制约。打造一批满足当今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师资团队,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强化对师资团队人文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开展好高校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前提。鉴于此,一方面,高校可积极引入具备相关专业、人文学科双重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或者培育双学位高素质人才[6]。一方面,高校教师应提升自身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发挥自身作为一名教师所具备的人文渗透职能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成道路上的引路人,要想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务必要配备拥有人文智慧的教师。教师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地使自身发展成教育专家。对于学生专业学习而言,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序对专业课程中相关人文信息进行采集,逐步增加学生专业学习的文化含量,要尽可能在教学中引入丰富的人文色彩,积极促进人文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7]。

四、结语

总而言之,人文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是一种开展人文知识教授的重要途径,其核心目的在与推动经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文精神。而一般来说人文精神的出现与形成与长时间所处的人文环境存在密切的联系。虽然当前很多大学生都具备了人文知识,但是这并不同时代表着其存在人文精神。而人文教育则是从人文知识想人文精神实现的过程。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重要内涵,全面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高对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在高等教育中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在高校人文教育中建立科学教育体系”等,积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有序开展。

[1]薛颖.白璧德人文主义及其对当下中国发展的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06):105~110.

[2]吕周聚.论中国新人文主义文学的人性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04):87~94.

[3]李欢.走向白璧德:学衡派之“前史”——以梅光迪、胡先骕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21(01):29~46.

[4]曾祥金.别让生活中“最后的安静元素”消失——欧文.白璧德《文学与美国的大学》读后[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5,16(11):53~54.

[5]魏冬,马洪勃.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调查与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68~69.

[6]李欢.白璧德与学衡派的相遇——读张源著《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中的白璧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09(01):214~219.

[7]丁怡,罗霄.论白璧德思想对高校传统文化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4,12(44):171~173.

湖南女子学院)

本文系2015湖南省教科院十二五课题“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编号:xjk015cgd027)。

谢晶(1980-),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外国文学;贺芬芬(1979-),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翻译;欧惠(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教育学。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人文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思想与“剑”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