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研究
2017-11-25胡力华
胡力华
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研究
胡力华
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大学生,更为关注的是自己是否能够凭借专业技能就业,在社会有实现专业价值的空间。从目前的本科就业情况来看,并并不容乐观。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就要积极地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使自己的专业能力有所提升,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论文针对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展开研究。
社会实践 大学生 就业能力 提高
一、前言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机会。作为大学生,要能够在毕业离校后顺利就业,就要对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积极意识,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更好地为自己职业进行规划,以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
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被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生数量增多,而就业空间有效,就使得就业能够大学生所焦虑的问题。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就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技术,且要有较高的技术能力水平[1]。不仅如此,还要具有专业适应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大学生参加及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所谓的社会实践,就是大学生不仅要对校内学习持有端正的态度,还要参与到课余活动中,特别是对于自己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要积极参与。以此为接触社会的途径,参与到职业交流中。
大学生要具备就业能力,就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对自己准确定位,以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都与职业领域相符合[2]。大学生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并有能力在职业竞争中获胜,就要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以这种方式接触社会,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以更好地就业。
三、以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将专业性质强的社团组织建立起来
在大学中有很多社团,但是与就业建立相关性的社团并不多见。特别是这些社团并部分专业,而且不同年级的同学在一起,就使得社团组织活动很难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音乐学专业建立独立的社团,组织学生参加与音乐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激发起来,有助于提高就业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锻炼。本专业的学生在一起,而且社团的学生志趣相投,不仅可以充分交流,而且相互之间的互动能力有所增强。学生在团体中可以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明显增强。
(二)将社会实践基地建立起来
学校要为学生建立实践基地。学生在社会实践基地中学习专业知识,就可以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让自己逐渐地适应职场,以不断地完善自己。学校与相关的单位之间要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送大学生到企业中实习,给企业和学生之间以双向选择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将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场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更好地发展非常重要。
(三)开展慰问活动
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艺术特长,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慰问活动,诸如到某单位慰问演出,到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等等。活动与专业密切联系,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有效利用。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对在校学习知识的不足予以补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所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而且通过慰问演出有效利用,还可以提高职业能力[3]。在活动中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梳理并有效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职业观念的转变,以更好地面对职业竞争。
大学音乐学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以慰问演出居多。比如,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有组织地到小学慰问演出。在演出之前,大学生可以与小学生充分互动,对小学生的音乐理解予以了解。进入到演出环节,音乐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为小学校的师生表演。包括俄罗斯的民族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芭蕾舞《天鹅湖》等等,都会受到小学生的欢迎。但是,这种演出并不是让小学生单纯地欣赏,而是作为音乐课一种授课方式。当小学生观看完演出之后,就要走进音乐的课堂,大学生的演出是一种引导或者作为音乐教学案例。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小学生音乐教学中,利用表演的节目对音乐知识和舞蹈知识进行讲解,就可以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意识激发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在校的大学生,也即将面临就业,就需要对就业能力问题深入思考。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是由于职业空间狭小而缺乏就业机会,而更多的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现代的大学生要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才能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准确定位,职业规划才能够符合社会现实。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
[1]刘志丽,龙媛,王敦球.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23~24.
[2]杨建敏.基于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求知导刊,2014(12):87~88.
[3]王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责任分担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1):64~65.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