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天走干讲 晚上读写想

2017-11-25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日本文化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叶小文

白天走干讲 晚上读写想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叶小文

走干讲,读写想,相辅相成。读写想是坐而思,走干讲是起而行。白天光阴似金,最宜多干多走多讲;夜晚沉寂幽静,更适勤读勤写勤想。坚持走干讲,才能读得透、写得深、想得远;不懈读写想,才能走得实、干得好、讲得准。

读书;理论;实践;干部素质

“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是我当干部和读书的座右铭。2015年8月,《光明日报》在头版开辟了《我的座右铭·当代国人的修身故事》系列报道专栏,第一期发表在头版头条的就是我写的这个题目的文章。

白天走干讲:走下去、干起来、讲出水平。走,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走,不仅要开动双脚,还要开动脑筋,不能走马观花,“葫芦掉进井里,还是在水上飘着”。干,就是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干部干部,就是先干一步。讲,是领导干部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解、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的重要手段。能不能讲,会不会讲,往往体现出一个领导干部的水平。我们有的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套话一说就完,主客便只好默默地相对,逐渐沉闷起来”,就像鲁迅所讽刺的那样。

晚上读写想:耐心读、勤于写、创造性地想。读,过了学生时代,没有专门时间读书,也没有老师督促你读书,就看自己愿不愿意挤出时间来读书。再忙,睡觉前总能挤一个小时吧?关键是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便可以进入另一个美妙的世界,从读书中获得心灵的充实和内心的愉悦。写,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邓小平讲过:“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走干讲,读写想,相辅相成。读写想是坐而思,走干讲是起而行。白天光阴似金,最宜多干多走多讲;夜晚沉寂幽静,更适勤读勤写勤想。坚持走干讲,才能读得透、写得深、想得远;不懈读写想,才能走得实、干得好、讲得准。

一、和美国前驻华大使雷德的“干”与“讲”

2003年的一天,我时任国家宗教局局长,美国驻华大使雷德来到我的办公室。之前外交部特地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明天美国总统到访,你可不要得罪大使啊。那好嘛,我就特意请雷德大使到我办公室坐下,予以热情接待。

雷德大使板着脸,“啪!”他把一张条子摔在桌子上。我斜着眼睛一看,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一串名单。

他说:“这是20个人的名单,都是基督教徒。你们怎么把他们抓了?!明天美国总统来,你总得放几个,给点面子吧?”

我说:“大使,都是基督教徒被抓了?”

“是啊。”

“那就肯定是他们犯法了嘛。”

“他们犯法?他们是教徒啊!”

“中国是法治国家。教徒犯了法也得抓,不是教徒不犯法也不能抓呀。”

“那他们究竟犯了什么法,你去问一问,能不能放几个呢?”

“我怎么去问?中国的司法是独立的。我怎么去问呢?”

我这话把他给说傻了,他站起来就要走。

这不“得罪”他了嘛?我心想。于是我说:“坐下,坐下,慢慢谈嘛!”这问题怎么谈呢?我也不能放人呐。

“我们这里原来是清朝醇亲王府,外面鸟语花香,漂亮得很。你先散散心嘛。这里走出去就是金碧辉煌的一座大殿。”

他就好奇了,说:“那进去看一看嘛。”

于是我带他进去,请他喝茶。我端着茶,他也端着茶,我半天都不说话。

他说:“你说话呀,你发什么愣呢?”

我说:“大使,你看那个屋檐。”

“屋檐那个木头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呢?”

“有什么好看?看看那个牌子,这根木头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了,不可以动。中国随便找根木头都比你们美国历史长吧?你了不了解中国的文化?”

“我怎么不了解?!我在中国当了五年大使,有好多朋友,《红楼梦》《三国演义》四大名著我全看了,我看了好多书。”

“哎呦!”我说,“你都爱看哪些书?我们来讨论讨论?”

“我看了《孙子兵法》。”他出口给我背诵了两段《孙子兵法》,背得很准确。

我接着背诵了下面的三段,说:“我是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这是我的强项,不谈《孙子兵法》了,换一本书谈吧。”

“换哪一本啊?”

我把《道德经》说给他听。当时美国在中东正囤兵三十万,虎视眈眈,摩拳擦掌,马上就要向伊拉克发起进攻了。

“我们不妨说一段老子的话:‘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本来专有管杀人的去杀人,那代替专管杀人的去杀人,这就好比是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小心砍伤你的手嘛!”

他哪里听得进呢?美国凶得狠,跑到伊拉克把萨达姆从地洞里刨出来绞死,打了几年,结果留下了三千具美军尸体。奥巴马一上台,就说:“我们撤出伊拉克”。

这个大使前年又到北京来了。他喜欢宗教局醇亲王府,曾经开玩笑说要用驻华使馆跟我换。我在接待他时说:“大使,咱们再谈本书吧。现在你看过老子的《道德经》没呀?”“看过了,看过了。真是很有水平,有水平!”

二、与日本前外相前原诚司的“干”与“讲”

日本过去瞧不起中国,现在中国竟然要超过它,GDP都是它的两倍了,日本心态就复杂了。现在日本搞个民意测验,80%以上日本人都不喜欢中国:凭什么你超过我?你算老几。因此我们就要去日本讲中国故事、发中国声音,让日本认识我们这个邻居。当然首先就要跟日本政要讲。只要看看皮笑肉不笑的安倍,就知道日本政要也不太好讲,因此我们就要积极主动做工作。

我是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责任就是促进中日友好。2010年9月,日本在东海抓了我们的渔民,日本新任外相前原诚司向全世界宣布,日方要按照日本国内法律,对中国渔民进行处理。这太过分了!全中国人民都很生气,好多地方都游行。中央领导人也很生气,对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责令日方必须放人。后来日本政府终于顶不住,放了。

此后不久,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在日本开会,我在会上作了发言。我说,现在中日两国关系起伏不定,各种矛盾问题集中爆发。有人固执己见,蛮不讲理,挑起事端,制造麻烦,把误解夸大,把隔阂加深,把仇恨煽起,把怒火点燃,把事情搞砸,甚至放言不惜打一仗。韩国学者早就指出,日本当年袭击美国珍珠港的念头来自刹那间一举取胜的剑道和相扑,但太平洋战场太大了,每当把盆景树木移植到广阔的平原时,日本总是要犯大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右翼势力走极端,军国主义膨胀得没边了。美国学者说,日本患有一种“胜利病”——什么仗都敢打、什么国家都敢侵略,结果吃进去的东西都被迫吐了出来。我说,日本不要总幻想在各种形式的动荡和地缘政治冲突中火中取栗,不要幻想美国重返亚太,狐假虎威遏制中国,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脱亚入欧、以邻为壑的昔日美梦里,停留在殖民扩张、霸权主义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里,停留在要么就当世界老大、要么就当亚洲老大的疯妄臆想里。今天中国在快速发展中,不会也不可能选择日本走过的军国主义道路,因为中国有明智的战略定位,就是“安定和平,发展为本”,希望日本也能够找到自己的战略定位,安享和平,务实为本。

一说喝酒,他来劲了,说:“这位先生我看你很沉稳,你好像吃饭有什么心事嘛?”他来挑我。

我说:“怎么没心事啊?!我回去我老婆孩子都会骂我,说你在日本找不到饭吃了?找个抓中国船长的人去吃?你还跟他喝酒!”

“那你吃不吃呢?”

我说:“我当然吃嘛。你‘很有水平’,我愿意跟你吃嘛。”

“那好,喝酒。”于是和他一杯一杯就喝上了,两个人脸都喝红了,话就多了。他说:“哎呀!咱们谈点自己的话,不要谈客套话了嘛。”

好,我又不代表谁了。我说:“外相,我一来日本,看到一万日元上面有福泽谕吉头像,是你们的民族英雄,——他不就写了本书,叫《脱亚论》嘛。他里面有段话,你们现在还讲吗?——‘对待支那、朝鲜的方法,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应即可。与坏朋友亲近的人也难免近墨者黑,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洲东方的坏朋友’。我们还是你的‘坏朋友’吗?”

他说:“这不都不是了吗?现在是好朋友了。我们是谁也搬不走谁的邻居了,好朋友了。”

我说:“好朋友就讲点心里话了,我可不可以提个问题呢?”

“你问嘛,什么都可以问嘛。”

3.2 根据分析的果汁香气成分和含量配制香精配方A,感官评价表明配方 A,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香果果汁香气,但是不能体现百香果果汁香气的天然香气,且调配出来的香精化学气息太浓,香气分散,不宜作为食品香精使用。

“你不生气我就问你。”

“那你问嘛。”

“外相,那个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什么时候成了日本的?你给我说一说呀?”

“那你看怎么办呢?”

“怎么办?不是邓小平跟你们说好的——搁置争议留给后人去解决嘛,你们同意的嘛。”

“我们是同意的呀。你看我们两个是不是邓小平的后人了呢?”——他这可是反应快,“你们中国发展快,我们也是高兴的。不过我们要告诫你们,我们日本就是在快速发展中不慎走错了一点路,你们要小心啊。”

“你就放一百个心吧!中国怎么可能走军国主义道路?中国又没有武士道文化,中国从来就是以和为贵,我从历史讲到现在,中国侵略过谁呢?”

“那你们的军费增长那么快是干什么的?”

“外相,中国是个大国嘛!经济增长,军费就要增长一点,但是它是用于自卫嘛。 我就给你打个比方,中国过去很大,很穷,比如他一大片菜地,菜园子,他扎个篱笆钱都不够。现在富起来了,第一件事是不是把篱笆扎好啊,过去谁都可以进来偷个鸡,摸个狗,现在不行了,你从正门进来呀,要青菜要萝卜就给你呗,进来,从正门进来商量嘛,就起这个作用。中国没有针对谁嘛,你们日本就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中嘛。”

“谁知道你们考虑谁呀!你们的军队都不透明。”

“军队不透明是个国际惯例嘛?”我说,“给你打个比方,你们日本有种运动叫相扑,挑战者出来了,很透明,把衣服一甩开,啪啪啪拍着胸膛。应战者中国,是一个小姑娘,她不脱衣服,那她要不要过来?你说不要过来,要过来请你透明脱衣服。小姑娘不过来就算了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你希望中国是个小姑娘还是到处透明的武夫呢?”

“我当然希望中国是个小姑娘。”

“对了嘛!你都希望中国不透明,中国就不透明了嘛。”

三、和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讲和想”

南怀瑾先生是著名的文化大家、国学大师,他的著述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他能立足时代,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文化层面,开拓新的学术视野。

大概由于我长期从事宗教工作,南老托人带话,盼与我一见。于是,2005年底,我专程去太湖大学堂拜访他。初次见面,却也似曾相识,并无老幼尊卑的分隔,直言不讳,相谈甚欢。南老开门见山地问我:“你当了十多年宗教局长,对宗教有何心得?”

我说:“宗教其实也是一种生命观。基督教讲‘永生天堂’,伊斯兰教讲‘再生天园’,佛教讲‘无生涅槃’,道教讲‘长生自然’,教教离不开一个‘生’字。”

他一笑,未置可否。我便心里打鼓:是否班门弄斧,失之浅薄啊?

次年,我收到他的来信。信中说,他立志“以传统书院之传习为基础,配合现代前沿科技研究方法,希望综合同志者之力,发掘固有传统文化之精华,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主流方向上有所贡献,以冀为人类文化之前行,探寻一条正途。”原来他的思虑与抱负,并不限于宗教的生命观,而是志在“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以后我再去看他,便以“儒释道相通之要义何在”为题,向他请教。

他却反问:“你考我啊?你怎么看呢?”

在这个平易近人、不端架子的大学问家面前,我也就“童言无忌”,“抛砖引玉”了。我说——

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现代人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大家好像得了一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如果失落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切,人,靠什么安身立命?

安身立命即“生命的安立”,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话题,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儒释道的通义。这一话题可演绎为关于生命的三条约定:热爱生命,追求幸福——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也是现代化的动力;尊重生命,道德约束——这是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敬畏生命,终极关切——这是追求幸福的未来约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放大、满足着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但也难免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不断洗刷甚至消解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和未来约定。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现象,反而在促进生活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人,在发觉诊治身体的药石业已无效时,才能急着找出诊治心灵的药方。”例如,儒释道都赞成“孝道”。继承和弘扬孝文化之合理内核,有助于找回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两条约定,治疗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孝的本质之一是“生命的互相尊重”。孝文化所倡导的“善事双亲”“敬养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父母的生命,也要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扩展为对上孝敬、对下孝慈、对亲友孝悌、对国家孝忠,将“亲其亲、长其长”的家人之孝升华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

孝的本质之二是“敬畏”。人不能没有敬畏之心。宗教的原理是敬畏神,孝文化的原理是敬畏人——敬畏父母、敬畏长辈、敬畏祖先,“家有近祖,族有宗祖,慎终追远,直至始祖”。如果说金钱、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

亚当·斯密写过《国富论》,也写过《道德情操论》,意在市场经济必须有道德约束。但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唤回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今天,我们正多方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妨打开视野,有容乃大,包括回首孝文化,肃清其附着的污泥浊水,找出其相通之普遍价值,发掘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可用功能。爱乡方爱国,尽孝常尽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讲了这许多,先生都耐心地听着,还不时点头称许。

等我说完,南老画龙点睛了:“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说好,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说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壑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得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我常回想先生这些透彻精辟之语。我们讨论的“生命的安立”问题,其实也就是一个民族现代化过程中“精神的安顿”问题。在一个信仰、信念的荒漠上,立不起一个伟大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精神是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传统是民族的本。时代精神强调时代的理性认同,而民族精神却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不是逻辑推理或理性构造的结果,而是民族传统中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四、晚上读写想,笔耕有“小文”

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积以时日,我就写出了若干短文,拿去发表。我出了一本书,梁衡给我写了题为《当干部与写文章》的序。序中说:“叶小文同志长期任国家宗教局长,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是部级官员。但是,与为官生涯并行的是他的写作生活。他长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开专栏,他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这更难能可贵。叶小文同志的文章,常从工作出发,表达忧国思想。我曾和他长谈过文化、宗教政策,我看过他写的《论县委书记》等等,都能切时弊,有独到之处。”

“官员写作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说为官就不要为文,有借权发稿之嫌;有人说这是私心重的表现,既要官位又要虚名;有人说言论自由,不管谁有话都可说、有才尽可发挥。其实官员写作已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但现在有,自古就有。唐宋八大家,哪个不是官员?问题是为什么写、写什么?”

“一个官员为什么还要写文章?因为,文章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常说创作来自生活,官员的工作和生存状态也是一种生活。这生活自然应该有所反映。允许作家去虚构官场小说,为什么不许官员说出他自身真实的感受?说出来至少可以推进工作,活跃思想,繁荣文化。这也是一种责任,一种贡献。相反,有的官员无思想不会写,有的怕招忌不敢写,有的虽写了但不合文章的美感,这都是一种遗憾。一个好的官员,如果他真的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真的想为社会、为百姓干一点事;真的想探寻真理,研究规律,那他最后必定是一位政治家、专家、学者、思想家和文章家。不可想象,毛泽东只批文件而不写文章。可惜,现在只会写批示而不会写文章的官员为数不少。”

“写什么?当然应该写自己工作生活的所感所悟。这考验官员的两个能力。一是政治思考力,二是艺术表达力。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毛泽东那些大气、深刻又幽默的文章,都是文随事出,情随理现,自自然然。现在的问题是官员中不会写、不敢写的不写;而爱写的人中又有一部分重形式而无内容,无思想。有的哗众取宠,只顾给自己造势,不管读者的感受。比如用诗歌体作工作报告、搞新闻发布,写口号式文章等等。这就坏了官员写作的名声,招来更多的仇官心理。官坛之文坛,浮云神马常乱人眼,干瘪教条又使人生厌。”

“官员写作也有一个思想解放的问题。首先要肯定,为官又为文是对的,以文辅政有何不好。诸葛亮、魏征、范仲淹都相当于当时的国家级行政首长,他们的文章直接议政,影响到当时的政策,又为后人留下了永远的思想财富。存在决定意识,实践出思想。只有他们那种特殊的庙堂之位、职责所在、忧国之心才可能出这样的好文章,只‘文’而不‘官’的人是写不出来的。所以,今天的干部倒是应该充分利用为官实践和高位思考这份人民赋予的特殊资源,为社会留一点好文章,也是给纳税人一份答卷。”

“我盼政坛重抖擞,不拘一格出文章。在这样的情况下,果然一本好书出现了,这就是叶小文的《谈中国文化》。这个题目文化人谈得过多。但他是官员,自然不俗,其中有许多真知灼见……”这是梁衡为我这本书所写的序。

2008年我出版了《小文百篇》;2013年我出版了《望海楼札记》,是李瑞环同志题写的书名。梁衡作序、2015年出版的这本是《文明的复兴与对话——叶小文谈中国文化》。中央党校的同志又让我写一本《做“四有”县委书记》,我没当过县委书记,非要让我写,就写一本。主要还是讲中国破解宗教问题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

《小文百篇》出版以后,杨洁篪同志专门给我写信说:“你论龙年文化,满怀对华夏民族的自爱,人在其中;论复兴中华,洋溢着对伟大祖国的祝福,意在其中;论中美关系体现对中国外交的深刻思考,智在其中。小文小文,善莫大焉,望能常读到你的大作。”李瑞环同志给我送了一幅墨宝:“言之高下在于理,道无古今唯其时。”刘云山同志专门给我批示:“小文小文,勤勉好文。坦荡无忌,磊落光明。学者风范,可贵精神。”马凯同志给我来封信:“小文大作,每每拜读,感慨良多。言简意赅,有彩无华,实不多见。还望能坚持下去,一以贯之。我常想‘是大家常说家常’,也一直想找到一对,终不得,求教为盼。另送线装《心声集》请雅正。”我立即给马凯同志回信说:“人民出版社为我出过一本《小文百篇》,其后我又发表了近百篇。拟凑够250篇之数后,再集一本,或名《小文二百五》,既有‘小文的250篇小文’之意,也想说明:学海无涯,天外有天;佳作无穷,读之汗颜。我虽笔耕不辍,杂论一番,其实捉襟见肘,败笔时现。充其量,还只是个‘二百五’而已。唯有学习再学习,努力再努力,突破‘二百五’,进入新境界。”当然,毕竟没人喜欢“二百五”,人民出版社出的是《小文三百篇》。著名导演陈燕民先生读后,赠诗一首:“荟萃集三百,勤耕蕴生花。快语推洁俭,箴言显通达。落笔皆有眼,成章却无华。莫道千字少,小文乃大家。”这是他鼓励我,我还没有那么好。

马凯同志信里给我留的作业题——“大家常说家常”这是下对,要我寻个上对。我对了七八个,他都不满意,最后还是他自己对出来的,叫“凡才子夜读子夜,是大家常说家常。”

“夜读子夜”,不就是“晚上读写想”吗?“常说家常”,不就是“白天走干讲”吗?这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学一做”要求——基础是学、关键是做,还是很吻合的。所以,《光明日报》在刊出《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文章时,特别加了一篇评论员文章《座右铭照见气节和风度》。文章说:“著名学者叶小文的座右铭来自于一位基层干部,内容简简单单——‘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但这里面,却浓缩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沛乎塞苍冥’的正气和‘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勤勉,简单却丰富,直白也深刻。短短几个字蕴含着丰沛的情感,这正是‘座右铭’的神奇所在。”

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周而复始,烦也不烦?其实进入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便会生出一番快乐的味道。享受工作,一心一意,忙并快乐着;享受生活,一茶一书,闲并快乐着;享受天伦,一生一爱,爱并快乐着。

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夜以继日,累也不累?其实进入这种生活方式,便不难体会孔夫子的那股豪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根据中国干部学习网录音报告整理

责任编辑:詹灿辉 乐之

猜你喜欢

日本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日本元旦是新年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谁远谁近?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