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道经中的文学作品及体裁

2017-11-25贺剑英

长江丛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道士道教神仙

贺剑英

论道经中的文学作品及体裁

贺剑英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道、儒、释三家的思想都曾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创作理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尽管儒释道三家对“道”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作为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道教而言,它是一种宗教,而道家则是一个学派,二者既有区别,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们共同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本文试图从这两部分来解读其对古代文学创作及理论的影响。

道经 文学 体裁

道教的哲学理论基础源于道家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唐宋以后的道教理论家则进一步继承发展了道家的哲学。也有一些道经描写了艺术形象,抒发了思想感情,运用了各种文学手法,基本上或全然属于文学作品。

《老子》和《庄子》既是道家,又是道教的最基本的经典,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元代道士李道纯评价《老子》说:“此经文辞多叶韵。”(《道德会元序例》)清代的邓廷桢也曾说:“诸子多有韵之文,惟《老子》独密。《易》、《诗》而外,斯为最古矣。”这些学者在考订古韵的问题上都把《老子》与《易》、《诗经》、《离骚》并提。(《老子韵例》),说明了《老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庄子》一书不仅思想深刻,而且写作独具风格。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将生动浪漫的形象思维与高远深邃的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庄子“寓言”的大量运用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

《庄子》的行文毫无拘束,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表面荒诞离奇的“无端涯之辞”的后面,却隐藏着严密的逻辑思辨。《庄子》在哲学和文学两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评价道:“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在文学史上,七言诗的雏形应是《太平经》中的三首七言诗。第一首为《太平经合校》卷三十八的《师策文》。第二首在《太平经合校》卷一0三。第三首七言诗长达二十三句,在《太平经合校》三0五页,其用韵也都出自上古韵的“元、真、文”三韵。上述三首诗都符合早期七言诗句句押韵的特点,称得上是七言诗的“雏形”。文学史上一般将曹丕的《燕歌行》作为七言诗的起源,那么这三首七言诗要比曹丕的早上几十年到百余年。

鲁迅对《抱朴子》中的文学价值颇为赞叹,因此他将《中国文学入门书十二部》列入了《抱朴子外篇》。此书不论内、外篇或骈或散,基本上都是用骈偶句法,引经据典,文辞华美。他用不同的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内篇》中讲到具体的炼丹方法、药料、器具等,则多用散句。而在神仙、修仙的观点及《外篇》的伦理思想时,则多用骈文。《抱朴子》既符合时代风尚,也显示了个人特色,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

词盛于宋。唐代兴起神仙诗,宋代则兴起神仙词,这是不难理解的。许多词牌名与神仙故事等有关。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取自王子乔吹箫引凤的故事;《解佩令》,取自江妃二女解佩的故事。其他还有《瑶池宴》、《金人拜露盘》、《望仙门》、《献仙音》、《霓裳羽衣曲》、《迷仙引》、《华胥引》、《鹊桥仙》、《月宫春》、《惜分钗》、《茅山逢故人》、《渔歌子》、《天仙子》、《临江仙》、《女冠子》、《明月斜》等。其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神仙故事,可见道教与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关系之密切。

元曲与唐诗、宋词齐名,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也统称在元曲之内。明代把杂剧中的“神仙道化科”,称之为道剧。马致远是元代最有代表性的道剧作家,朱有燉在明代道剧作家中也很有名气。

道教还创造了新的文学形式,即游仙诗、步虚词和青词,也为道教外所采用。还有一些文学形式的出现,与道教关系很大,如游仙诗、神仙词、仙话、道剧、神魔小说等。道教中的优秀文学佳品,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步虚词在道教斋醮法事开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填词配乐,深受许多文人所喜爱。步虚词是在斋醮时在音乐伴奏下的唱词,大抵是步虚绕经阶段所唱,内容一般是自述绕经礼尊、存神游空及对神的赞颂和祈祷。

青词亦称绿章,是斋醮奏章表文中的一种诗体,一般为骈丽体,因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故名“青词”。青词中没有任何治国安民的实际内容,但嘉靖皇帝却沉迷于斋醮法事,将撰写青词的好与坏作为能否升官的标准。有不少人因为会写青词而当上了宰相。如大臣顾鼎臣、夏言、严嵩等皆先后以青词获宠,出现了“青词宰相”之称。青词的规格:一是只上三清玉帝或专上玉帝,不列其他神;二是文字不过六七十字,不用中谢、伏念等字样;三是直述心愿,可以对偶联属,然后直下简要数语,以伸激切之诚。总之,要求谨严、精炼,而且要求必须青纸朱书,以表示披肝沥血。唐以来文人往往使用这种诗体,元明更加流行。清代诗人龚自珍过镇江为道士所作的一道青词非常出色,脍炙人口,其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道教经典中的文学描写也十分丰富,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水平。

首先,对于神仙与仙境的描述惟妙惟肖,华丽典雅,富有极强的文学色彩。其中有高耸入云的玉京山,仰天吸气,俯饮清泉的元始天尊,有天姿绝代,容颜盖世的西王母,有“身高九尺,且以神龟为床的老君。

其次是对于妖精鬼怪的描写。人类对于鬼神妖怪的信仰是对自身生命现象的一种神秘理解,《礼记·祭法》中曾记载说:“在山林川谷中见到的怪物都称之为神,而且这些鬼怪都是恶魔,伤害生命的。其实世上本无鬼怪,只是道士们运用宗教的技能从民间迷信中搜罗的那些麻痹人民的鬼话。他们甚至还虚构出许多阴森恐怖,奸猾狡诈,变化无常的鬼怪来蛊惑人们,吓唬人们。因此在《大道玉清经》中就记载了很对面目狰狞的鬼怪,诸如地域鬼、醉鬼等。

最后是对于道士及法术的描绘。无论是巫觋、方士、还是道士,他们都被封建统治者甚至是上天赐予驱鬼请神,绝地通天的特殊本领,这些所谓的本领实际是由于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生老病死等现象而产生的,而道士们则把它们变得玄而又玄,神秘莫测,不可思议,最终唯独只有他们能呼风唤雨,驱除妖魔,给人们带来安宁。所以人们对于神通、法术的迷信日益高涨,并且口口相传,传播的神乎其神,仿佛可以掌控一切。而道士们恰好趁着这一大好机会将这些法术杜撰成各种神秘莫测故事,最终将其写进了进道经中。如《抱扑子内篇·登涉》中戴炳杀死鼋精;《神仙传》卷五中栾巴作符降服狸精,卷八中左慈的分身之术让人目瞪口呆,既能变化又能隐形,能一人分百,百人分千人,千人分万,简直是玄之又玄,神乎其神;卷二中的道士皇初平有把白石变成羊的法术;卷四中的孙博能口中吐火熊熊烈火,玉子能将雷雨化作云雾”,能将树木木瓦石变六畜龙虎……含水却能喷出珠玉等等。总而言之,他们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可以变化自如,飞举升天、死而复生,在他们面前,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

[1]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64.

[2]〈礼记·祭法〉〈十三经〉(上)[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537.

[3](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东晋)葛洪.神仙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东晋)葛洪.神仙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东晋)葛洪.神仙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东晋)葛洪.神仙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贺剑英(1974-),女,内蒙古包头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方向:道教。

猜你喜欢

道士道教神仙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A New Way of Dao
王婆酿酒
自主
《道士下山》
遇见老神仙
老神仙变魔术
道家道教研究
《道士下山》:红尘乱世走一遭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