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教子主张谈起
2017-11-25陈泰山
◎文/陈泰山
从孔子的教子主张谈起
◎文/陈泰山
中国古代家训,起始于西周,发展于隋唐,在明清进一步完善。传统家训内容主要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忠孝”为主。提起儒家,不能不提到它的创立者孔子。
《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你父亲那里得到过特别的教诲吗?”孔鲤回答说:“一日,父亲独立在庭院中静思,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退而学《诗》。又一日,父亲又独立庭院中,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礼》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退而学《礼》。”
《诗》是指《诗经》。孔子生活的时代,掌握文字的只是上层社会的少数人,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朗朗上口的诗歌往往是文化传承的首选,《诗经》便是如此,它是知识和文化的代名词。《诗经》虽然是一部诗歌总集,但却以“经”的绝对权威存在于中国文明进程中,它的经学意义远大于它的文学意义。这也许是孔子让儿子学《诗经》的理由。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礼,就无法礼敬天神地;没有礼,就不能把人分为君臣上下的不同等级;没有礼,就不能分别家庭、亲戚的亲疏远近。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也赋予他们一定的道德责任。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关系,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对礼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起码条件。他告诫自己的儿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教育,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史记》中记载七十七人。第二件事是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张。第三件事是晚年回到鲁国,整理古籍,传承文化。
孔子以前有官学而无私学,孔子开创了私人聚徒讲学之先河,他和他的弟子们是以培养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为首要任务。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施行“仁政”。主张“克己复礼”,遵守传统的等级制度;提出“正名”,君臣、父子,等级有序,各守名分,不得逾越;强调以“德”“礼”治国,施行“仁政”,以缓和社会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憧憬“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孔子首创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强调人生志向的重要性,强调“克己”“内省”等原则,以是否“知礼”作为人性善恶及道德评价的规范。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删《诗》 《书》,定《礼》《乐》,作《春秋》,又“晚而喜易”。他的言行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相传为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几千年来,被国人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经”。
孔子所处时代,正值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革初期,宗族家长制走向崩溃。个体家庭制随着士、农、工、商社会分工的形成而迅速发展。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原来的旧礼乐文化走向衰落,旧道德体系走向崩溃,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立志于整顿自国至家的政治伦理纲常,重建礼乐文化。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思想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统治阶层一致的信条,儒家思想走向了辉煌,历代帝王不断追谥加封孔子、普建文庙祭祀孔子,也不断加封孔子后代,优待孔子子孙。孔子子孙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继承发展弘扬孔子思想,重视教育,以儒家伦理严格要求自己,使孔氏家族成为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都较高的家族,被尊称为“天下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