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考古为何被当作盗墓及其解决措施

2017-11-25赵宋园

唐山文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盗墓考古文物

赵宋园

浅论考古为何被当作盗墓及其解决措施

赵宋园

考古与盗墓孰对孰错,在业内人士眼中根本就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但近年来随着盗墓题材的文艺作品与新闻报道的广泛传播,许多浅显之人开始将考古活动与盗墓行为混为一谈,以盗墓为荣,甚至想成为一个盗墓者。这些人大多都持着“考古即是盗墓”“考古和盗墓是殊途同归的两兄弟”等秕言谬说,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为考古正名。

考古为什么会被当作盗墓?

一、新闻媒体的不正当宣传

近年来文物考古新闻逐渐经媒体传递到大众的视线中,公众因此对考古有了更深的了解。但不能否认的是,很多新闻媒体报道此类新闻的出发点是为了关注度,毫无疑问,考古发现中的文物是最能吸引人眼球的,因此就产生了“杭州雷峰塔地宫里藏着哪些神秘宝贝?”、“圆明园考古现场:已发掘5万件文物 都无比珍贵”等诸如此类的标题。在报道中讲述考古发现的文物情况固然是好的,但过分强调则易扭曲考古的目的和作用,使公众对考古产生误解,从而形成“考古就是盗墓”的错觉。

二、盗墓的影响

(一)盗墓事件的广泛传播

就历史而言,盗墓可以说年深月久了,它是伴随着人类“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的形成进而大修坟墓所产生的,较早的盗墓事件无疑是春秋时期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和西汉末年赤眉军盗掘西汉皇陵了,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能称赞其为快意泯恩仇或者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压迫的正义行为,但从考古的角度来看此举无疑就是盗墓。此外曹操所置的“职业盗墓贼”在东汉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中可见一斑:“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在数千年的盗墓史中此类尽人皆知的事件不胜枚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足百年历史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一直都属于默默无闻的存在,即使较为有名的发现也主要在业内人士中流传。总之,盗墓事件的广泛传播严重遮掩了考古的光辉,故考古被误认为盗墓并非空穴来风。

(二)盗墓主题的小说的荼毒

说“荼毒”或许有些言过其实,因为盗墓小说的本意也并非向人们宣传盗墓,而且以虚构情节的方式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正如王子今先生所言,考古因其固有的封闭性而远离公众的视线,盗墓小说便取而代之流行起来。此类书籍传播文物考古知识的同时,也使得盗墓这一可耻行为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而问题就是相当数量的读者并没有意识到盗墓是可耻的罪恶行为反倒以此为荣,更有甚者根据书中描述的作案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盗墓行为中,为其违法犯罪提供了“理论指导”。盗墓小说的荼毒,极易扭曲考古学科的目的性、科学性。

三、考古工作中的一些失误

(一)定陵的发掘

定陵的发掘可以说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大憾事,它是在技术水平和人们的认知水平远达不到发掘所要求的情况下而做的错误决定。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明史学家兼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为首,联合郭沫若、邓拓等一大批学者上书国务院,请求发掘明代永乐皇帝的长陵,但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的夏鼐认为,应当试掘规模较小的万历皇帝的定陵以积累经验,经周恩来总理同意便开始发掘。虽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但疏于保护,再加之后来文革期间“破四旧”,万历及其皇后的尸骨经受了灭顶之灾。

(二)罗泊湾汉墓

罗泊湾汉墓的发掘前前后后共经历了三次,失误原因主要是未能按照专业的工作流程进行。发现该墓已被盗的情况下便掉以轻心,没发掘到生土层便草草了事,所幸参与发掘的蒋廷瑜先生较为细心,发现了墓葬椁室的底板和壁板都未取出,便找来电锯,打开之后方发现底下别有洞天,才最终使该墓所代表的南越文化得以重见天日。

考古过程中存在失误在所难免,但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死咬不放便成了抹黑考古的“有力论据”。

如何解决?——除了讲座,我们能做的还有许多……

一、针对封闭性

(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直播考古

和其他热门事件一样,考古同样可以进行直播,所引发的关注度不遑多让。最为有名的便是2016年12月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宝剑出鞘”直播,短短12秒的视频在短短数天内就引发了近900万的点击量。当然,直播考古也存在着不能忽视的问题,像如何在漫长的考古发掘中选取受众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直播、如何避免直播影响正常的发掘进行等等,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二)北京大学的考古夏令营

自2008年开始,素有“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之称的北京大学便组织开办了主要面向中学生的考古夏令营,就其内容可分为文博考古知识课程介绍、参观博物馆、走进发掘遗址体验考古。此夏令营的举办能使参加者对考古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对其未来发展和传播考古文化都大有裨益。

针对考古的封闭性,笔者的建议可概括为让考古走出探方,让公众走进探方。揭开考古神秘的面纱,让其原有的魅力散发出来。

二、针对专业性

(一)高蒙河《考古不是挖宝》

高蒙河先生的《考古不是挖宝》可以作为考古学的入门书籍,书中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考古的作用与意义、考古学者的生活、考古中的憾事等,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调,让人觉得考古不再那么高高在上。先生也曾提及该书被朋友笑称“给初中生看的”,随后欣慰地表示其定位就是大众书。

(二)李子一(阿三)《考古入坑指南》

《考古入坑指南》是由自称“考古圈一画画的,漫画圈一挖墓的”的李子一完成的一本漫画书。《光明日报》对其评论如下:“考古是什么,怎样去考古,考古能研究什么问题,考古在研究什么前沿课题,考古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在阿三漫画中都有她的理解和解答。”很骄傲本专业内能有如此人士以这么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考古介绍给年青人,若能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一颗考古的种子,笔者相信在未来或许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针对考古的专业性,笔者的建议是面向大众传播考古时减少涩晦难懂的专业词汇,比如成“灰坑”为“垃圾坑”,大众就很容易理解。

三、各角色各司其职

(一)考古工作者

作为考古活动的主体,考古工作者首先要以身作则,切忌好大喜功,不应该整天想着挖出一件贵重的宝贝进而飞黄腾达,而是应该脚踏实地做好日常工作中的小事,分好每一次土层、画好每一张图纸、洗好每一片陶片……日积月累下来,平凡之中方见不凡。其次不拿噱头哗众取宠。考古发掘不到最终工作完成,一切都属于未知,过早决断易自取其辱。故考古工作者应谨遵职业道德,不以工作为炫耀的资本。

(二)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报道的着眼点除出土的文物外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深入解读,例如记录考古工作者一天的生活、讲述一件考古工作中的趣事……等等凡此种种,包括文物在内的每一个侧面都可以使公众眼中的考古更具立体感,更加有血有肉,也更加“平易近人”。

(三)政府文化部门

政府文化部门可以盗墓题材的文艺作品纳入分级制度体系之内,即不同层次的作品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阅读观看。儿童在其价值观还未树立之时,极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在其还远不能分辨是非的情况下接触到此类书籍,便可能会对书中的盗墓行为信以为真乃至无法自拔。书籍,只有给适合的人看才能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结语

每次网上有考古发现时,总会有一群人在评论区冷嘲热讽,说考古学家是“持证上岗的盗墓贼”;之前参加考古调查时,也曾遭村民以“我们这没啥宝贝,你们别来看了”为由的驱逐……笔者仅希望能以此文让更多人明白盗墓的可耻之处以证考古清白。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610225

猜你喜欢

盗墓考古文物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三星堆考古解谜
“考古”测一测
真实的盗墓,是这个样子的……
盗墓黑历史上最有名的摸金校尉们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