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建筑的艺术美
2017-11-25李春丽
◎李春丽
客家建筑的艺术美
◎李春丽
客家人是古汉族的一个分支,由于战争的原因,从中原迁移到各个地方定居,造就了中原文化与迁移地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特色建筑群,被称为客家建筑。客家建筑主要分布在赣闽粤边缘地带,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本文将从造型美、色彩美、空间美、装饰美等方面对客家建筑进行艺术美上的分析。
一、客家建筑的造型之美
造型是一个物体外貌特征的直接表现,它决定着物体的特征和风格气质。也是吸引我们对物体进行审美理解的首要条件,拥有独特的外形是体现建筑自身艺术价值的前提,也是影响人们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造型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吸引着人们。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有圆形、方形的土楼,围龙屋以及殿堂式的围屋。其中造型最具特色的是圆楼。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把“圆”看作最伟大的神秘符号,它是天、是宇宙的象征,在封建社会也是“光明”、“幸福”、“美满”的象征。所以,作为古汉族分支的客家人把传统中原文化的“天圆地方”思想融入于建筑外观造型之中。为了防范土匪、山贼的侵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保护同宗同族亲人的安全,客家人考虑到圆形的建筑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具有防御性,所以建成这种象征美满具有封闭性的碉堡式建筑。客家建筑和我国传统建筑一样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而成。屋身是一个圆柱形,有的外径达六七十米,有的五六层,具有明显而强烈的围合性特征,封闭特征。通常首层不开窗,二层以上开窗,并且很小。房顶是一个一脊两坡的圆黑色屋顶,直径达七八十米,极具造型美,黑色的瓦顶勾划出一个圆圆的天空,从上往下看,全楼犹如一把打开的雨伞,它完美的外部形态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受。
二、客家建筑的色彩之美
色彩是在外形基础上吸引人们关注欣赏的一个重要因素,色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色彩被誉为“灵魂”,这是因为色彩影响着室内设计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
客家建筑的色彩运用也十分独特,从其外观造型色彩来看,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外墙色彩主要运用黑白色,灰黑色河卵石砌的墙脚与灰色砖块铺成的地面形成淡淡的灰白对比,圆黑色屋顶及高挑的宽大出檐与直接用黄泥土夯实的高土墙形成黑白对比,黄土墙与台基形成淡彩对比,墙上的窗口与墙身又形成了面积对比和意义上的黑白对比。体现出了建筑本身的朴素色彩观,与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思想内涵相一致。
客家人在建筑色彩方面把中原“天人合一”的风水观融入建筑物上,使建筑物本身的色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高低错落的瓦顶与起伏的山峦一唱一和,黄泥土墙和蓝天白云的相近色彩使空间相应扩大,建筑本身在花草、树木、山石的映衬下更加生动。山水、绿苗与黄黄的土楼之间的冷暖对比关系和蓝天白云共同组成了一幅冷暖对比又协调的彩色画面。从整个大环境看,青山绿水的外部环境协调了不同色相、冷暖对立色彩与建筑本身大面积的黑白对比,使建筑不孤立、呆板地坐落在城市中,客家人巧妙地通过借景将自然色彩引入住宅,使其与大自然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整个黑白色建筑群在周围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就像朴素的水墨画,尽显自然本色、灵动之气。
三、客家建筑的空间之美
客家建筑布局上有坐北朝南,背风向阳,靠山面水,沿路边桥头而建的特点,说明他们重视采光、通风、防灾等作用。例如;围龙屋的前方的半月池,除了风水学上的“财源”的象征,还能有效减缓地震、火灾的损害,兼具灌溉,调节气候。
客家人非常注重建造尊卑有序的建筑格局,圆如飞碟或方如玉玺,例如;梅县的围龙屋,整个围龙屋讲究对称,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对称式的庭院房屋结构与屋前池塘和屋后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反映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思想也影响建筑空间的设计,一般都是以供奉祖先的祠堂为中心进行建筑布局,每个房间的地位都以相对于这一中心的位置而定,越近中心的居所,由辈分地位越高的人居住,客家人学堂的地位仅次于祠堂,传达出对知识的认可与重视。建筑结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建筑里面的空间序列严格规整,具有空间组合美,建筑空间中蕴涵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
四、客家建筑装饰之美
建筑装饰的目的是美化建筑,建筑装饰主要体现在建筑构件上的雕刻、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墙面装饰等方面。客家人用河卵石铺砌成各种花草图案于地面,雕龙画凤于建筑,灰塑装饰于天窗,铜狮头或门钉装饰于大门。对祖堂厅堂等处的建筑门窗,屋檐,天花藻井进行重点装饰。也常在围屋的私厅靠墙的屋檐位置开出一个天窗,用来通风采光,天窗檐下塑有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树木等,这个天窗装饰形式被当地人称为“天门阿公”。彩绘装饰的题材从民间传说到历史故事再到吉祥文字图案、蔬菜瓜果等都无比丰富,体现出客家人对美的朴素追求,对儒家文化的尊崇。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6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