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教师凭借专业平台育人的几点思考

2017-11-24卞莉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7期
关键词:高职教师思考育人

卞莉莉

摘要:高职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样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现实状况却是存在重技能,轻德育教育;重就业,轻素养提升;重教学,轻师德培育的现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能够实现协同育人。要真正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必须解决育人机制、教师认知和方法路径三个问题,抓重点,树典型,寻方法,让全体教师都自觉发挥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平台;育人;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7-0041-02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总书记提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高职德育教育现状

1.重技能,轻德育教育。现在的职业教育现状是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动手能力,在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并没有把德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往往以向企业提供优秀的毕业生为己任,确保学生在企业最初的基础性岗位上,仅仅依靠个人的职业能力就可完成相应的岗位职责。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常常缺乏深层次启发、挖掘,对于学生个人修养的自我培养、升华也缺乏有效的教导,使得学生们个人德育素养参差不齐,也导致了同样成绩的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呈现不同的个体结果。特别是在当下,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获得成本越来越低,很多家庭和社会矛盾,越来越容易侵袭到原本单纯的校园生活,对于心智尚未健全的学生来说,这些事件中的善恶美丑,如果不被正确的德育观引导而任由学生自行理解,往往容易失控。所以职业教育应该修正教育目标,重塑德育教育体系,把德育教育放在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水平,使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协同育人,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2.重就业,轻素养提升。从对毕业生长期跟踪观察及企业用工负责人的沟通反馈来看,现代企业和用人市场在选择人才时,看重的不仅是学生的职业技能,更看重的是学生同时具备较高的德育水准。即便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储备和个人能力,但在企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人德育水准不能胜任更高的职位,那么上升瓶颈明显;甚至有些人在企业活动中由于个人德育素养不够,影响到了企业运营和发展。这与目前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以职业技能为主要考核方向,往往不注重其德育的培养及个人人格魅力的塑造是有关联的,这种现象也暴露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是不相匹配的。因此,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改革势在燃眉,否则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后期的职业生涯及人生发展中往往会受限,职业学校也永远摆脱不了低层次教育的魔咒。

3.重教学,轻师德培育。“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能否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仅与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关,更与教师自身的德育修为密不可分。现状是:有的老师忙于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无暇顾及;有的老师面对学生自感无能为力不愿为之;有的老师是自身师德水准不高不想为之;还有的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工作,确实不知道如何为之;而对于那些从企业聘请来的能工巧匠们,除了传授精湛的技艺外,德育教育既不是他们的强项,也不是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因此,在目前高职教育中想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靠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队伍和从事思政课堂教育的教师队伍来完成这么重要的教育任务显得非常空泛,过于宏大叙事,教育效果也不理想。

二、高职教师凭借专业平台育人面临的困境

1.育人机制问题。育人机制的缺乏是制约高职教师是否能够凭借专业平台育人的关键,特别是考评机制的设置问题。首先我们对专业教师的考核只有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对育人并无要求;其次,我们对学生的考评,主要是技能考核,并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操守等纳入考核体系。因此,专业教师凭借实践平台育人就失去了推动力,也无机制约束。

2.教师认知问题。长期以来,高职校专业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普遍比较淡薄,认知有所偏差,认为只要教授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情,所以专业教师对于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缺乏清晰的认知,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两张皮形象,专业课老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政老师不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资源也不能实现共享,达不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三、几点思考

1.培育教師的“师德心”和“素养情”。现有职业教育只是为培养未来的“职业人”而努力,而德育教育就是要增加其职业“匠心”,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职业教育更丰满,才能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最终成为“大国工匠”。职业能力是“大国工匠”的“形”,职业匠心是“大国工匠”的“神”,只有将两者的教育完美统一,才能教育出形神兼备的未来职业匠人。古语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我认为其所言的“道”也是以上两种的结合,既要教授学生知识文化,还要培养其德育素养。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将来行走于社会,无职业能力无以立足,无匠心精神无致久远。因此,我们首先要培育教师的“师德心”和“素养情”,要将知识和德育同时灌输给学生并促使其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职业学校的学生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2.高度重视专业实践课的德育教化价值。德育教化价值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专业实践课德育教化价值,就是专业教师运用专业实践平台从事德育教育活动,对教师个体、学生群体以及社会整体产生积极的意义。例如:我们在分析学生的自身特征,如年龄阶段、教育背景、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提出“微笑待客”、“诚信服务”、“认真、守时、合作”为特色的德育教育在专业实践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在具体专业教学实践中可以搭建合理的实施平台将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设计、课堂互动、任务实训、骨干实践、观摩教学、说课比赛,课堂任务、实训以及教学考核等环节实现,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到优效教学的转变。

3.因事而化,讲好身边的故事。我们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又要将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习质量标准,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从大处着眼,从落细、落小、落实处入手,形成专业实践课堂教学的育人平台。具体地说,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讲好“中国故事”、“身边的故事”,把党领导取得的伟大成就转化为具体的感知故事,以身边的人和事为着眼点,用榜样的力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好故事中实现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宣扬典型,使全员育人有氛围、有方法。对于专业老师来说,传授专业知识是他们的本质工作,他们工作的重点在于搞好教学,做好科研,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不会做,不知道该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全校树立典型,让做得好的老师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课堂观摩,视频制作,教师结对、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宣扬,使广大老师“学有榜样,做有示范,教有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效民.高职教育“三育人”:理论建构及其意义[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2]吴晓璇.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4).

猜你喜欢

高职教师思考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