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园区发展推动现代生命科学高等教育
2017-11-24占艺,葛茜
占艺,葛茜
摘要: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教育与其邻近的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生物城科技园区合作开展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优秀应用人才的培养为例,总结了在生命科学高等教育领域实行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及其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的趋势。
关键词:生命科学教育;科技园区;互动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7-0028-02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生命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不断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与此同时,科技的飞速进步也带动了生物产业这一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我国,“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也被列为全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我国生命科学产业产值就超过人民币1.5万亿元[1]。
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产业推动之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在研发实力较为突出的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周围出现生命科学产业研发和生产相对集中的区域,而后通过不同形式的进一步集中与管理,形成一个个独特的生命科学产业园区。这些生命科学园区成为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走向产业化的沃土,大大小小的生命科学高科技公司在这里不断孕育和成长,最终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生命科学产业的飞速发展。
我国在这一生命科学时代浪潮中同样不甘落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生命科学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源进一步向重点地区集中投放,建设了多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无论是从世界知名的生命科学产业园区,还是我们国家目前所建立的这些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来看,无一例外地是,在这些园区周边都存在着具有突出科技研发能力的大学及研究机构。例如麻省(波士顿)生物科技园拥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支撑,北卡三角研究园区则直接由北卡罗来纳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组成的三角形地区而命名。我国各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也都拥有相应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支撑。在园区范围内,企业、政府部门、高校与科研机构、金融组织和中介机构五方[2]持续互动发展,逐渐形成了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网络,使得这些生命科学产业园区逐步具备了知识溢出、信任增强、资产互补、柔性聚集、集群扩展和自我增强的主要功能[3]。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自身的生命科学高等教育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和跨越。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目标、提升能力、拓宽视野等方面的需求均得到了持续的支撑和推动。
一、科技园区发展与高等生命科学教育的互动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内。该产业园区核心区域15平方千米,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医疗器械、生物制造、健康服务和生物能源六大领域建设六大园区。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地处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之内,距光谷生物城车行10分钟距离,是距离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最近的国家重点高等院校。光谷生物城的发展壮大过程与华中科技大學的生命科学高等教育发展处于同一时间轴上。可以说,在两者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有对方的身影出现,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互动、合作与共赢。
自光谷生物城诞生以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的研究与教育便与之建立起联系。2008年光谷生物城奠基之年,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的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依托“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立起来,2010年,根据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又建立起生物制药本科专业,培养该领域的急需人才。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专业与光谷生物城各园区的发展方向相呼应,积极努力为光谷生物城及其园区内各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研发生产能力的人力资源。
有了这样一个利于施展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平台,华中科技大学的生命科学高等教育就有了充分的实践环节保障。生命学院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光谷生物城园区参观,让学生直接感受身边生命科学产业的蓬勃发展。学生还能够深入部分园区内企业,了解到在生命学院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如何直接应用到研发与生产一线的。学生在课堂和教学实验室内上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都有了鲜活的应用实例,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就能够更为牢固和灵活。光谷生物城园区内的企业还成为了学生科研实践的绝佳场所。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的教师大多都在光谷生物城的产业园区内直接或合作建有研发实验室、生产基地等实体,这样,主持或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便能够在项目指导老师的安排或推荐下,进入光谷生物城园区内参与部分科研实践工作。
从双方面的角度来看,这一实践过程实际上具有双向的功能:学生在获得实践锻炼和经验的同时,也获得了园区内用人单位的细致观察与认可。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加清晰地判断他们能否成为合适的雇员。同时,学生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对企业有一个更为清晰和深入的认识,便于做出更加清晰的择业判断。近年来,在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生命学院毕业生中,超过80%有意向选择在光谷生物城园区内就业,超过60%能够获得光谷生物城中用人单位的拟聘用结果。
不仅如此,高校和园区在人才培养上的互动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还在进一步加强。光谷生物城与华中科技大学签订“人才订单”协议,根据协议,光谷生物城与华中科技大学将就产研结合、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进行深度合作。这一协议旨在充分发挥光谷生物城周边高校的科教资源优势,搭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培养实用人才。拥有光谷生物城这样一个产业园区,无疑让周边高校的生命科学本科生树立了更加牢固的专业信心,也让他们在择业就业的时候拥有更多的条件和机遇。
在科技园区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互动中,创业也是重要一环。在科技园区的生命科学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拥有创业的激情与勇气和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的人才从华中科技大学不断涌现,他们利用光谷生物城得天独厚的生物产业创业环境努力打造自己的事业。目前这类创业公司已经获得来自学校及外来投资商等多重来源的融资上千万元用于扩大生产[4]。
二、未来进一步深化合作的趋势讨论
在一个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是创新网络中最核心的成员之一。生物医药产业直接建立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基础之上,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是创新所必需的新知识的主要初始来源。同时,现代生命科学创新需要大量高水平、具有丰富实验操作经验的研发人才,因此,对于生物产业科技园区而言,周边高校的意义和作用远比一般的集群创新网络中的科研机构要重要得多,它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的源泉[5]。
虽然光谷生物城和周边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在产研结合、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合作局面,但与国外大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网络比较起来,这种合作仍然有着进一步深化的潜力。[6]例如,园区与周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在互动与交流方面基本还是企业和高校的自发行为,较为随意和分散,还没有完全达到有组织、有计划、上规模、树品牌的层次。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园区正在以“光谷生物城进高校”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始朝这一方向努力。科技园区与高校的专业教学将进一步紧密结合起来,合作探索出一套独特的生物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R].2011.
[2]Andersson T,Serger S S,S?rvik J,et al.The cluster policies whitebook[R].Stockholm:IKED,2004.
[3]戴魁早.集群竞争力:创新网络演化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4):38-43.
[4]柯进,粟晓丽.华中科技大学:探索研究生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3-06-24(5).
[5]李天柱,银路.现代生物技术的管理特征及我国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思路[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6):130-134.
[6]李炳安.产学研合作的英国教学公司模式及其借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