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归侨晒少年“文物”

2017-11-24林长华

华人时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保卫战东山漳州

林长华

“看着这个佩章,我好想回到童真无瑕,放飞梦想的岁月。”福建省东山岛老归侨、曲艺家谢溪添先生告诉笔者,时值盛夏与珍爱的东西重相见,感到特别亲切。笔者接过端详,但见佩章赫然醒目印着两行红字:“中国少年先锋队/厦门夏令营”,背面填写着谢先生姓名以及他担任第一大队五中队中队长等信息,可见他少儿时代参加过福建省夏令营活动。时隔63年,这个长10厘米、高5.2厘米的佩章依然清晰如新。

见笔者左看右瞧一副好奇样儿,76岁的先生打开一个小铁盒,取出一张黑白老照片,“这是当年东山岛5名夏令营小营员和带队老师、空军辅导员的合影。”照片上面写着“东山少年与厦门空军合影于厦门夏令营”。5个少先队员脸上荡漾着春风,谢先生手指照片介绍,当時我们都是小学四五年级的“三好学生”,“坐中间这位叫陈小全,是1953年7月16日东山保卫战‘英雄八少年之一。”从照片中可看出,谢先生个子最小,他说那年12周岁,能百里挑一被选中可能与他是校园的文艺骨干和归国侨生有关。所以,一到夏令营他就被委以“中队长”。福建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夏令营活动纪录片,就有谢先生当小号手、唱歌跳舞等多个镜头,“至今影片的镜头常浮现在我眼前”。

美好回忆,也是抚今追昔的过程。“那时候从东山岛出一趟门很辛苦”,谢先生清楚地记得,那天上午九点从东山县城坐上每天开往漳州的唯一班车,因当时未建海堤,还要搭渡船过八尺门海峡,沿途路况又很差,汽车常会“抛锚”,直到下午5点多才到漳州。当晚只好在漳州过夜,翌日再乘车到厦门。当时厦门海堤尚未竣工,只能勉强通车,汽车在坎坷不平的堤路上“气喘吁吁”开了好长时间,小营员们一路颠簸感到浑身骨头像散了架似的,领队的陈老师借题发挥:“人生历程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也不可能都是平平坦坦的。”“老师富有哲理的话让我记住了一辈子”,谢先生如是说。

谢先生他们一行抵达夏令营宿地———厦门鼓浪屿女中,才得知近70名营员分别来自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地,而他们东山岛的5名少先队员之所以被“单列”,正是得益于1953年东山保卫战的胜利,当时毛主席曾总结道:“东山保卫战的胜利,不光是东山的胜利,也不光是福建的胜利,而是全国的胜利。”

1954年四市一县的厦门夏令营活动共两个星期,有交流读书学习经验、体验军旅生活、了解国防知识、文艺联欢活动等充满奋发向上的活动内容。“在夏令营,我第一次看到、摸到解放军的战斗机。”说到此,谢先生显得十分激动,仿佛又回到当年的夏令营。他说,那时厦门和东山岛都是东海最前线,火药味非常浓。夏令营期间,不时听到台湾军机掠过厦门上空的声音,解放军叔叔还向我们讲述抓特务等惊心动魄的故事。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谢先生回忆:“在夏令营,厦门的空军叔叔和蔼可亲,悉心教我们自理生活,在我离开家近半个月时间,小伙伴们亲如兄弟姐妹,使我打消了想家的念头。”

作为来自海岛县的5名小营员,谢先生他们的活动内容多出一项,那就是向全体营员讲述一年前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东山保卫战始末,主要有“英雄八少年”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监督坏人活动等勇敢机智的故事。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谢先生,还被特邀向部队战士演讲解放军指战员英勇善战,舍生忘死的动人故事,这其中有为了扫除前进中障碍,在弹尽时用身躯堵住敌人地堡机枪的张学栋;有重机枪班副班长黄飞龙在山头仅剩他1人时,毅然拉响手榴弹扑向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真实感人的演讲赢得指战员们一阵阵掌声。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昔日的少年早已成了发染霜雪的老年人。“时间可以让我变老,可以将我青丝变白发,可是抹不去我的美好记忆。”谢先生深情忆念当年可亲可敬的陈龙淡老师和天真浪漫的小伙伴们,“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在安享幸福晚年?我多么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与他们相聚在美丽的东山岛,也希望能够旧地重游,共同追忆厦门夏令营激情燃烧的日日夜夜。”(责编 邱淑群)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卫战东山漳州
东山由义井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红红的苹果
情调漳州
东山书院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的水
蜂蜜保卫战
香香树保卫战
地球保卫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