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饮食文化小议
2017-11-24吴萌
摘 要: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语言有自身的发展系统,汉语除了自身的语言系统外,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汉语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地位的提高,在国际交往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由于汉语的历史悠久,从古代的方言到现代的汉民族共同语,无一不蕴藏着丰富的文明、文化。本文将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饮食;汉语;文化
作者简介:吴萌,赤峰学院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2
引言: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想探知文化,首先可以从剖析汉语入手。汉语词汇丰富多彩,在了解字面意思的背景下,本文笔者旨在分析字面背后的中国文化饮食方面。汉民族共同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汉语词汇丰富多彩,本文从汉语中的词汇角度入手,来谈汉语语言与饮食文化的关系,进而解释中国传统语言与汉民族饮食,最后揭示出汉语词汇与饮食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语言学旨在研究语言中的文化。本文以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探析汉语背景下的饮食文化。并分为几大部分,首先,从文学作品中探究饮食文化,再次,从常用熟语,即通常意义的成语、谚语、惯用语等等角度去看它们背后的饮食文化。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角度讨论一些菜名的由来。最后,从汉字猜谜角度趣谈一些有趣菜名的源起。从而全方面多角度的诠释汉语背后的饮食文化。
一、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文化
柴、米、油、盐、酱、醋、茶,古来有“开门七件事”之称,就是说每户人家每天早上一开门,开始一天的生活,就有七件东西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在旧社会,一般平民家庭,每天为生活辛苦奔忙,主要就是为了“开门七件事”。也就是为吃饭问题操心。有几首有关“开门七件事”的诗,虽是旧时文人的游戏之作,却由此可见所谓“风雅之士”。有的也免不了要为这七件事而烦恼、感慨。以此七件事入诗,最初见于元人杂剧,在《刘行首》二折中就有这样的诗: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明朝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唐伯虎有首叫做《除夕口占》的诗,劈头便用此七字: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借此来反映穷困不堪的境况,亦借以嘲讽。真是别有情趣。有一首叫《百叹》的却不同。诗曰: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今件件费绸缪,吞声不敢长?叹,恐动高堂替我愁。这几首“柴米油盐”诗,以不同的手法,同写一个穷字,但以最后这首立意最为敦厚:穷得发愁而不敢叹息,深恐惊动年老的父母,只好自己苦挨了。一片人子之心,跃然纸上。但这几首诗均出自文人之手。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食,这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食器,食器中的一点代表里面装的食物,上面是一个三角形的盖子。六谷之饭曰食,“六谷”指稌、黍、稷、梁、麦、苽,因此“食”的本义为饭食,名词,后来引申为动词,可以当作“吃”解。秦汉之后,一日二餐制开始逐渐改为一日三餐制。郑玄说:“一日之中三时食,朝、夕、日中时。”早餐叫“朝食”,有个成语叫“灭此朝食”,意思是歼灭了敌人再吃早饭,以展示英雄气概;午饭叫“昼食”;晚饭叫“晡食”,也就是申时吃饭。“食”还有背弃的意思,如“食言”一词。《康熙字典》:“吐而复吞曰食。”吃下去的食物,吐出来再咽下去叫“食”。在这个字义的基础上,《尔雅》进一步解释道:“言而不行,如食之消尽,后终不行,前言则伪,故通谓伪言为食言。”鲜为人知的是,“三食”不仅指一日三餐,还有一个有趣的用法,指不肖子弟变卖祖传的庄园、书籍和奴婢度日。宋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解释了这个有趣的典故:“不肖子弟有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谓鬻庄而食也;第二变为彘虫,谓鬻书而食也;第三变为大虫,谓卖奴婢而食也。三食之辈,何代无有。”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颇注重饮食保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饮食保健之道,文人的饮食养生法从其留下的诗作中可略见一斑。食竹笋。竹笋以色洁白,质细嫩、味清鲜而被视为“菜中珍品”。初上市时物稀价贵,李商隐赞叹:“嫩?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苏东坡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大加赞赏竹笋:“久抛松菊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郑板桥“江南鲜笋趁鳊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的诗句,对鲜笋烧鳊鱼的赞美之情更是跃然纸上。松花具有保健美容功能。在古代被列为贡品。唐朝女皇武则天十分喜欢松花,她常喜食一种用松花制作的“小精糕”,苏东坡也爱吃用松花做的食品,他把松花、桂花和杏花入饭共蒸,密封几日后得酒,并歌咏道:“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食白菜。大白菜因其“青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时长见,有松之操。”故又名崧。范成大有诗曰:“拔雪挑来塌地崧,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茶叶。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东晋诗人陶渊明在诗作中云:“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达所留,酒中有深味。”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
二、常用熟语中的饮食文化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汉族自古就把饮食文化同社会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饮食文化具有多种社会价值。中国的“吃”闻名天下。“吃饭”是生活中第一等大事,人们最关心的生活问题是吃饭问题。古人说:“食色,性也。”就是说人为了生存,首先是吃饭和生育,这是人的本性。由“吃”引申生发出大量与“吃”有关的词语。我們仅从吃的方式,吃的内容对象以及吃的工具等方面,来看与“吃”有关的词语。以下列举与“吃”“喝”有关的熟语:
1、成语
脍炙人口 回味无穷 津津有味 余香满口 画饼充饥 黄粱美梦 废寝忘食
坐吃山空 如饥似渴 风餐露宿 饮水思源 饱食终日 吃里爬外 看菜吃饭
2、俗语
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代陶渊明曾不为五斗米的俸禄向权贵折腰低头,而辞去县令之职。引申为不为取得好处向别人阿谀奉承,失去人格尊严。
巧妇难为五米之炊—指技艺再好,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也难以成功。
生米煮成了熟饭—指事情(多为不理解的)已经发展到难以改变的地步,或既成事实,难以改变。
煎烙饼—比喻处境为难,两面受压。
半瓶醋一瓶不满半瓶子晃荡,多比喻不精通等的半内行,或一知半解的人。
喝苦酒—比喻忍受往往是自己带来的不好结果。
海量—原指酒量大,引申指气量大,容量大,有气度。
3、歇后语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哑巴吃汤圆—心里有数。
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
4、有“饮食”有关的其他词语
以“吃”作比喻义的词语。例如: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渐侵占。
食言—不照说的话去办,说话不算数,失信。
饮恨—抱恨含冤,把仇恨身怀心中。
饮誉—也称享誉,受到赞誉。
饭桶—比喻只能吃不能做活的人。
由“吃”直接引申出来的词语。例如:
表示经受某种遭遇:
吃亏 吃苦 吃重吃官司 吃苦头 吃罪
吃挂落(连累)
表示耗费力气:
吃力 吃劲
表示某种感受:
吃惊 吃紧(指形势紧张)吃悶棍
表示对某事彻底了解掌握:
吃透 吃准
三、历史神话中的饮食文化
过桥米线—云南昆明一带著名的小吃,由一种特制的鸡汤煮米粉丝。传说古时候有位书生为了考取功名(科举),在一处离家很远的幽静书斋刻苦读书,贤惠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路上要过一座石桥。妻子为了让丈夫吃到热汤米粉丝,便用鸡油汤煮米粉。因为鸡油汤保温时间长,走很远的路仍保持一定热度。因此便取名“过桥米线”。
鸿门宴—用蟹黄和燕窝等做的菜,以项羽、刘邦楚汉相争的故事命名。
桃园三结义—借用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用白、红、黑三种颜色的菜做成的食品(白是刘备、红是关羽、黑是张飞)。
哪吒童鸡—哪吒传说是托塔李天王的儿子,是法力很大的神,儿童形象。这里是用雏鸡做的菜。
八仙盘—借用道教八仙汉钟离、曹国舅、吕洞宾、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张果老之名,用八盘菜称八仙盘。
叫花子鸡—传说从前有个叫花子(即乞丐)饿急了,便偷了农民一只鸡,用泥巴包裹后烧熟。现在的花子鸡做法:先把生鸡用五香水浸泡24个小时,然后用荷叶包裹,最后再香泥封包用火烧烤而成,色香味俱全。
饺子—大年初一吃饺子,是我国北方的民间风俗。饺子,形同新月,以面团包馅而成。“饺子”是怎么来的呢?夜间零时古代叫子时。春节时人们要吃除夕包好的饺子,取“岁更交子”之意,也就是新旧年交替从子时起的意思,饺子的名字便由此而来。饺子又名“扁食”“煮饽饽”等。有些少数民族也有吃饺子的习惯。
涮羊肉—“美”是个会意字,上为“羊”,下为“大”,意思是“羊大为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可见“甘”(即甜)是指味美。《说文解字》说:“美,甘也。”又说;“甘,美也。”许慎将“甘”、“美”互相转注,是说这两个字的意思相同,现在还常说“甘美”或“甜美”。美,从羊,在《说文解字》中属于“羊”部。段注:“羊大则肥美。”牧羊人把羊放牧、饲养得又肥又大,就是“美”,这就是“美”字本义的来历。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羊肥大,这是生产劳动的过程,由此看来,“安”字与生产劳动、丰收、致富还有点儿瓜葛呢!
四、文字猜谜中的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汉语、汉字的元素随处可见。汉字猜谜也涉及到饮食领域,食物谜语大全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特色元素。
比如:外国人洗澡(打一食物)—涮羊肉。斑斑点点朱颜改,未了相思已化灰(菜肴烹调词语)—麻婆豆腐。八戒步入火焰山(菜肴烹调词语)—红烧猪蹄。杀之儆猴效未奏(菜肴烹调词语)—白斩鸡。乙亥新春主何属(菜肴烹调词语)—猪耳。除此之外,还有:“汆东西”即将冬瓜和西红柿还有丸子放在一起汆,制作成汤,以滋补养生。另外“金丝三尺长(打一菜名)”即“拔丝地瓜”。“火山堆雪”(打一菜名)即“糖拌西红柿”。“阿谀奉承拍马屁(打一菜名)”即“溜三样”。“辛丑生得一男儿(打一菜名)”即“辣子鸡丁”。“林中百兽谁为首(打一菜名)”即“狮子头”。“白白身子圆溜溜,样子像个乒乓球。放在锅里煮一煮,全家吃它过十五。(打一食物)”即“汤圆”。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许晖.汉语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5]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
[6]王宝珍.汉字与中国文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