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精神与个人内在向度关系研究
2017-11-24韩英英
摘 要:“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儒学思想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都影响深远。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慎独”思想具有重要的古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它也仍是个人自我修养与内在向度不断提升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对于当今人们自觉、自律意识的培养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慎独;个人;内在向度
作者简介:韩英英,1989年9月出生,女,汉族,河北省沙河市人,现就读于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一、“慎独”思想的起源
“慎独”,一种儒家用语,从字面上看,即在独处之时,自己的思想、言行也要小心谨慎,换言之,就是我们要时时处处保持严于律己的姿态,遵道守德,而不随便偏离。
“慎独”思想最早蕴含在《诗经》中,《诗·大雅·抑》有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意思是,独自处于室内,也尚且不愧于神明。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慎独”两个字,但却完全包含了“慎独”的含义。
“慎独”思想被明确提出是在《礼记》中的《大学》及《中庸》两篇。《礼记·大学》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大抵都是在提醒:人往往在独处时,容易放纵自己,因此,道德修养要尤其警惕独处之时。至此,“慎独”思想开始逐渐作为独立的范畴而出现,后世的学者也大都以此为基础,继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慎独”学说。
二、“慎独”思想的基本涵义
经过唐、宋、明、清等历代学者对“慎独”思想的逐步发展,最后形成两大基本涵义,分别从道德修养方法与道德修养境界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道德修养方法层面的“慎独”
这一层面的“慎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慎隐慎微;第二,慎始慎终;第三,慎言慎行;第四,“慎众”。其中前三项,是人们对“慎独”的一般理解,即在“隐”、“微”、“始”、“终”、“言”、“行”等方方面面都要谨慎。而“慎众”也是适用于“慎独”原则的另一种情况。
“慎众”,是群体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当身处大众群体中时,无论别人怎么做,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不被他人影响。“慎众”是“慎独”的必然内涵,但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往往更不易被人察觉,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才能抵制诱惑,否则就很容易被反噬,进而坠入深渊,无法自拔,所以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二)道德修养境界层面的“慎独”
这一层面的“慎独”具体可表述为:
一是意念诚实。道德修养有八个基本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摆在尤其重要而关键的地位。“诚意”,即意念诚实的意思。
二是自觉理性。《大学》里讲到,君子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始终自觉按照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不做有悖道德的事,这表现的其实就是一种通过内化道德规范进而达到自我约束的理性自觉精神,即理性与自觉性的统一。
三是不欺己、不欺人、不欺天。除了要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们还应不做欺骗之事,不做伤天害理之事,时刻谨言慎行,做到光明磊落。
四是不忘初心。事实上,它是一种极高且极难达到的境界,孔子也是到了七十岁时才做到随心行事也不逾越规矩,可见此境界到达之不易。
三、运用“慎独”精神培养个人内在向度
(一)以慎始慎终的精神强化个人内在向度的持久性
“慎始”,就是慎重地开始。以慎始慎终的精神强化个人内在向度的持久性,尤其需要迈好第一步,因为只有“慎始”,才能“慎终”,才能为持久性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慎终”,就是慎重地完结,谨慎收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人们往往在刚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新鲜感十足,这促使他们能保持认真的态度和应有的热情,一旦遇到困难和阻碍,便又很容易失去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做了“逃兵”,不能慎终。
(二)以慎隐慎微的精神培养个人内在向度的自觉性
“慎隐”,表示一种自律精神,是“慎独”的最高境界和最本质含义,它要求人们即使在他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谨慎处之,不做有违道德准则的事。
“慎微”,指在小事和细节上也无丝毫的马虎和松懈。老子曾经说过,天下的难事,必定都是先从简单的事做起的;天下的大事,必定都是先从细微处着手的,我们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以“毋自欺、毋欺人”的精神提高个人内在向度的实践性
儒家认为,一个人要时刻注重自我内在向度的省察,不可在“幽暗”和“細微”之中滋生任何不好的念头,更不可以为别人不易觉察就自欺其心,因为只有不自欺才能不欺人,这是一个必然的前提。很多人费尽心机弄虚作假,结果却是枉费心机、害人害己。我们只有“毋自欺,毋欺人”,在具体的实践选择中始终坚持“真”、“善”、“美”的主旋律,才能确保个人内在向度的提高落实到位,从而真正实现“慎独”。
(四)以诚心升华个人对自律的情感与意志
“诚心”是“慎独”的第一要义,《大学》认为“慎独”就是“诚于心,形于外”。曾子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倘若这里我们把追求美色引申为追求爱情的话,那么就可以说,只有当我们可以像追求爱情一样地去追求美德时,才可能真正产生对道德的诚心,并长久地固守它,最终以诚心升华个人对自律的情感与意志。
参考文献:
[1]马永庆.儒家传统修身观与现代人格完善[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03).
[2]张世友.“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3]吴宁宁.儒家“慎独”思想的现代反思[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