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生态主义的体现

2017-11-24刘青青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2期
关键词:毕晓普伊丽莎白自然

刘青青

摘 要:伊丽莎白·毕晓普是二十世纪美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其诗写作视角独特,创作手法多样,语言精练,诗艺堪称精湛。本文试图分析诗中对鱼的描绘、人与鱼的精神博弈、诗人放走鱼三个部分来体现出毕晓普的生态关怀精神及在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关键词:伊丽莎白·毕晓普;《鱼》;生态主义;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2

引言:

国外学者对毕晓普的研究也是成果丰硕,美国诗人安妮·史蒂文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对毕晓普的诗歌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并且断言毕晓普的诗歌会经受住历史的洗涤,史蒂文森说:“在二十世纪之后,很多名字会被遗忘的时候,毕晓普的诗歌会存活下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不论是从写作手法或是诗歌形式角度来解读毕晓普的诗歌,在国外对毕晓普的研究也都已经慢慢趋于成熟,逐渐理论化、系统化,研究的成果影响深远。

国内学者如学者彭饮冰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鱼》这首诗,深入细致的分析诗中体现的深刻生态伦理思想,日常生活中,人类需要承担起保护自然的义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责任,逐渐形成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形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彭饮冰;95-96)随着毕晓普作为20世纪最伟大女诗人地位的确立,学者胡英指出:“关于她的研究扩大了范围,从原来的诗歌转向手稿研究等。”(胡英;72)在这种背景下,毕晓普的诗歌可以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进行解读,深入细致分析诗歌的形式、语言表达、主题内涵等,来表达出诗人的生态情怀,呼吁保护大自然。学者沈桢桢指出:“她选择的是一条普通的一条鱼,不仅是出于怜悯,更是因为人和自然间的和谐共处。”(沈桢桢;5)选取简单、普通的事物加以分析、阐释后,也可以挖掘出事物背后的深刻本质内涵,让读者充分理解到诗歌的主题。本文试图去分析《鱼》这首诗中体现的生态主义内涵,唤醒人类最初、最基本的生态意识,呼吁人类行动起来承担起义务,逐步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彼此之间可以更加深入,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鱼》是一首精致深刻,涵义深远的诗歌,是毕晓普的代表作之一。本诗的题目是《鱼》,学者张莉、张彦飞指出:“如果毕晓普所描述的事物,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那么她的文章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张莉、张彦飞;68)在《鱼》中,诗人描写了鱼身体上的各个部分,残破的鱼嘴、鲜红的鱼腮等等,诗人用与鱼之间的静态互动来表达她的生态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呼吁人类保护生物和生态环境。在这首诗歌中,毕晓普细致的描写鱼的身体外部和内部,用现实的情况来使得人类警醒自己的行为,不要随意掠夺资源,意识到与动物很平共处的重要性。

我捉到一条大鱼

把它放在船边

半离水面,鱼钩紧紧地

系在他的嘴角。

他没有反抗。

完全没有反抗。

……

《鱼》开始描写到鱼被捕后的行为和状态,没有反抗,没有任何明显逃离的举动和与人类抵抗的心理状态。鱼的嘴巴也被各种鱼钩和断裂的鱼线弄得残缺不全。这一切都使得诗人慢慢开始认识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举动对自然带来的伤害。学者刘爱兰、单新荣指出;“毕晓普对鱼的身体部位的描写,关注的更多是动物本身的自主性。”(刘爱兰、单新荣;87)这些外部描写塑造了一条有着自己思想的鱼,它经历太多的险象环生的场面,凭借着自己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次又一次逃离了捕捉,生存了下来,但是,这次也许是累了,也许是长时间的对抗使得鱼的内心变得疲惫,不抵抗是它最好的无声反击。鱼象征着自然,从鱼的被捕捉到平静面对,诗人细致地刻画了一条意志坚强的鱼,从侧面反映出毕晓普运用其敏锐的观察力审视着大自然,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善良与仁慈。凸显出她的生态关怀。

鱼象征着一种力量,它的内心深处对人类是有些许对抗的。诗人和鱼互动是诗人和鱼之间的精神博弈,无声的战役。直至诗人最后放走这条鱼,体现出毕晓普独特的表达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鱼是一条生命,代表着神秘的大自然,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应是处于对抗、剑拔弩张的局面,而应该是要和谐相处,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让家园变得更加欣欣向荣。

我看进他的眼睛

它们远比我的大许多,

却更浅,泛黄,

像虹膜上裹着晦污的锡纸。

……

在毕晓普的眼里,鱼在最初是消极、萎靡的,它对于这残酷的生存游戏感到了厌倦。学者庞密香指出:“在被捉之前,鱼是自由的,象征着自然的神秘。”(龐密香;358)细心观察了鱼后,读者和诗人才明白这条鱼有着与众不同的外表,更有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诗人想着进一步了解鱼的故事,她对视着鱼的眼睛,进而内心深处获得了震撼。

诗歌中却并未出现正面冲突的场景。这是鱼与诗人之间一场精神的博弈,较量是无声的,两者间并未正面冲突。学者刘涵捷指出;“鱼象征着一种令人不得不对其敬畏的力量。”(刘涵捷;281)这条生命力顽强的鱼的存在提醒了诗人和读者,一场诗人与鱼之间精神的博弈在展开,彼此在一定环境下相处后,诗人逐渐理解到生命的可贵,尊重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生命,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是平等的,放走鱼是诗人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体现。

从抓到鱼到放走鱼诗人历经了一场由内向外思想上的革命,诗人内心深处的生态意识被唤醒,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合作才能共赢,人类只有把握住和自然相处的机会才能让地球变得愈加美丽,才能让彼此生活在绿色的家园里,才能促进彼此的进步。

到船舷,直至每一样东西

都成了彩虹,彩虹,彩虹!

而我放走了鱼。

诗人从最初捕到鱼,接着细致的观察鱼,理解到它曾经的不屈不挠,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诗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圣,生命的伟大,人类的此时的弱小,它们顿时化成了彩虹,象征着美好。最后使得诗人将鱼放入大海,这是诗人生态意识和她爱护自然的集中体现。

结语:

学者范莉指出:“在生态文学作品中,自然不再是文学书写的边缘,而是自然主体的一部分,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整体。”(范莉;69)单独的个体不能组成生态整体,只有大自然与人类携手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才能致力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生态诗歌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如何相处的重要性,深刻的主题呼吁了人们要用行动保护大自然,促进大自然的发展而不是的掠夺大自然的资源。毕晓普的生态意识在经历一系列的革命后逐渐变得强烈,最后冲破桎梏,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类意识到的自己的行为所带来得后果,只有主动地和友善地和大自然相处,才能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关系。

毕晓普作为成熟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的中间代美国诗人,无可厚非地应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本文从诗歌中对鱼的描绘、鱼被捕捉、放走鱼三个部分解读了《鱼》中毕晓普生态意识的体现,人要融入自然,爱护大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恩赐,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才能走向和谐统一。也凸显出毕晓普用心灵与爱去热爱大自然,用切身感受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范莉. 管窥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创作特点[J]. 济宁学院学报,2011,32(02):67-70.

[2]胡英. 伊丽莎白·毕晓普的生态视野[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7,46(03):72-79.

[3]刘爱兰,单新荣.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的自然视角解读[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08):84-88.

[4]刘涵捷.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的生态关怀[A].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6.

[5]庞密香.沉默的歌者——伊丽莎白·毕晓普和她的代表作《魚》[J]. 2008,(6):185-187.

[6]庞密香.静水流深:于沉静中绽放之美——《鱼》的思想及艺术之美探微[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9(3):356-359.

[7]彭饮冰. 映出彩虹的鱼——从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鱼》的解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12(01):95-97.

[8]张莉,尚彦飞.非个人化理论在伊丽莎白·毕晓普的《鱼》中的运用[J]. 西江月,2013,(第16期).

猜你喜欢

毕晓普伊丽莎白自然
英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肖像绘画的回归——伊丽莎白·佩顿
做真正的自己——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毕晓普 澳外长“删涉华文字”引党内不满
Reflections on Elizabeth Bishop’s The Fish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伊丽莎白·毕晓普与玛丽安·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