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术状况细节研究

2017-11-24潘琪李士金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2期
关键词:理趣朱子朱熹

潘琪 李士金

基金项目:本文为李士金教授指导的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届毕业生潘琪同学学士学位论文,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2

一、宏观考察中国学术生态复杂之人性因素

赵明诚在《金石录》中说:“呜呼,其言可谓妖矣!孙皓在位凡八改元,而六以符瑞,然竟不能保其国。盖人事不修,而假托神怪以矫诬天命,其不终宜矣!”[1](P343) 赵明诚生活时代正是北宋末年,他饱受战乱之苦,故于金石录跋尾亦感慨万端,有为而言。歌功颂德是历朝历代许多皇帝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投机取巧的读书人为了迎合昏庸帝王的心理,造出许多吉祥的符瑞,说明本时代的领导者是何等英明政绩又是何等优秀。这就是赵明诚所说的“假托神怪以矫诬天命”,其结果则必败无疑。赵明诚是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丈夫,他在战乱中不幸病逝,而李清照的后半生饱经国破家亡之痛,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她的凄凄惨惨戚戚,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生活。她是上流社会流落的女作家,与底层人民的苦难又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考察追究国家民族衰败之成因,与学术生态之关系亦关系密切。朱子作为南宋思想家多次说到王安石学术不正,流毒社会国家,而其品行道德举世公认。学术真知对于实际政治影响甚深,即使有心为社会人民着想,亦未必取得希望之成就,甚至相反,祸国殃民,宗社覆灭。以王安石变法为例,其心愿在为国家富强、社会繁荣,其举措亦未必无理,然其于具体执政者之复杂凶险,于社会百姓之实际需求并无比较成熟的比较切实的思虑。《闻见录》云:“荆公知行于一邑则可,不知行于天下不可也。又所遣新法使者,多刻薄小人,急于功利,遂至决河为田,坏人坟墓室庐膏腴之地,不可胜纪。青苗虽取二分之利,民请纳之费,至十之七八。又公吏冒民,新旧相因,其弊益繁。保甲保马,尤有害天下,骚然不得休息。”[2](P542-543)王安石这样的杰出人才,公心为国,其学术尚且有“不正”[3](P236),其部下行政尚且毒害社会人民,更何况那些奸邪小人?决策权、行政权、监察权必须分立,否则权力不受制约,巨大的政治错误便无法纠正。学术世界与现实社会一样复杂,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实际行政者即官僚阶层鱼龙混杂,学术研究者即知识分子阶层亦千差万别,学术生态环境又直接受到社会政治环境之影响。今日学术生态世界,学术腐败、学术泡沫甚嚣尘上,举国共睹,揭露揭发时有出现,然而,总是揭露揭发出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并非良策,证明的是学术生态的恶性循环现象。要思考的是如何从源头上堵住学术腐败之风,这必然涉及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机制”[4]问题。比如所谓国家科研经费千亿万亿,实质都是全体人民之财富,如何有效运用巨量经费实为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之重大问题。

二、从2007年朱熹文学研究论文摘要考察中国学术生态细节

2007年朱熹文学研究公开发表之论文数量不少,比2006年为多,亦有数十篇之多,这本来是好事,可是略加考察,便令人痛心,许多论文均为应付科研任务凑合而成。以下通过讨论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章摘要考察中国学术生态细节。

王倩《朱熹“<诗>教”思想的发展历程》摘要说:

朱熹的“《诗》教”思想,经历了从广泛学习前人成说,到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不断加以琢磨、深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朱熹“《诗》教”思想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博采众说、删繁从简、以诗说《诗》、不断深化这样四个阶段,从而从一个学者、教育家的成长历程的角度,来把握朱熹“《诗》教”思想的基本特征。[5]

這个论题学界以前没有明确的论述,具体内容则探讨很多,比如博采众说、删繁从简、以诗说《诗》等情况,研究成果较多。学者若能够根据前人成果加以深入分析,并归结出朱熹“《诗》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当然很有积极意义。可惜具体内容实为杂凑而来。

李士金《朱熹<观书有感>诗究竟作于何时》摘要说:

朱熹《观书有感》诗的写作时间究竟是哪一年,直接关系到对诗歌深刻意蕴的理解。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 1176 年,其实是虚构事实、误读历史材料的结果。因为这首诗在现代社会广泛流传,各种选本和教科书往往也予以收录,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辨证分析。[6]

本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摘要中明确指出是前人的研究错误,说明纠正这个错误的必要性,这个学术生态细节很有意思,实实在在做学问总是会有所收获的。

殷明耀《论朱熹的吟诗与表“理”》摘要说:

朱熹以诗明心见理,从天、地、人、事、物等多方面泛化观照生活,触发诗思,形象地再现了理学家的文化心态和理想人格,为理学思想的传播与光大和宋代文学思辨强音的形成作出了独特贡献,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朱熹把哲学诗化、把诗哲学化的方式也为当今哲学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方法。[7]

上述文字可见其论文的核心思想,朱子的理趣诗学界研究很多,本题实际上就是探析朱子以诗歌表达天、地、人、事、物等等的道理,抑或是借鉴前人之资料加以新论述,但从其摘要文字可知作者素养不错,思想内容表达清晰,意味深长。

刘天利《简论朱熹的理趣诗》摘要说:

宋代理学诗人的说理诗大多是枯燥乏味的语录讲义体,朱熹的说理诗也多为此体。不过作为理学诗人中的杰出代表,朱熹自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那就是他创作了不少富有理趣的小诗。本文以朱熹的理趣诗为论题,从作品的具体分析出发,辅之以确凿的材料,提出了以下观点:“朱熹的理趣诗是在禅宗以诗说禅方式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示道之作。”[8]

从上述文字看,第一句话就不符合实际。任何诗作均不可能不包含道理,只是形象思维的程度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本文认为“朱熹的说理诗也多为此体”即“枯燥乏味的语录讲义体”,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个观点不是本文作者的发明,前人有此说法。朱子的说理诗“富有理趣”是学界共识,作者以众所周知的朱子理趣诗作为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也非创见。朱子早年爱好佛学,博览佛教典籍,他的诗歌创作受到影响很自然。但他不是一般的拜佛求道,而是对人类幸福境界的一种深深的思索[3](P66)。至于说“示道”之作更是常识。朱子一生追求圣贤之道,主张文道合一也。当然,如果能够实实在在加以论述,传播圣贤之道,亦不为无功。

闵泽平《朱熹文章风格论》摘要说:

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9]

本文结合朱子文论探讨文章风格颇有可观之处,从摘要文字看,本文作者的文学素养深厚。虽然封建时代已有许多学者加以分析探讨,但该文综合加以分析研究,其学术价值理应重视。

踪凡《朱熹论两汉诗赋——兼与晁补之比较》摘要说:

朱熹在《楚辞集注》与《楚辞后语》中,因研究《楚辞》的需要而选录、注释、评论了一些汉代诗歌和辞赋。其编选旨趣颇受晁补之的影响,青睐抒情写怀及思想雅正之篇什,所作注释简明扼要,瑕瑜并见,而影响甚大。朱熹在品评两汉诗赋时,崇尚古朴自然,反对靡丽夸张,表现出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而其对司马相如、扬雄、蔡琰等人的人格评判,显然有以道德批评代替文学研究的倾向,表现出理学家的保守性和局限性。[10]

关于这些内容学界朱熹文学专著如莫砺锋的《朱熹文学研究》已有涉及,不过本文集中论述朱子对两汉诗赋的认识,并与较前时代的晁补之作比较,文章核心思想十分明确,自有其独特的学术意义。

严金东《评朱熹对“思无邪”的解说》摘要说:

朱熹文集中,对孔子“思无邪”的解说有多条,立意不尽相同,但概括而言,存在着得与失两方面。其得在于,强调读者自得,开辟了古典诗学一个新的理论方向;其失在于,偏狭地强调教化,从而扭曲了孔子诗论的原意。[11](P241)

从以上文字可知其并不理解朱子关于“思无邪”的认识,文理亦不顺。朱子论述“思无邪”得失究竟什么?可以争论,但说其得是“强调读者自得,开辟了古典诗学一个新的理论方向”,文意突兀,亦不符合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实际,“读者自得”并非朱子之创见,乃是审美主体的基本审美原则,古人论之熟矣。读了好的诗文,手舞足蹈,行诸歌咏,不发自内心岂能手舞之足蹈之也。又说其失在于“偏狭地强调教化, 从而扭曲了孔子诗论的原意”,这更歪曲了朱子诗说的本意。朱子反对小序机械的僵化的美刺说,正是摆脱狭隘地以“教化”说诗,强调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征”[3](P80)。朱子对于孔子的理解南宋以后举世无匹,学者竟然说他“扭曲了孔子诗论的原意”,以此浅薄谫陋,厚诬圣贤,殆矣!朱熹在分析《駉》一诗时认为,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的美恶固然有不同,或者是劝,或者是惩,但其目的都是为让人得其情性之正。正因为这句话明白简切,通于上下,所以用此来概括三百篇之义。他又说:学者诚能深味其言,而审于念虑之间,必使无所思而不出于正,则日用云为,莫非天理之流行矣。苏氏曰:昔之为诗者,未必知此也,孔子读诗至此,而有合于其心焉,是以取之,盖断章云尔。[12](P744)朱子于此特加申论,对《诗经》之思想内容作一高度概括,反映其文学思想之宗旨十分清晰。而引苏氏之论则证明读者之领悟不同,對文学本身之含义发挥关系极其重大。经典文学作用的发挥,还要靠审美主体自己的天赋能力、道德修养,众生纷纭,奔波道途,生命疲惫,亿万斯民鲜有阅读理解经典文学之时间精力,此乃朱熹所痛哭流涕者也[13](P58-59)。

综合考察2007年朱熹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水文增多,这是特殊时代的特殊学术生态现象。朱子文学思想研究论文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误导读者,此乃中国学术生态自我僵化、自我封闭之客观事实。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还是有少数学者依旧坚持着学术研究的原则,这些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传承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可幸可喜。“行德礼者在乎恭敬以协于中,施政刑者在乎勤慎以要于当,治法归乎心法”,[14](P115)提高全民道德文化素养是依法治国、以宪治国的人性前提。

参考文献:

[1]金文明著《金石录校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朱子全书》,《三朝名臣言行录》卷第六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李士金著《朱熹文学思想述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4]参见陈允吉、李士金:《从整个社会生活的机制谈学风文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王倩《朱熹“<诗>教”思想的发展历程》,《教育学报》2007年第1期。

[6]李士金《朱熹<观书有感>诗究竟作于何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第4期。

[7]殷明耀《论朱熹的吟诗与表“理”》,《许昌学院学报》2007第4期。

[8]刘天利《简论朱熹的理趣诗》,《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第5期。

[9]闵泽平《朱熹文章风格论》,《西南大学学报》2007第5期。

[10]踪凡《朱熹论两汉诗赋——兼与晁补之比较》,《辽东学院学报》2007第6期。

[11]严金东《评朱熹对“思无邪”的解说》,《重庆社会科学》2007第10期。

[12]朱熹著《诗集传》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3]李士金著《朱熹文学思想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14]清李光地《尚书七篇解义》卷一,《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书类68册。

猜你喜欢

理趣朱子朱熹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多肉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My Diary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