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报告
2017-11-24黄冰李士金
黄冰 李士金
基金项目:本文为李士金教授指导的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届毕业生黄冰同学学士学位论文,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2
一、从宏观角度考察中国社会历史之学术生态环境
中国学术生态极为复杂,儒家圣贤之道最可贵最难理解[1](P81),却又是最容易被统治者所利用的。圣贤之道被人误解最多,以为是空头理论,不切实用。实际上是因为个体生命病态造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同,对于中庸之道无法理解的缘故。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字,谁人不说,谁人不晓?但真正做到却比登天还难。学者学习研究孔孟思想,多是人云亦云,多是为了现实需要,并非有自己的真知。因为生命遗传病态与社会教育环境之复杂性,百家学说各有偏胜,各有针对性,各有喜好者。中国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许多是愚蠢的,只是因为家族皇权的继承才获得那样的职位,又因为读书人的议论许多也是胡说的病态表现,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有所谓文字狱,其具体时代不同亦有很大差异,比如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家学说,纷纭复杂,甚至异端邪说横行,因为当时诸侯独立性很强,中央政权渐渐失去权威,战争连连不断,政治说客各为其主,不存在文字狱的问题。秦朝统一中国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学术生态悲剧,秦始皇狂傲无知的程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其结果是二世而亡。汉武帝独尊儒术只是表面现象,因为真正的孔孟圣贤思想他根本不理解,比较懂得圣贤之道的董仲舒的议论并未被真正重视。东汉有所谓清议名流,其实也与圣贤内圣外王迥异,结果是互相残杀[2](P149),国家衰败,人民流离失所。诸葛亮说先帝痛惜于桓、灵,因为这两个最高领导人实在太昏庸了,宦官外戚交替专政,学术生态不用说是极糟糕的。鲁迅先生曾经说,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做史的是本朝的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异朝的人物。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的学术生态状况有参考意义。比如曹操建基的魏,时间较短,他本人“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确实,曹操这个人很复杂,为了现实政治,阳谋阴谋各种手段都用上了,对于他的贬低的评价也并非都是因他的朝代时间短。比如鲁迅自己对曹操的态度,一方面说总是非常敬佩他,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曹操征求人才时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这样的观念当然会受到质疑和批判,不是朝代长短的问题。鲁迅还说,曹操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这又是别人不敢说的。这就说明,当权者的意志左右着学术思想之生态状况,掌握最高权力者的曹操可以赞成不忠不孝的“人才”,因为我需要把你作为工具使用,然而,又可以不忠不孝的罪名把孔融杀了!这可以代表中国历史上具有规律性的学术生态危机与权力之关联。
回到现实,回到我们的21世纪初期,我们不能不痛苦地看到,学术生态环境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极其复杂,学者因时代背景的特殊氛围、体制文化的特殊要求而不得不把学术作为自己的谋生工具。目今的各级各类学校,从老师到学生,常有每年发表多少文章的规定,没有兴趣的也因形势所迫硬着头皮写,学术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污染严重,真假难辨,学术论文于是乎遭到大众的吐弃。今以2003年朱熹文学研究论文为例,考察中国学术生态之细节,对于后世了解今日之所谓论文或许不无参考价值。
二、从2003年朱熹文学研究论文标题分析看中国学术生态细节
考察中国学术生态的细节,需要理解宏观的学术生态背景:这些年来,发表论文成为老师和大学生研究生的头等大事[3],没有论文就没有职称、没有奖金、没有毕业、没有政绩,形成了天下人人写论文的热潮。杂志社编辑部门庭若市,老师学生为文章愁眉苦脸,大众对于八股式论文毫无兴趣,戏称为文化垃圾。当然这只是总体情况,个别的例外的好文章也有,但被淹没在陈陈相因的垃圾论文的汪洋大海之中,大众很难有时间心情精力去沙里淘金。
老实说,大众读者的选择已经足以证明学术论文的危机到了何等程度,学术论文的存在完全是因为体制经费的支持、体制内工作人员的需要、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所谓事业单位的政绩工程要求。从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市场经济社会读者评判看,早已宣布了所谓学术论文的整体性的失败。
我们随机选择2003年朱熹文学研究的9篇论文加以分析探讨,只是希望我们的大学毕业论文不再重蹈陈陈相因的论文覆辙,具体切实思考这关系国计民生的学术问题,利己利人而已。最有学术性是刘晓南先生的《论朱熹诗骚叶音的语音根据及其价值》[4],这是文化积累的需要,作者必须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学养,大众未必有兴趣阅读,无关政治经济大旨,但为语言文化传承积累所必须。这样的作者可以称之为专家,是研究古汉语的专门学者,要以一生心力为之,他们对学术研究之艰辛深有体会,但能乐在其中。
最实用性的故事性强的是邓富华的《朱熹赠诗》[5],这个故事历来传说,作者仅仅是用现代汉语把它通俗地表达出来,这样实实在在传播圣贤为人处世的事迹,只要表达准确,有实用意义,很好。文章体现的是圣贤心迹[2](P35),所以,这样的文章似乎没有什么创见,却能传播圣贤事迹,影响大众心态。
原新梅的“朱熹《诗集传》注释的修辞特色”[6]是现代学界前所未有的话题,当然有学术意义。朱熹诗学几百年来古今学者探讨最多最广最深,真正写好并非易事。檀作文的“朱熹对《诗经》文学性的深刻体认”[7]是前人常常探讨的课题,要有新见,或者更加具体深入之论述,亦诚非易事。研究朱熹《诗经》学最难,前人成果最多[8](P1-2),把前人成果吃透就很难做到,要抛开前人论说独辟蹊径更难,这些都非数十年之功不能。作为学者整体的历史文化素养那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现在年轻人都拼命发文章、争课题,时间都花在了奔波功名上,二十年后更无充足的积累,即使极少数人再想沉下心来读书研究困难已经更多。所以,中国学术生态之危机在未来数十年会更加凸显。本年有的论文题目有一种故作高深的風气,不切实际,词语翻新,一看令人头痛。不一一列举。
三、从2003年朱熹文学研究论文引文错误看中国学术生态细节
关于引文错误,完全避免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有的错误实在离奇,不是不可避免。
比如石明庆 《朱熹诗学思想的渊源与诗歌创作》[9]
引《朱子语类》卷140:
作诗间以数句适怀亦不妨,但不用多作,盖便是溺尔。
“盖便是溺尔”明显为“盖便是陷溺尔”之误。文有文理文气,只要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这样的错误。即使注明页码的引文,由于写作者和编辑的水平所限,也会有错,如文章引朱熹《书李巽伯所跋石鼓文后》,题目少了一个“所”字成为《书李巽伯跋石鼓文后》,这还不影响对文意的理解,而引文中有:
二公皆一时名胜,挥尘论文,意象超逸……
“挥尘论文”是什么意思?朱熹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实际上“揮尘论文”应为“挥麈论文”之误。“麈”,在古文中是鹿一类的动物,尾巴可以用来拂尘,“挥麈论文”就是形容古人论文时的潇洒姿态。“挥尘论文”就不但没有潇洒可言,而且也是不利于健康的。所以正确的原文是:
二公皆一时名胜,挥麈论文,意象超逸……[10](P4982)
研究朱子学必须把朱熹的全部著作认真阅读,然后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好好博览翻阅,研究朱子学还必须有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素养。因为朱子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基本上蕴含了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精华,研究者必须对于百家各派多所阅历,于孔孟儒家之学更需要精心钻研。否则,研究朱子学很可能是糟蹋了前贤,害了读者。也给后世研究者带来很大的麻烦。
张体云的《论朱熹的山林情趣与他的诗歌创作》[11]引朱熹《晚步》诗:
东原郁己秀。
“己”为“已”之误。原文应为
东原郁已秀,
嘉树霭初绿。
“霭”为“蔼”之误,原文应为:
嘉树蔼初绿。
吾生岂幽独。
“岂”为“讵”之误。原文应为:
吾生讵幽独。[12](P241)
这样的论文徒然造成学术研究的混乱,造成大众对于学术论文的反感,增加了学术生态的危机。可是,她的文章发出来毕竟完成了某种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十分理解其现实价值和作用的。予欲无言,何足道哉!
周秉高《朱熹反王逸功过论》[13]
引朱熹《楚辞集注序》文:
流于跌宕怪神……
没有错,后面却写成了“跃宕怪神”。
引文“而不能己也”明显是“而不能已也”之误。
文章中的“参考资料(4)”是这样写的:“《史记·屈原则列传》”。都是令人不可思议的错误。吴建辉“朱熹对《诗经·郑风》训释的突破及其意义”[14],文章引朱熹《读吕氏诗记桑中篇》,在标题上就错成了:《读吕氏诗记桑中高》。其中:
今必曰彼虽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无邪之思读之,则彼之自状其丑者乃所以为吾警惧惩创之资耶?
“今必曰彼”后面多了一个“虽”字;“有邪之思”应为“无邪之思”,一“无”一“有”,意思正好相反!在“之思”与“作之”之间漏了29个字,使引文意思驴头不对马嘴!正确的原文是:
今必曰彼以无邪之思铺陈淫乱之事,而悯惜惩创之意自见于言外,则曷若曰彼虽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无邪之思读之,则彼之自状其丑者乃所以为吾警惧惩创之资耶?[10](P3371-3372)
我们所考察的论文作者大概都是极其聪明、才华杰出的人,按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理,他们很可能是优胜者,但是,当一个社会学术风气越来越败坏的时候,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分崩离析,结果是人人受到不可预测的损害,任何优胜者也必受惩罚。本来,文字错误难免,写文章训练培养的正是谨慎严密的心态和能力。封建社会工人农民之所以羡慕读书人就是因为读书不容易,要有细密的大脑,树立一种严谨的为人处世作风,带动社会道德风尚趋于和谐和善。所以,有士农工商的说法,知识分子被排在第一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有很多不争气的,无耻无行,廉耻丧尽,看看《儒林外史》的描写可知矣。正直睿智的知识分子无一世不有,但因所占比例较少而无法形成气候。朱熹对“现实人性”很失望,认为以“政刑德礼兼治也不能彻底解决”[2](P85)问题。读书人的堕落无耻积累到一定的历史时期,竟至于被当做臭老九成为被改造的对象。考察21世纪初期的学术论文令人恐惧不安,不但农民工人不喜欢看,即使是写论文的人也不喜欢看论文,甚至不喜欢看自己写的论文。论文被僵化成为奴役个体生命的工具,它是一具僵尸,谁也不喜欢,却让许多人年复一年地展览一番。若是农民工人有权,一定会把这些僵尸打入十八层地狱的。这就是我们以2003年朱熹文学研究论文为例所得出的一点心得体会。不当之处还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互联网时代之到来,给民主体制提供了极大的人才基础和便利。人才与学术思想直接关联,“膏泽未下于民”,乃是因为“圣人无尊位与有尊位而无一德之臣为助”。[15](P407)任人唯贤,无比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士金著《理学思想内涵精神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2]李士金著《程朱言论精神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3]李士金:《要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新闻大学》,1999年冬季号。
[4]刘晓南. 论朱熹诗骚叶音的语音根据及其价值[J].古汉语研究, 2003(4)。
[5]邓富华. 朱熹赠诗[J].现代语文, 2003(12)。
[6]原新梅. 朱熹《诗集传》注释的修辞特色[J].修辞学习, 2003(6)。
[7]檀作文. 朱熹对《诗经》文学性的深刻体认[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5)。
[8]李士金著《朱熹文学思想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9]石明庆. 朱熹诗学思想的渊源与诗歌创作[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
[10]《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1]张体云. 论朱熹的山林情趣与他的诗歌创作[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2003(3)
[12]《朱子全书》第二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3]周秉高. 朱熹反王逸功过论[J].职大学报, 2003(1)。
[14]吴建辉. 朱熹对《诗经·郑风》训释的突破及其意义[J].中国韵文学刊, 2003(2)。
[15]宋郑刚中《周易窥余》卷一,《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11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