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诗歌意象选取特点探析
2017-11-24杨梦斯
摘 要:诗歌在中阿文学中都占据极高地位,虽然二者文化背景各异,但诗歌的意象选取却有共同特点。意象是诗歌的精髓,对意象的正确解读便于我们更深刻地抓住诗歌的美及诗人的隐藏的情感。本文拟从家国情结、爱与美、生命与人生等三个常见的诗歌主题出发,通过对中阿诗歌中不同主题的意象赏析从而窥得其在不同文化之下的共同选取特点。
关键词:自然意象;诗歌赏析;中阿文化
作者简介:杨梦斯,1993年9月出生,女,汉族,中江县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东语学院2016级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1
一、家国情结
爱国思乡一向是诗歌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不同时期不同境遇,对故土的牵挂、热爱和敬畏永远是诗人的笔下常客。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艾青先生的《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正值中国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的混乱年代。艾青先生用鸟这一形象入题,“鸟”歌唱祖国“土地”、“河流”、“风”。诗中的“鸟”即诗人,鸟儿歌唱即诗人作诗,从鸟的角度更形象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对自由的向往,“黎明”更是展现了诗人对祖国未来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期盼。
在阿拉伯世界,有着这样一群热爱祖国故土的特殊群体:流亡诗人。他们同样在诗歌中反抗、呐喊。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写到:遭遇残暴的千千万万的鸟儿/仍站立在那枝叶上,这枝叶就是我心间的树/它们正在奏响战斗的音符。同样借用“鸟儿”形象,它们“遭遇残暴”,却“仍站立在枝叶上”,“奏响战斗的音符”。他也用自由自在、勇敢无畏的鸟儿形象来指代自己及与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巴勒斯坦人民,反抗侵略、追求自由、捍卫国土。
二、爱与美的体会
爱与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永恒主题。席慕蓉在这方面是一位天生具有敏锐而细腻眼光的诗人。如《莲的心事》: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诗人借用“莲”这一意象将一位追求纯洁、美好爱情而又含蓄害羞的少女之心描绘得细致入微,将那种等待的情感刻画得极为丰富细腻。席诗的意象大多是花、树、河流等自然景物,给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即使是悲郁的调子,也是轻微的伤感,像一丝微风拂过心头,漾起了几缕波澜,浅浅地在心头回荡,哀而不伤。
黎巴嫩诗人赛义德·阿格勒这样描写爱:你、小船,假如我们出海/在柔软的和风里/在希望中,在飘逸的芬芳之间/在紫丁香色夕照下的大海的/浪尖/你会意地一指,大海几乎,花蕾绽开……诗中的“和风”、“紫丁香”、“夕照”、“大海”、“花蕾”是诗人特别营造的一个诗意情景,这些意象承载着诗人心中的美好感情,诗人运用奇特的联想完美地将这种情感展现了出来。
三、生命与人生的感悟
人经历多了便会对人生有深刻的体会,会慢慢正视自己所拥有、经历的岁月。这些关于生命和人生的诗总是在给我们一个方向,让我们懂得珍惜。
生命 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在滂沱的雨后/我的心灵将更为洁净/如果你肯等待/所有漂浮不定的云彩/到了最后 终于都会汇成河流。席慕蓉眼中的人生即雨的历程:从云层聚集,再滴落大地,最后汇成河流。诗人把复杂人生看得如此简单而美好,面对人生的坎坷和苦难,她也淡然接受,正如她在《尘缘》中所说的一样:我的生命就是这滚滚凡尘/这人世的一切我都希求/快乐啊忧伤啊/是我的担子我都想承受。诗人认为人生的一切经历都是既定的、必须承受的,我们都必须面对人生中的忧伤和坎坷,这条“河流”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都是填满生命空白的不可或缺的美好事物。
而黎巴嫩诗人艾布·马迪的诗中的人生是一条未知的“路”:我见前面有条路,便走上了征途/不管我愿不愿意,我不能停步/……/是我走在路上,还是路走向前方?/或者我们两者都停止不动,而是时间在奔跑。/我不知道!显然,这条“路”是未知、神秘的,诗人用“我不知道”结尾,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严肃思考与困惑不解,但是诗人并不因此而感到迷茫,人生是“路”,而“我”和“路”都不过是“时间”的跟随者,诗人呼吁用理性思索、探寻人生这条“路”的真谛。
四、结语
通过对中阿在三个不同主题下的诗歌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祖国面前,诗人们都担负着共同的责任,而他们的武器就是手中那支笔。他们选取涵有强大、坚韧、永恒意味的意象,歌颂祖国,并以强烈的归属感来感染读者。表达爱与美时,诗人采用的意象都是一些细小、平淡而精致的事物,这类意象所包含的情感淳朴细腻真切,让人明白爱与美的真谛就在于发现和知足。思考生命与人生时,诗人都会选取长远、永恒的事物,如“河流”的汇集过程、“路”的征途都与人生有着相似性。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段特别的征程。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河流”不会倒退,“路”不会消失,面对短暂的人生旅程,诗人们都勇于在“河流”和“路”上探索和总结。因此,尽管中阿在诗歌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但在意象选取中具有很多相同特点,读者从中体会到的感情实在是一致的,我们看到对美的感受与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向来是没有民族界限的,诗歌中的意象审美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薛庆国.阿拉伯文学大花园[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2]艾青.艾青诗选[M].商务印书馆,2015.
[3]席慕蓉.席慕蓉诗集[M].作家出版社,2010.
[4]薛庆国(译).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诗选[J].世界文学,2016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