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珠山上层文化积石冢研究
2017-11-24孙韵岚
田 野, 孙韵岚, 于 盼
(1.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2.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数字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小珠山上层文化积石冢研究
田 野1, 孙韵岚2, 于 盼1
(1.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2.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数字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中国学术界将建筑于山头之上且有主次墓葬之分的石构墓葬群称为积石冢。小珠山上层文化时期在辽东半岛南部的积石冢遗存主要有四平山和东大山积石冢,其应是受辽西地区积石冢传统影响所致。两者虽建构规制相近,但因建造年代的早晚导致其等级上的明显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应是山东半岛地区同期文化北进的影响。
小珠山上层文化;积石冢;内涵
小珠山上层文化得名于长海县小珠山遗址上层遗存的发掘。这是一种发现于辽东半岛地区以小珠山遗址第二层和郭家村遗址上层堆积为代表的史前文化遗存,据小珠山、郭家村、三堂、洪子东等遗址揭露的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C14测年数据分析,其年代距今约4 800~4 100年*张雪莲,金英熙,贾笑冰.辽宁长海小珠山遗址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J].考古,2016(5):110-120.。目前,小珠山上层文化经过发掘且材料公开发表的积石冢遗存,主要有四平山与东大山两个地点。
一、发现与研究概况
小珠山上层文化积石冢的发现与研究,最早可上溯至20世纪初。1909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发掘了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老铁山积石冢,据《南满洲调查报告》(1910年)所载*鸟居龙藏.南满洲调查报告[M].东京:三友社出版株式会社,1910.,当时在旅顺老铁山调查并发掘了6座积石冢,同时获得了一批陶片标本。次年,日本学者滨田耕作等再次对老铁山一带的积石冢进行了发掘,又清理了2~3座积石墓,出土的陶片中包括1片黑色蛋壳陶片和3片白陶鬹残片。此后,发掘者在《旅顺石冢发见土器の种类》(1930年)一文中根据发现的黑陶和白陶遗存,推测应是从山东或河北传过来的殷商时代遗物*滨田耕作.旅顺石冢发见土器的种类[J].人类学杂志,1930.。
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山东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和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龙山文化的发现与命名,从而深化了人们对于中国早期黑陶遗存的认识。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日本学者梅原末治对辽东半岛史前积石冢出土的黑陶遗存进行了重新研究,认为其年代要早于商周,应与山东龙山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滨田耕作.旅顺石冢发见土器的种类[J].人类学杂志,1930.。为了进一步考察辽东半岛积石冢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日本学术振兴会委托梅原末治组织和制定了辽东地区史前遗址和墓地的调查及发掘计划,于1941、1942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第一次是1941年春季发掘的大长山岛的上马石贝丘遗址。之后,由时任旅顺博物馆馆长的森修主持,对旅顺老铁山至甘井子营城子一线面临渤海丘陵地带分布的积石冢展开了调查,绘制出了详细的积石冢分布图。在此基础上,1941年8月31日~9月15日,由日本学者八幡一郎、森修、澄田正一等主持,对四平山积石冢实施了发掘,是为第二次发掘。次年10月,八幡一郎、澄田正一等又对位于四平山南麓东侧、营城子文家屯以北的东大山积石冢进行了发掘,即第三次发掘。经调查得知,文家屯遗址北侧和西侧的东葫芦山、东大山、张牧后山一带,分布有多处积石冢群。上述每一处积石冢,均可以俯视文家屯遗址。其中,东葫芦山至少分布有16座积石冢、东大山至少分布有6座积石冢、张牧后山分布的积石冢有20座。同年10月,基于分布在东大山山顶上的积石冢保存状况较好,同时还考虑到与文家屯遗址的关系,八幡一郎和澄田正一等对位于大连市营城子的文家屯遗址和东大山积石冢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发掘。上述发掘成果分别刊于《1941年四平山积石冢的调查》*澄田正一,秋山进午,冈村秀典.1941年四平山积石墓的调查[C]∥考古学文化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410-422《文家屯——辽东先史遗迹发掘调查报告书》*辽东先史遗迹发掘报告书刑行会.文家屯——辽东先史遗迹发掘调查报告书[M].京都:真阳社,2002.《辽东半岛四平山积石冢の研究》*澄田正一,小野山节,宫本一夫.辽东半岛四平山积石冢の研究[M].京都:柳原出版株式会社,2008:22.等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对老铁山、四平山、东大山等地积石冢中出土的遗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借此初步建立了辽东半岛地区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佟柱臣.东北原始文化的分布与分期[J].考古,1961(10):557-566.。1979年,当年参加辽东半岛南端积石冢调查和发掘的澄田正一在《辽东半岛の先史遗迹》一文中,对旅顺老铁山、甘井子四平山积石冢的发现和发掘情况进行了报道*澄田正一.辽东半岛の先史遗迹.橿原考古学研究所论集(4)[C].东京:吉川弘文馆,1979.。此后,部分学者再次对辽东半岛南端的积石冢遗存的分布位置及以四平山积石冢为代表的该类遗存中出土遗物进行了调查与研究*陈连旭.旅顺老铁山积石墓[J].考古,1978(2):80-85.*郭大顺,马沙.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J].考古学报.1985(4):417-444.。1997年,澄田正一等进一步对四平山积石冢的早年调查、分布情况、墓葬构造、出土遗物等问题进行了报道,同时指出,四平山积石墓的年代接近于龙山时代早期,其来源应是辽西红山文化积石冢南向传播的结果*澄田正一.辽东半岛の先史遗迹——老铁山と四平山[C]∥爱知学院大学文学部纪要(20).名古屋:爱知学院大学,1997.。
二、四平山积石冢
四平山遗址是小珠山上层文化的积石冢群遗址*澄田正一,小野山节,宫本一夫. 辽东半岛四平山积石冢の研究[M].京都:柳原出版株式会社,2008:22-68.。这是目前在辽东半岛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史前积石冢群遗址。
四平山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镇伸入渤海的黄龙尾半岛中部,该山由南、北两座山峰构成主脉,最高峰海拔192m。在连接两峰的主脉及向西延伸的支脉上,均发现成列分布的积石冢遗存。在山脉南麓东侧的东大山及其相连的东胡芦山和张牧后山山脊上,也发现有数十座积石冢成列分布,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组规模庞大的积石冢群。
四平山积石冢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是沿连接南北峰的主脉和西延支脉正脊成列分布,由于受到山脊地形和地势的限制,只能容纳下单列,因此呈现出条状分布态势。当年日本学者森修把在四平山调查到的60座积石墓葬基本上都做了统一编号,其中,多为单列相连的成组墓葬,在2008年公开发表的题名为《辽东半岛四平山积石冢の研究》的发掘报告中称“单列多室墓”,也有部分单体墓葬,发掘报告中称“单独墓”*澄田正一,小野山节,宫本一夫.辽东半岛四平山积石冢の研究[M].京都:柳原出版株式会社,2008:207-209.。
据发掘报告,四平山发现的积石墓葬的具体编号排列方式分为四个单元:首先以位于南北走向主脉南端的积石墓为起点,向北依次编列为1~10号,是为A单元。其次以南峰顶部的积石大墓为11号墓,以此为起点把沿南峰北麓西延支脉分布的一列,由东而西依次编列为11~31号,是为B单元。再次是回到主脉,把沿北峰南麓主脊向北越过峰顶延伸到北麓主脊的一列,由南而北依次编列为32~42号,是为C单元,其中包括位于北峰顶部的36号大墓。最后是把沿北峰南麓西延支脉分布的一列,由东而西依次编为43~60号,是为D单元,其中包括位于山丘顶部的49、60号两座大墓(见图1)。
图1 四平山积石冢位置分布图*澄田正一,小野山节,宫本一夫.辽东半岛四平山积石冢の研究[M].京都:柳原出版株式会社,2008.
四平山积石冢的分布,从支脉到主脉、从山麓到山顶,墓葬的规模逐渐大型化,即位于山峰顶部的墓葬均为中心大墓。1941年发掘的是位于最高峰北峰主脉上的M32、M35、M36、M38、M39和M37,共6座。除了M37为单独墓,其余5座均为单列多室墓。其中,位于四平山主峰山顶的M36规模最大,由不同时期出现的22个石室组成,每个石室代表一座仰身单人直肢墓葬,其中的P石室,位于整个墓地的最高点。发掘者认为,像这样以山顶为中心沿脊线排列的各积石墓以及各石室之间,似乎存在着以氏族为单位的血缘关系。
发掘材料表明,四平山积石冢的建筑结构属于地上建筑。其建筑工艺流程大体是:在山脊斜坡上挖掉部分坡土,形成平整的地面,其上砌筑方形或长方形石室,里面即为墓室,外面则为方形坟丘。墓室顶部,以长方形石板数块覆盖,其上再覆以积石。发掘时未见使用棺椁等木质葬具迹象。
从建筑程序上观察,每列墓葬都是从一座单墓开始陆续建成的,最终形成了集群规模的单列多室墓。每列多室墓的起点,都是位于山顶的中心位置,所有多室墓的建造,都是围绕一座中心墓室展开的。由于不断地在原有墓室之侧追加石构墓室,从而形成了一座座沿着山脊线连续排列的积石墓列(见图2)。发掘报告的编写者认为,四平山的单列多室墓中埋葬的死者之间存在前后相继的序列关系,而单室墓则意味着这种关系的中断。单列多室墓葬的连续依次埋葬依据的应当就是以血缘关系作为亲族结构的基本原则,这种连续的埋葬习俗正是一个单位在社群中稳定存续状态的体现,而那些单独墓葬的出现则意味着血缘谱系仅在一代人之后就断绝了。
图2 四平山M35平、剖面图
四平山积石冢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主要有陶器、玉器和石器。其中以陶器为大宗。1941年发掘的6座积石冢的18个墓室中出土的陶器数量多达311件。其中,红褐陶的数量为184件,接近总数的60%,其余为黑陶,约占40%。这种情况说明,以四平山积石冢为代表的小珠山上层文化,尽管受到来自山东半岛龙山文化的强烈影响,但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辽东地区土著文化因素。发掘者注意到,四平山积石冢出土的龙山文化风格黑陶,器形和纹饰符合山东龙山文化早期阶段的特征,据此推测四平山墓葬的年代接近龙山文化早期。
出土的玉器有牙璧、玉环、玉斧、玉锛、雕刻形器等。其中以牙璧的数量最多,共有9件,出土时大多置于人骨的胸部。且器孔的一侧留有磨损痕,发掘者认为这种玉器是挂在颈上的装饰品。此外,在37号墓中还出土2件残留有切割痕迹的玉材边角余料。发掘者根据37号墓出土的玉料,结合四平山所在的辽东半岛为岫玉产地的背景,认为四平山积石冢出土玉器很可能是本土制造。
三、东大山积石冢
东大山积石冢分布于黄龙尾半岛东部东大山顶部山梁之上。该地点西距四平山积石冢约2 km,东侧300 m处为东葫芦山积石冢,南侧200 m处为王牧后山积石冢,东南距文家屯遗址不足500 m。这几处积石冢,共同构成了黄龙尾半岛中东部的一组规模庞大的积石冢群落(见图3)。
图3 东大山积石冢群分布平面图*栾丰实,论辽西和辽东南部史前时期的程石冢[C]∥红山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557.
经调查得知,文家屯遗址北侧和西侧的东葫芦山、东大山(海拔134.7米)、张牧后山顶,顺山脊延伸走向呈条状分布有大片积石冢。其中,分布于东葫芦山的积石冢至少有16座、分布于东大山的至少有6座、分布于张牧后山的有20座。在每一个积石冢遗址点,都可以俯视文家屯遗址。积石冢群的东面是连接双砣子半岛的牧城湾海滨,西面可望见黄龙尾半岛最高峰四平山。
据发掘报告*辽东先史遗迹发掘报告书刊行会.文家屯——辽东先史遗迹发掘调查报告书[M].京都:真阳社,2002.,东大山五号积石冢的冢体由中心冢和延长部分两个部分组成。中心冢平面近于正方形,东西、南北边长各约13 m。西边北侧和东边有较为明显的凹缺,南、北两边较为规整。延长部分整体呈不规则舌状,西边与中心冢体的东边相连,向东延伸长度约12 m。整个冢体东西长约25.7 m。冢内残存石构墓葬3座。分别编号为M1~M3。其中,M1、M2分布于中心冢的东侧和北侧,呈南北向,M3分布于延长部分的西南侧,呈东西向。这3座墓葬在冢内的位置均偏离中心,发掘者推测中心冢还应存在其他石室墓葬,而延长部分当初应有多个墓室。按中心冢与延伸部分的前后关系而言,1号石室墓与2号石室墓较早,3号石室墓较晚。构筑墓葬所用建材均为石灰岩。
1号石室墓只有一小部分被盗,墓室系在基岩上垒砌石板构成,平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西壁长3 m,东壁长2.7 m,北壁和南壁宽0.9 m。葬式为直肢葬,头南脚北,墓主人为30岁左右成人。墓内发现的遗物包括具有龙山文化风格的磨光黑陶杯、陶罐、纺轮、骨管珠和石镞等。同时还出土有野鸡、野兔和鹿的骨骸。
2号石室墓的建筑方法、形制与1号石室墓相同,南北长2.6 m,北壁宽1.5 m,南壁宽1.4 m。相比1号石室墓,石室长度相同,东西幅度宽。墓主人为成年女性,墓内出土的遗物主要有泥质陶杯、陶鬶、陶罐和盘、豆类陶器多件,同时还出土玉斧、玉珠各1件。
3号石室墓上部积石呈龟甲形状,石室平面呈长方形。东壁宽1.2 m、西壁宽1.6 m、南壁长4.5 m、北壁长4.6米 m,深约1 m。属于3座石构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内葬一30岁左右成人,性别不详。在人骨周围出土数量较为丰富的一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其中,出土的玉器约有5件,包括玉牙壁、玉斧、玉饰片各1件,玉环2件。出土的陶器包括筒形罐、泥质黑陶杯、陶豆、陶器盖等。
2号墓有大小赤螺4件,3号墓有文蛤 2件,圆角贝14件。
发掘者注意到,东大山积石冢所在的海拔135 m的东大山丘顶,南距文家屯遗址的直线距离只有500 m。冢内出土的陶器以红褐色陶为主,同时还含有部分较为精致的黑陶制品。1号墓和3号墓出土的红褐色陶器和豆形黑陶制品,在文家屯遗址C区和B区,均有相同发现。1号墓出土的石镞,相当于文家屯遗址出土石镞中的第2类,应是在文家屯遗址制作的遗物。3号墓出土的玉环,与文家屯A区第二层堆积发现的玉环质地和形制相同,均为岫岩玉制品。2号墓出土的赤螺、3号墓出土的文蛤,在文家屯遗址也有相同发现,应属于附近海滨采集后的有意识陪葬。
四、结 语
所谓积石冢,是指那种建在山上、顶部置有积石或封石、具有明显祭祀功能的集群式特殊墓葬。据《尔雅·释山》,在古代汉语中,冢的本义是指山顶。训大、训高。引申为高而大的坟墓。目前在辽海地区的辽西与辽东一带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构墓葬,均为建在山头之上、以积石封顶带有明显祭祀性质的墓葬群。
从辽西地区积石冢遗存与聚落遗址的发掘情况上观察,辽东半岛地区的积石冢遗存应受辽西地区积石冢传统影响所致。东大山积石冢遗存与山下的文家屯聚落遗址,应属同一社群的墓地和住地。而未发掘的东葫芦山积石冢和张牧后山积石冢,也都应该与文家屯遗址有关。东大山积石冢距聚落遗址偏近,与辽西地区积石冢远离居住址有着明显的不同。相形之下,四平山积石冢距同期聚落遗址的距离则要远得多。从建筑规制角度观察,东大山积石冢与四平山积石冢都呈现出多墓单列相连,沿山脊呈条状分布态势。就墓葬个体而言,四平山积石冢的单体墓室多呈较为规整的矩形,而东大山的单体墓室则表现出明显的不规则性。从随葬遗物角度观察,四平山积石冢出土的陶器,磨光黑陶和鬹、盉等三足礼器的数量比例明显大于东大山的同类器物,且出土玉器的总体规格也明显高于东大山。
上述现象表明,四平山积石冢遗存的建造年代应早于东大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辽西地区的积石冢传统日益式微,两处遗存表现的建造规制也发生了变化,虽然两者属于同类文化遗存,但应存在着等级及规制上的明显差异,其内涵也应不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应是山东半岛地区乃至中原地区同期文化北进的影响。
〔责任编辑:徐昭峰〕
StudyonthedolmenofupperXiaozhushanculture
Tian Ye1, Sun Yunlan2, Yu Pan1
(1.SchoolofHistoricalCultureandTourism,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81,China;2.SchoolofArts,DalianNeusoftInformationInstitute,Dalian116000,China)
China academia called tombs built on mountain and with main points Cairn product. Xiaozhushan upper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product is within the southern Liaodong Peninsula, which remains the four main peaks and Dongdashan dolmen. Alth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regulations is similar, the time of the construction leads t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ir grades. The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n the north Shandong peninsula.
Upper Xiaozhushan culture;dolmen; connotation
10.16216/j.cnki.lsxbwk.201706140
2017-02-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15ZDb027);辽宁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海地区史前石构墓葬研究”(ZJ2015035);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辽海考古实践教育基地项目(10165201502);辽宁省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联合培养‘红山文化研究’研究生项目”(2016[70]号);“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田 野(1980- ),男,内蒙古赤峰人,辽宁师范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辽海文明史研究;孙韵岚(1989- ),女,辽宁大连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史学研究。
K21
A
1000-1751(2017)06-01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