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及其安全性问题浅析
2017-11-24王晗
王 晗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山东临沂 276000)
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及其安全性问题浅析
王 晗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山东临沂 276000)
随着时代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转基因、生物农药、能源作物等技术不断发展,并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和推广。基于此,文章着重分析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就提升农业生产的安全性进行具体的阐述,以期获得更高的效益。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 安全性 问题浅析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部门及技术人员加强了对高新技术的运用。文章基于此,分析探讨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并就相关技术的安全性进行了论述。
1 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基于时代的发展以及进步,我国的生物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农业生产上获得了广泛的运用,成为了解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关于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1 转基因技术
作为实用价值较高的技术,转基因技术在推行过程中能够提升农业植物的抗病毒、抗虫能力,并进一步改变动植物的蛋白质组成,确保其种植效益的提升。目前,我国农业技术部门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在抗病抗虫转基因植物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在农作物的品质改良方面,农业技术人员也加强了对于蛋白质含量提高技术的研究,并优化氨基酸组成。
事实上,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研究中心的运用,实现了农作物产量以及质量的提升,由于部分农作物的抗虫性得到提升,所以其农药用量降低了70%~80%,而转基因的水稻产量也增加了6%~12%。
1.2 生物农药
所谓的生物农药,指的是借助微生物、昆虫等绿色环保产品制成的农药。我国的生物农药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中,利用基因工程开展的杀虫效果较为明显。一方面,该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强的抗虫能力,且效力得到显著延长,无明显的污染。目前,该类生物药剂在玉米、水稻、大豆等植物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安全性
农业生物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在2个方面对食品的安全性产生影响。一方面是直接影响,所谓的直接影响指的是通过农业生物技术培养的产品在营养成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缺陷、过敏性强[1]。尽管我国农业技术部门对转基因生物食品进行了安全性监测工作,但是实验分析仅针对动物,因此无法验证其对于人类健康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间接影响,相关的生物科学研究显示:通过遗传工程进行修饰的基因片段往往会导致基因出现突变或者是代谢途径改变,进而导致相关的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产生新的成分,致使其性能出现不稳定的状况。目前,我国的技术人员会在植物体内导入一定的抗除草剂基因,上述基因的出现往往导致植物在食用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不利于相关效益的获取。
目前,科学研究无法表明转基因农作物食品的不安全性,且并未检测到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但我国有关部门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把控仍旧比较严格,并坚持必要的评估、检测工作[2]。目前,我国在转基因植物检测过程中仍旧是采取个案分析、实质等同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作业,对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及其产品进行安全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潜在危害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3 农业生物技术的环境安全性
地球作为多个系统组成的生物圈,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的生态系统与微生物。在此状况下,科研人员对于相关生态系统的了解与研究不够全面,进而导致人类无法全面有效得知生物技术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但事实上,由于转基因生物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故而其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仍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3]。但相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其生物遗传变异能力受到影响,并导致转基因向非目标生物漂移。
一般而言,生物技术产品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往往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极大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兽用基因工程活疫苗注射到动物体内后,动物会将疫苗微生物吸收,并通过消化、呼吸等系统释放到环境中,从而对环境质量或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利影响。不仅如此,相关研究还显示:基因生物有可能具有自然生物所不具备的生存竞争优势,通过对生态位点和营养等的竞争使1种甚至多种本地生物减少到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的程度。
4 结语
该文着重分析了生物技术农业的应用,并就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安全性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的环境安全性进行论述。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及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并可有效促进各项效益的获取。
[1] 孟昆,杨培龙,姚斌.转基因农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及管理的紧迫性.动物营养学报,2015,(4):1005~1010
[2] 华静,田志宏,王玉斌.转基因水稻技术应用社会规制的绩效评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81~86
[3] 王济民,汪飞杰,陆建中.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高度重视原始创新,抢占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的制高点.中国农业科学,2013,(13):2808~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