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传播影响下的路遥评价

2017-11-24田月丽

唐山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路遥文学史作家

◎李 娟 刘 佳 田月丽

新媒体传播影响下的路遥评价

◎李 娟 刘 佳 田月丽

从“路遥现象”到“路遥热”,新媒体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了文学史中的路遥评价,路遥及其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经历了被冷落、边缘化到重新认识和批评中肯定的过程。

已故作家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坛是一个有话题的作家。上个世纪80年代路遥因发表成名作《人生》而瞩目文坛,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自1986年发表,1992年路遥去世以来,学术界关于路遥的研究热情递减;另一方面,《平凡的世界》经过电台播出后在读者中赢得很高声誉,并且成为市场畅销书。这种“冷”“热”两极对比造就了上世纪90年代特殊的“路遥现象”。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新媒体对路遥作品的传播,文学界对路遥的研究逐渐升温,构成了“路遥热”。由此可见,从“路遥现象”到“路遥热”,新媒体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了文学史中的路遥评价,路遥及其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经历了被冷落、边缘化到重新认识和批评中肯定的过程。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品,它最初的出版异常曲折。路遥写完《人生》一举成名后,中国文坛充满期待地要看他的新作,但很多刊物看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后拒绝发表,后来勉强在广州《花城》杂志上发表。1986年在北京召开了作品研讨会,评论家们对《平凡的世界》几乎全盘否定。《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出版后,评论家们依然不看好。直到这部长篇小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读者反响热烈,并在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但是评论家们冷眼旁观,依然对路遥及其《平凡的世界》漠然置之。

从路遥的文学研究来看,有关研究文章,大部分集中在从1982年《人生》的发表到1992年路遥去世这个时间段里,其后的路遥研究越来越“冷清”和“边缘化”。作为给作家和作品定坐标的文学史叙述,路遥也被排除在外或鲜有提及。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在1999年的修订本里将路遥与贾平凹放在一起论述,称他们是陕西作家中重要的作家,但路遥的篇幅明显不如贾平凹①P254-256。影响较大的洪子诚版《中国当代文学史》仅在改革文学里提到路遥的名字,其创作只字未提②P258。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则在“80年代小说概述”中两次提到了路遥,仅仅评论了十几个字③P304。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虽然提到了路遥,却只是评析了早期的成名作《人生》,对更具代表性的《平凡的世界》仅一句话带过④P238。其它当代文学史著和思潮概述类作品中,著者也都没有更多地提及路遥。

路遥在当代文学史中是个尴尬的存在,但在读者和市场面前,路遥小说成为励志的榜样。1984年,路遥的《人生》被著名导演吴天明拍摄成同名电影,好评如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表明,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读者最喜欢购买最多的是《平凡的世界》。

尽管如此,学术界的路遥研究仍然不为所动、“惨淡经营”,呈现出与读者接受鲜明的对比和反差。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批评家对路遥作品的阐释单薄而狭窄,评论主要集中在《人生》《平凡的世界》这两部小说上,其它的中篇小说如《在困难的日子里》《姐姐》以及散文创作等作品关注不够。文本研究是作家研究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反复的文本研读,作家研究就无从深入。第二,作家本体研究不够。路遥的创作与他的生长环境、生活经历、知识学养和性格、气质、理想等密切相关,他笔下的主人公形象塑造寄托着自己对社会、时代的认识和思考,反映了他或超越或局限的思想。可是2000年之前只有王西平、李星、李国平合著的《路遥评传》(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问世,并且该书关于路遥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评述仅占该书内容的五分之一,是以传带评,以评为主的传记。第三,与同时代擅写农村题材的作家相比,路遥在精英阐释中的地位不高。如张炜、莫言等人在文学史家的视野中,地位显然高于路遥。甚至同为“陕军”,路遥也没能像贾平凹、陈忠实那样得到众多批评家持续而深入的研究。

路遥的命运与新媒体传播紧密相连。新媒体(New Media)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传播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自媒体。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继续畅销。除了纸质书籍之外,路遥的作品电子版出现在互联网上,可以供人随意阅读和下载。此外,博客、微博、贴吧、论坛等自媒体对路遥作品的传播和评价进一步扩大了路遥的影响。

2015年在路遥文学传播史上是个重要的年份。56集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以“史上最高颜值的农村剧”受到热捧。人们边看视频边评论交流,百度搜索、微信朋友圈里,路遥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在路遥的故乡——陕西,据《当代陕西》杂志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3月以来,仅各级党委、文化宣传部举办的关于路遥的座谈会、研讨会、读书会等活动达18次多,全国举办的此类研讨、纪念活动更是高达126次之多。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谈到了当年与路遥的交往,经过媒体的报道后,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点击量暴升至惊人的20亿。关于路遥的传记作品《路遥传》也立即脱销,以至于出版社不得不一次加印3万余册。顺应“路遥热”潮流,2013年,路遥生前好友高玉涛、高为华设立了民间的“路遥文学奖”。借助新媒体的庞大触角,路遥的知名度和文学影响力进一步上升。

学术界终于有所反应了。2007年,评论家李建军组织出版了《路遥十五年祭》,收录了国内一些知名批评家和作家对路遥的回忆与评价。2011年6月,在程光玮教授的推动下,人民大学文学院举办了以“路遥和80年代”为题的学术研讨会。关于路遥的作家研究也有了相应成果,宗元出版了《魂断人生——路遥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贺智利著《黄土地的儿子——路遥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学者张艳茜出版了《平凡世界里的路遥》(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2015年评论家厚夫出版专著《路遥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文学史教材中,路遥终于开始占有越来越多的篇幅。2003年吴秀明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以整节的篇幅全面论述了路遥的创作⑤P748。同样,王庆生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开始对路遥进行全面的审视⑥P310-312。董健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里对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有细致地分析,同时对路遥的整体创作做出了评价。⑦P303-304总体而言,当代文学史叙述从上世纪末的“遗忘路遥”到重视并全面评价路遥,显示出文学史观的转变,这与时代环境有重要关联。比如更宽松个性化的创作环境,更加商业化的出版销售与日渐重要的读者影响力。而以上因素中,新媒体的传播功不可没,促进和影响了路遥的文学评价。

在学术研究中,更多的学者开始深入研究路遥。知网数据显示,仅从2000年到2016年,学者们发表的相关论文就多达900多篇,远远超过之前的300多篇,2015年以来更是有近200篇论文。对“路遥现象”的探究引发了学者们的讨论与争鸣,如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赵学勇先后发表了《“路遥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坛》⑧《再议被文学史遮蔽的路遥》⑨,学者谢延秀则在《文学史为何遮蔽路遥》⑩一文中更为冷静、理性地回应了这种探讨。当然对路遥的文学评价也有批评与异议。但不管是肯定还是批判路遥,实际上都使路遥得到更大的关注。目前来看,学界对路遥的文学评价基本持肯定中批评的态度,呈现出更加理性、客观和深入的研究态势。

综上所述,新媒体传播深刻影响了文学史中的路遥评价。如果说接受美学能将文学与历史、历史方法和美学方法统一起来,重视读者因素,那么新媒体传播就是促进文学评价中的读者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

注释:

①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 下卷(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2001.5第4次印刷)

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③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012.7重印)

④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⑤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⑥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⑦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012.7重印)

⑧赵学勇.“路遥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坛”[J].小说评论,2008年06期

⑨赵学勇.再议被文学史遮蔽的路遥[J].小说评论,2013年01期

⑩谢延秀.文学史为何遮蔽路遥[J].小说评论,2015年02期

项目名称:本论文为2016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转型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6Jk2250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710100

李娟(1977—),女,陕西汉中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路遥文学史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