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学观点

2017-11-24杨子

中国诗歌 2017年9期
关键词:诗学新诗诗歌

□杨子/辑

诗学观点

□杨子/辑

●李章斌认为在现在这个诗歌的网络化时代,尤其是在现代汉语诗歌越来越趋于口语化乃至口水化的当下,重提诗歌的音乐性的论题不仅不是多余,而且显得十分迫切.因为目前日趋泛滥的口语化诗歌已经威胁到了现代汉诗作为一种文体的合法性:如果说几句分行的口语就是"诗歌"的话,那么把我们平常说的大白话分行抄下又何以不能说是"诗歌"?类似这样的质疑要求我们寻找诗歌真正区别于日常话语的特质,并再次回到其真正的内核中去,而音乐性无疑是这个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多诗歌的音乐结构》,中国诗歌网,2017年5月22日)

●一行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新诗的历史可以被看成是一部比喻的进化史:比喻的技艺在新诗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拓展和更新,并依据历史时代的变迁而获得其不同的形态和样式.尽管和生物学上的进化一样,这一过程并不是直线性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而是大多数时间处于停滞状态,还经常以退化的方式来适应变更了的环境(例如寄生虫).但对我们来说,历史中有意义的东西仍然是那些产生出更加复杂、精密的新物种或亚种的过程。

(《比喻的进化:中国新诗的技艺线》,中国诗歌网,2017年5月10日)

●陈先发认为所有成熟的写作都跟一种自觉的困境意识相关.以诗之眼,看见并说出,让日常生存所覆盖的种种困境在语言运动中显现出来,让一代人深切地感受到其精神层面的饥饿---正是真正的写作所应该承担的.诗学就是心学.无论科技或现实之力如何突破想象的边界,一颗感通天地而游于万物的心是无可复制的.心性与性灵,不仅是语言的源起,也会是语言创造的最美果实,更是人以其卑微来对抗虚无的最后手段.所以,成为更内在的人,仍然是诗学上永不会终结的理想。

(《"诗学就是心学"》,《南方都市报》,2017年5月10日)

●欧阳江河认为诗人通过时间的重叠和诗意的复活,从而制造出一种少数人的"半神"语言."半神"的语言,即意味着诗歌是存在意义上的对世界的命名.未经诗歌命名的事物只具有专业意义的名字,而在诗意公共性的领域中依旧无名.由于诗歌以人最基本的存在状态为对象,所以诗歌是人认识生命,命名生命的方式,也即人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只有通过"少数人的语言",这一存在方式才能得以确认。

(《用诗歌为共同时代"招魂"》,金羊网,2017年5月10日)

●乔延凤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抒发情感,能够打动人心、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诗歌是很了不起的,是讲究情感意蕴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初读不一定明白,需要反复品味,仔细领会.我曾多次谈过诗歌的语言问题,我很反对"口语入诗",诗歌语言与口语是不同的,不是一回事,诗歌语言不仅仅是书面语,而且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具有独创性和凝练性,作家、诗人的个性,都充分体现在他的文学语言里。

(《诗歌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神价值》,中国诗歌网,2017年4月25日)

●小海认为真正的读者,审美总是自私的,虽然对任何一部作品来说,寡淡无味不行,趣味总是必须的,但趣味也不见得都是通则.趣味,一般来说,是探究意味的形式,也是艺术家体己的一种自恋方式.中国文人式的传统趣味,是修养上的,是性情上的,可以是儿童般天真浪漫的,可以是老僧入定般枯索淡泊的.文人之间的感怀与喜好,体现了个人性情色彩和审美上的专制独断,一方面可以互为镜像,另一方面也可以互相感通。

(《先锋的写作,造就先锋的读者:车前子诗歌阅读指南》,《文学报》,2017年3月9日)

●范剑鸣认为从实际的业绩来看,现代新诗肯定远远超过了同时进行的旧体诗歌,只是这个事实旧体诗歌写作者是多数看不见的,因为现代新诗的写作者能够轻松地理解旧体诗,无论是古典的还是当代的,反过来,旧体诗的写作者大多数难以理解汉语现代诗歌,以至于发出了"新诗脱离人民、自绝于人民"的好心预警,甚至以得汉语诗歌"衣钵真传"而自居,对新诗的成就完全无法体认,就像井蛙无法看到高天之上的境界。

(《诗意较之谁短长---新旧体汉诗的互质与互证》,诗生活网,2017年4月1日)

●陈仲义认为最高的诗是存在之诗.存在就是场.最高的诗是将一切:道、经验、思想、思考、意义、感悟、直觉、情绪、事实、机智,都导向一个"篇终接浑茫"的混沌之场,气象万千,在那里读者通过语言而不是通常的行为获得返魅式的体验.在存在之诗中,语言召唤,是自在、自然、自为的.其次是机智之诗,机智之诗是语言游戏,其最高形态是解释、理解、分析、认识世界.机智之诗是可以想出来的,它是一种构筑,在诗里面,惟机智之诗可以习得。

(《现代诗接受的"品级坐标"》,《江汉学术》,2017年第1期)

●张大为认为诗和哲学之间的争执,从更深层动因上讲,是一种自我排斥和"自我退出"机制,而成为事实上的对于对方的护持和召唤:"诗""思"之争,恰恰是要召唤对方的存在成为存在,以便在生存世界的内部,为人类操劳.当然,诗和哲学最终谁也没有驳倒谁,而成为应和着西方文化传统的内在张力的生存世界和生活方式的范型---它们分别对应着以价值皈依或按自然理性的方式来生活,这其中撑起的是西方文明的宏大格局。

(《通向诗歌的"文化"心智》,《文学自由谈》,2016年第5期)

●哑石认为新诗的所谓本质,不是先验地被某种优势理论所规划,而是在一代代诗人手中生成并逐渐开阔;那些优秀诗人的嗓音,正是在与时间的对话与博弈中,镌刻出了新诗那"纯洁一个种族的语言"的伦理及美学面目.当下全球语境的资本逻辑和信息技术爆炸,裹挟着地方性文化深刻的撕裂,不仅考验着现实荣枯中个体的人性,也具在地考验着汉语新诗触须的灵敏性,以及自我塑形的心智.也许,这种考验,将长期存在,它需要我们这些从业者,放下个我成见,更谦卑地锤炼语言内部强韧的有效技艺,繁灿不必自谓开新,逞灵亦需界限自警,捭阖沉着,以对称于精神生活的真实处境。

(《新诗在一代代诗人手中生成并逐渐开阔》,星星诗刊微信公众号,2017年5月8日)

●马骥文认为许多同代诗人的写作如果欠缺某种鲜明的个人特质与自省,就会不可避免地容易陷入同质化的境地.许多诗歌"新手"一出手就写得面目"华丽",不管在意象还是辞藻上均有不错的运用,尽管这是十分必要的训练与实践,但如果大家都停留于这样的写法,则不免让人觉得枯燥与单调,觉得在那些密集、纷繁的词句背后,其实掩藏着一个干瘪或匮乏的创作主体。

(《论同代人的诗歌写作》,诗刊微信公众号,2017年5月15日)

●科恩认为使用典型的与某些特定场所、时间或情感相关联的语言可以自然地唤起一些话题.但有时候,这类总是不出人预料的"恰当"用语会让人感到陈旧不堪,给人陈词滥调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寻找那些超出了经典关联、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让人感到惊异的词语,是一件妙趣横生的事.想要在任何诗中都能找到那种最好的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试验,再试验更多。

(《诗的信号:吸引你的真正主题》,星星诗刊微信公众号,2017年4月13日)

●吕进认为从诗歌传统来讲,公共性是中国诗歌的民族标志.对于诗歌,没有新变,就意味着式微.但是如果细心考察,就不难发现,在一个民族诗歌的新变中,总会有一些有别于他民族的恒定的艺术元素,这就是民族传统,这是诗歌的 "变"中之"常".循此,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传统诗歌---发现古代作品对现代艺术的启示;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现代诗歌---领会现代诗篇的艺术渊源;可以更智慧地预测未来---在变化与恒定的互动中诗的大体走向。

(《百年现代诗学的辩证反思》,《江汉论坛》,2017年第1期)

●范云晶认为现代汉语诗歌最核心的本体问题仍然是语言问题.语言关乎存在,更是文体的根本.任何思想、见地、观念、哲学皆依赖语言这一重要载体生成、表达与传达.与社会学、文化学、接受美学、传播学等其他外部研究相比,直接面对基本元素---语言,可以更有效地探入现代汉诗内脏,触及问题与要害.现代汉语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具活力和无限可能性的语言单位是"词".词语功能的变化集中体现出现代汉诗语言范式的变革。

(《想象"春天"的不同方式---古典汉诗与现代汉诗"词"之差异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郭鹏认为由"学诗"而"诗学"是我国古代诗学甚至是文学理论的内在发展与演进轨迹,也是古代诗学学理的根柢与基础.它绵延至今,既形成了民族化的诗学理论传统,又规约着未来,引领着诗学今后的走向.我国古代诗学重实践、可授受,不务空泛,不钦虚无缥缈的传统诗学特质由此生成并逐渐壮大.在我们探寻古代诗学的内在学理与发展脉络的时候,找准关键,才能提纲挈领。

(《由学诗而诗学---中国古代诗学内在演进理路与基础学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13日)

●谢羚毓认为西方诗人更偏爱直抒胸臆,认为心中有爱,就值得大胆表达,同时认为被爱是幸福的,社会鼓励这种爱的表达方式,故读者可以直接地感受到西方爱情诗情感的强烈与炙热.他们认为爱是一种体验,主体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跟随自己内心,用直接的方式感受炽烈的爱.含蓄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爱情诗也不外如是.为了理解隐藏的情感,每一句每一字都需细细品味,从而读者可体会其中深沉的爱.同时中国爱情诗是委婉的,更注重景物描写,诗人的情感就蕴藏在意象中。

(《浅析中西方爱情诗表达方式的差异》,《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赵世英认为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主要意象,甚至在诗歌中也是如此.有的直接刻画人物的外貌、衣着各种,以此彰显人物性格;也有的借人物描写抒发时光易逝,感怀悲伤之感;还有的用人物描写衬托出家国沦丧,描写一种爱国情怀.诗歌中,可能一句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但其意蕴深厚,往往是作者用心勾勒出自身的真实写照的形象,所以对人物意象的翻译需要把握。

(《诗词中文化意象英译赏析》,《海外英语》,2017年第3期)

●金新利认为作为"五四"启蒙思想核心的民主与科学,促进了现代中国新知识系统的形成,这种基于自然科学的知识系统在文学创作、社会思潮等领域发生泛化,对中国诗歌的现代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科学对传统诗歌的思维结构和思维程式产生激烈冲击,传统诗歌思维重直觉感悟、重整体辩证的思维程式被重客观、量化、理性、实证的新方法所取代,表现在思维形式上由以情为主转为知性重理,在思维导向上由尚虚为显到尚实为显,在思维过程上由字思维过渡到句思维,共同展现出古代诗歌思维方式的现代性变革与转向。

(《科学与中国诗歌思维方式现代变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师中华认为诗歌是文学的皇后,诗歌教学是初中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在课堂上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长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他认为通过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优化诗歌课堂教学.教师要深入钻研诗歌,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主线,通过联想和想象,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再造诗歌意境,感悟诗歌意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探究诗歌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教学研究》,2017年第14期)

●谭五昌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多元文化格局的生成与定型,加上网络诗歌的出现,特别是近些年新媒体诗歌的流行,对传统纸媒诗歌造成巨大的冲击,传统的诗歌格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与重组,既有的权威秩序被打破了,新的秩序尚在建构之中.于是,当下的诗歌写作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题材取向、美学形态等方面也相应呈现出极为鲜明的丰富性与驳杂性.一句话,多元化格局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新诗的美学主潮。

(《百年新诗的光荣与梦想》,《当代文坛》,2017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诗学新诗诗歌
诗歌不除外
背诗学写话
新诗之页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诗歌岛·八面来风
新诗画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