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研究
2017-11-24
(徐州市区域文化研究会,江苏徐州 221000)
经济 ECONOMIC
徐州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研究
杜晨峰 杜发云 卢阿林
(徐州市区域文化研究会,江苏徐州 221000)
随着中央一系列发展政策的出台,全国特色小镇建设蓬勃发展,徐州特色小镇建设如何更积极推进,本课题从特色小镇的概念特征研究入手,层层剥茧,解读了特色小镇概念特征和建设发展的时代背景、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重大意义,并从实际出发,对徐州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提出了理论思考和实施对策。
特色小镇;徐州;建设发展;研究
2015年以来,随着中央一系列发展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地一大批功能各异的特色小镇蓬勃发展。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徐州市委市政府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决策部署下,徐州特色小镇建设也在积极的实施推进中。如何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搞好徐州市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研究意见与建议,供探讨。
1 特色小镇概念特征和建设发展的时代背景
1.1 概念特征
在2016年12月23日江苏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李强曾概括了特色小镇的概念及其特征:“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而是产业发展载体;不是产业园区,而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平台,而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晰的创新创业空间……”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特色小镇是指具有地域特征突出、资源优势独特、地理位置重要、建筑特色明显、产业相对集中、经济规模较大、历史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的城乡地域中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有鲜明特色的较小的城镇。目前,对特色小镇界定的概念特征可概括为:
(1)它是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且相对独立于市区、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的平台,而不是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
(2)它是既非盲目硬性规定必须达到3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但原则上要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3)它是“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同业企业社区、产业高度集聚的功能区,其内涵远比一般产业园区丰富。
(4)它是空间边界明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创新创业空间,而不是以政府为主体,政府不需要也不应该大包大揽,只需要提供优质服务,尽力把规划做好、把载体建好、把平台搭建好、把扶持政策出台好。
(5)它是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小镇的自身特质,融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规划,而形成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6)它是新时代的经济新形态、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经济体,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非建制镇、非工业园区、非经济开发区、非旅游区的有效探索,而又不是上述四者功能的简单叠加。
1.2 时代背景
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在2016年9月6日,召开专题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会议时曾科学分析指出:“当前,徐州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的产城融合发展阶段,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有效整合利用资源,坚持吸引人气、发展产业并举,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徐州区域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子。”
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是进入转型期,城镇化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在此种大态势大背景环境作用下,过去简单粗放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继续下去,而特色小镇的这种强调“因地制宜”,重视资源集约,重在引导灵活多样的发展模式,在当前的区域发展中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
2016年2月初,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推广浙江等地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之后又陆续出台多项有利政策,大力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2016年7月,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开。2016年10月,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正式出炉,这些小镇成为未来特色小镇领域建设的标杆项目。各地也因势利导,采取集聚的办法,整合资源建设发展特色小镇。一方面,通过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将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列入当地重大重点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下达奖补资金等措施支持特色小镇建设。从而使特色小镇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平台经济优势凸显。在过去一年内,全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与成效。
2 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重大意义
特色小镇建设,顺应了经济地理竞争理论,顺应了产业结构发展方向,顺应了现代城市规划理念,顺应了区域制度变迁规律。所以能够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
(1)特色小镇建设,可以推进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特色小镇是基于当前发展困境和矛盾做出的一个重要模式创新,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推进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小镇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新的增长级的培育和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新载体、新引擎、新抓手和新亮点。
(2)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当前我国城镇化面临诸多发展难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物的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产业城镇化,此外还有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建设缺乏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等问题。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实践,是传承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科学路径。
(3)特色小镇建设,为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抓手。借助特色小镇建设的动力源,过去已经形成特色产业的小镇就可以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竞争力,同时原来没有形成特色产业的小镇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则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4)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缩小城乡差距。特色小镇建设是促进创新创业、培育新产业的重要途径,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可以有效促进和广泛带动广大村镇的大众创业、经济发展和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为许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他们的收入,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5)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和建筑,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优秀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古代建筑遗迹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很多都位于农村地区,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加强对这些地区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开发和宣传,弘扬优秀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助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业又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6)特色小镇建设,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引领绿色生活新时尚。特色小镇强调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特色小镇所必备的,这就要求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量融入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从而引领绿色生活新时尚。
(7)特色小镇建设,可以有效引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无论是小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还是旅游业的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必定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不断认识新事物,接收到更多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他们的思想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利于素质的提高和一些落后行为方式的改正。
3 徐州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施对策
3.1 理论思考
(1)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好徐州已具有的良好基础条件。徐州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级市,具备较为深厚的传统工业基础和业已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集群的市情,既有良好的矿产资源、交通区位和旅游资源优势,又具有良好的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优势。在一些产业集中地区,已经形成了有一定竞争优势、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批乡镇。要探索确立徐州的建设发展战略,从现有基础出发,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确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要系统设计特色小镇的规划方案,科学确定徐州特色小镇的基本类型,勇于创新特色小镇的营运模式。
(2)坚持三条建设原则,达到特色小镇五项要求。三条建设原则,即:要坚持突出特色,大力在追求质量上和内涵式的增长上下功夫,把本地自然山水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可一哄而上、百镇一面;要坚持市场主导,一手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一手抓突出产业发展重点,依据产业发展来确定发展规模,防止人为盲目扩张;要坚持深化改革,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力求在发展、建设、管理各层面全方位创新,打造创新创业新平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立新机制,发展新经济。五项要求,即中央规定的:“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3)秉承四个发展理念,在本质、主体、融合和创新上着力。第一,特色小镇建设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问题。要抓住规划建设的根本,有效依托特色,把集聚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第二,明确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是企业,这是根本性的问题。小镇的建设要以市场化机制为根本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是借政府力量,而是借企业的力量;不是以政府为主导,而是要以企业为主导,这是特色小镇的必然选择。第三,特色小镇的典型特点是融合发展。这种融合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间的融合,产业间的协作和配套;二是产业内的融合,在实现高端化、信息化、系列化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上做文章;三是突出宜业、宜居的特点,在产业的发展和城镇空间的布局之间,实现产镇完美结合、融合发展。第四,特色小镇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持续的创新。一是要在特色上下功夫;二是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三是要通过建设一批小镇,成就一段历史。
(4)完善政策体系,解决好三个缺乏和三个关键。首先是解决好三个缺乏:一是解决好缺乏包括道路、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问题。二是解决好缺乏资金问题。三是解决好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问题。其次是解决好三个关键:一是解决好产业定位这个关键。要基于地方的优势特色打造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并且充分发挥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和带动作用。二是解决好土地利用这个关键。特别是对于土地利用的城镇化薄弱地区,应该予以充分重视,明晰土地利用的奖惩制度和相关政策。三是解决好经济鼓励这个关键。经济发达地区需进行合理的融资和地方财政的适当政策照顾。
(5)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一定要注重产、城互动,以人为本,要把人文、社区、居住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良好产业链进行有效融合。只有保障“产城人文”融合深入、到位,特色小镇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徐州提升特色产业的新载体、集聚创新要素的新平台、“两聚一高”建设的新途径。根据“三生融合”(这里的三生主要是指:生产、生态、生活)的要求把特色小镇做“活”,优化空间布局,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式的新型产业社区,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小镇按照国家等级景区、度假区等相关标准打造和提升。
3.2 实施对策
本文认为实施徐州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要强化特色小镇对徐州推进“两聚一高”战略,发挥好“三个作用”转型升级引领的推动作用。
(1)坚持政策创新,保障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一是在政策根本导向上,要走创新与绿色的发展道路。要围绕绿色、集约、节约谋求发展,打造“规划建设手法新、形态业态功能新、投资运营方式新”的一种新型的创新空间。二是在政策组合的方式上,要有完整周密的政策体系。三是在政策支持的前提条件上,一定要立足于当地实际,立足于可能的未来前景,真正做到“看得见”与“行得通”。四是在政策支持的突破口上,要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五是在政策支持的延伸力度上,要持续地进行制度供给。
(2)以产业链的打造为突破口,培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特色小镇的发展关键是产业链完整、产业集聚度强。首先,要抓住特色产业链这个线形核心,作为特色小镇的产业主体项目的培育重点,摆在特色小镇提升造血功能的显著重要的位置,重点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先进制造和历史经典产业的转型升级,突出科技含量和高新技术要素。其次,要在实现小镇的自我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一个创新创业的新空间。参考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本文认为徐州特色小镇主要聚集信息经济、高端制造、现代服务、融合农业、健康养生、生态文旅、历史经典等产业类别。
(3)从实际出发选准模式,确立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就是要充分利用徐州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的比较优势,通过有效手段发展新生力量,产生示范效应,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产业定位要力求特点显著、特色突出、强壮确切,而不能贪大求洋、华而不实、空位无质。每个特色小镇都必须以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为核心,定位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产业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等耦合,加快特色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二是功能叠加要力求聚而真合、聚而融合、聚而力合,不是简单机械的“功能相加”,防止散而不叠、叠而不加、加而落弱。要在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上重深挖、求延伸、粘融合,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三是建设形态要力求精益求精、集约集成、精而至美, “一镇一风格”,做到自然风光独特之美、空间结构的错落之美、功能融合的多元之美、富含历史人文内涵的多彩之美的有机统一,避免贪大而广虚。 四是体制机制要力求勇于改革、灵活创新,而不要唯旧为上、老套僵化。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沿用老思想、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要创新融资方式,为小镇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服务,使特色小镇成为新型众创平台。
(4)完善相关政策吸引资本流入,助力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合适的融资模式,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也是非常必要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前提,要针对特色小镇的投资建设具有投入高、周期长,纯市场化运作难度较大的特点,打通三方金融渠道:保障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引入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资金。要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多种融资路径,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小镇建设。
(5)正确处理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2017年8月29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座谈会在南京举行。省委书记李强在会上强调:“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促进乡村复兴的战略抓手,要注重乡土气息,彰显个性特色,提升多元价值,焕发内生活力,统筹有序推进我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积极探索乡村复兴的江苏路径,努力建设美好生活家园。”现代农业和特色小镇两者相辅相成,是缺一不可的。首先,现代农业通过高效的组织形式、先进的科技应用和较强的市场经营能力,可以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其次,现代农业能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大量优质的农产品原材料,促进小镇的经济繁荣。第三,建设特色小镇让农民有参与感,吸引普通农民进入特色小镇,主动参与城镇化。这样就有基础、有条件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现代化了。
(6)全过程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特色小镇绿色建设发展。要把保护生态作为特色小镇的必选项,走出一条绿色、集约、智能、低碳的特色小镇建设之路。要为绿色产业“敞开绿灯”,从制度层面形成一套标准的准入机制及奖惩机制。
(7)加强标准化智慧化的提升,创新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在特色小镇的智慧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城镇诊断,全方位判断城镇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分类推进。从侧重于提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精细化管理和产业集约化发展等方面打造智慧化建设。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坚信在徐州这块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大地上,一定会涌现出一大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美丽小镇,深刻改变徐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促进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并成为最让人向往的工作与生活场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色添彩。
[1]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6日.
[2]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年7月1日.
[3]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23日.
[4]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2016年12月30日.
[5]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2017年8月29日.
[6]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在专题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9月6日.
[7]徐州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2017年2月4日
[8]丁伯康:PPP模式助力特色小镇战略落地.《经济》杂志,2017年02月.
[9]前瞻产业研究院,特色小镇建设十大融资渠道.2017年06月.
F292
A
1003-2177(2017)12-0016-04
2017年度徐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金项目:徐州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号:17XSM—033。
杜晨峰(19 79—),男,江苏徐州人,本科,共青团员,网络工程师,徐州市区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法人代表,徐州矿山医院信息中心,研究方向:信息工程、智慧城镇、区域文化经济建设;杜发云(1952—),男,江苏徐州人,大学双本科,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兼职教授,徐州市社科联委员,徐州市区域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中国项目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项目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会员,研究方向:区域文化与经济、区域项目化发展科学;卢阿林(1963—),男,江苏徐州人,本科,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徐州市区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州天和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物流经济与城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