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治理视阈下创建基层应急管理点的对策
2017-11-24文旭升
文/文旭升
网格化治理视阈下创建基层应急管理点的对策
文/文旭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转型的不断深化,社会发展呈现出日益复杂的趋向,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使社会稳定的局面蒙上了一层阴影,让中国社会处于“风险社会”状态之中,各项矛盾在基层不断显现,社会治理过程中突发事件增多,由于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加之基层公共财政有限,很难满足公众的合理要求,给社会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有效应对发生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建立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对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政府有效治理起着重要作用。
一、网格化治理
网格化治理指的是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思想,由政府组织或职能部门采取一人一格、一人多格或多人一格的方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群众满意为目的,以公共所需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整合资源,吸纳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居民代表以及各类志愿者组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工作方式方法,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之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够有效畅通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共享组织资源,实现多元治理,实现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治理思想。
二、基层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基层应急管理是一个常规性的工作,应该下大力气抓好,而且应急管理能否出实效主要在于基层。可是,据有关调查,发现大部分村干部和群众存在麻痹大意和侥幸的心理,而且自我感觉基本能够应付突发事件,以至于对应急管理的内涵、作用和重要性等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二)宣教培训需要加强
一是在一些村,基本上看不到有关应急管理的宣传标语。二是大部分应急知识主要是从父辈经验和朋友交谈中获得的。基层对于应急管理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道,缺少必要的专家指导和知识培训,甚至缺乏关于危机应对的相关宣传材料,这对于危机发生后的有效管理和应对是十分不利的。
(三)疏散避难体系缺乏
一是没有明确成型的应急疏散避难体系,防灾、防火、防汛等各种危机的疏散避难体系相对独立,缺乏明确而统一的指导原则。二是统筹协调不足,对各种人力财力和公共场所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安排,没有建设公共疏散点,也没有必要的物资和药品支持。
(四)抢险救援力量不足
近年来,随着村里青年人外出进城务工的增多,出现了“老人村”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应急管理力量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尤其在防灾、防汛、防火等工作上,基层群众的力量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这些因素甚至有时决定着危机事件应对的成功与否。
三、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属地管理,实现基层应急管理网格化
一是充分认识应急预案的重要作用,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做好基层组织应急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应急管理的主管职责,发挥属地的主导作用,真正实现应急预案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积极推行网格化治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主”的治理理念,一切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危机治理目标,切实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让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群防群治,打造社村服务同基层网络平台相结合的危机治理平台。
(二)严抓宣教培训,实现基层应急管理常态化
做好基层应急管理,尤其是社村应急管理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一是让村民认识到基层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让群众理解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二是通过编制应急知识普及手册、悬挂标语、制作应急知识宣传片、开展讲座、进行应急预演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活动,将应急与安全教育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三是重点培养“第一响应人”。
(三)注重制度建设,实现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
一是要根据应急管理的一系列法律和规章,结合本村实际,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力求制定统一的参照标准,健全领导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树立工作规范,完善基本制度。二是做到应急管理操作的规范化,要紧密结合本村实际,准确把握基层应急管理的特点,了解基层群众的需要,让基层群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切实解决好“不敢做”“不会做”的问题。
(四)实现基层应急管理效能化
一是完善应急领导机构,健全应急管理队伍,进一步提升危机管理能力。二是加强物资储备,提升保障能力。社村和学校要储备必要的防火、防震、防汛、防雪等物资,同时社村和学校要做好物资和信息共享共用,这样能大大提升危机处置能力,极大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三是加强预警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防范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