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人口迁移规律,多措并举夯实城镇化根基

2017-11-24李守辉

决策探索 2017年20期
关键词:产业带郑州河南省

文/李守辉

顺应人口迁移规律,多措并举夯实城镇化根基

文/李守辉

当前,随着第三次人口迁移的推进,马太效应下中部区域首次全部成为人口净迁出地区,且呈现出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于2005—2010年已经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净输出大省(500万)。面对城镇化集聚效应和极端分化的零和博弈,河南省应当抢抓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中原经济群等重要城镇化机遇,顺应人口迁移规律,围绕人口的城镇化建设,夯实河南省城镇化根基。

一、充分放大河南省叠加优势,扼住人口外流不良态势

据全国2010年以来的年鉴人口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各省人口净流出的背景下,郑州是唯一人口净流入的省辖市,承接了外省37%流入人口和省内跨市60%流动人口,并在全国大中城市人口净流入(代表城市发展潜力)和小学生增量指标(代表“城市希望”)排名中,分别名列第六和第七,是河南省对抗中部地区人口外流的“中流砥柱”。另外,根据国际人口迁移的规律和我国第三次人口迁移的趋势,未来五到十年,随着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加快,以郑州为首的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将成为吸引中西部农村人口转移和东部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回流的主要目的地,中部区域人口总体外流的态势将有效缓解。就河南省而言,随着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规划的获批,双重叠加优势将为河南省城镇化建设带来历史上的最好机遇。河南省应当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把中原城市群建设作为主平台和突破口,不断提升产城融合水平,增强城镇集聚人口能力。

一是建好“一主四副”城市圈接纳人口转移。以中原城市群规划为引领,加大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增强其在中原城市群中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空间规划、深化改革、区域联动的龙头地位,做大做强河南省吸引人口集聚的名片;加快推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以政产学研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洛阳“双自联动”优势,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等,加快形成以洛阳为核心、以创新为主题的“1+2”洛阳都市圈;加强南阳、商丘、安阳建设,突出三大综合性门户枢纽城市功能:南阳、信阳、驻马店以“两山两源” (伏牛山、桐柏山,南水北调源头、淮河源头)为依托,集聚绿色发展主题促进区域融合,形成南阳都市圈;商丘、周口抢抓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机遇,集聚食品制造等传统人力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商丘都市圈;安阳、鹤壁、濮阳充分发挥毗邻京津冀的交通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先进制造、高端化工、新能源等产业,加快形成安阳都市圈。真正依靠“一主四副”五大城市圈聚集河南省人口,彻底改变其流出数量第一且人口流出加速的不良态势,夯实中原城市群发展人口根基。

二是依托百城提质建设筑牢防堤坡。抓住“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的主线,以中心城市、县城为重点,深入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充分挖掘中小城市的“乡土”潜力,打牢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主导产业集群,激活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活力和综合承载力,切实把“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落在实处,使中小城市成为容纳河南省人口外流的第一道防线。

三是打造特色小镇吸引高端人才回流。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旅游服务区等符合条件的地区,重点培育打造一批网络经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创业孵化、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为主导产业或主要功能的特色小镇,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集聚,促使高端人才回流,抢占人才高地。

二、优化调配区域要素资源,提升区域人口集聚能力

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高效城市空间组织形态,是提升人口集聚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随着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之间的深化合作,以郑州为首的“1+4”大都市圈初具条件。作为饱受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困扰的郑州,迫切需要在更大范围统筹优化人口、交通、产业、生态等要素资源,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完善交通互联互通体系,提升集聚支撑能力。以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网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打造“一张网、多模式、高集约”的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网络和“十二纵十三横”都市区快速通道网,畅通以郑州站、郑州东站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枢纽的中心城区交通网络,形成“1+4”半小时通勤圈,最大限度发挥公共交通复合廊道对人口、产业等要素资源的黏合、引导和促进功能,促进航空经济、口岸经济、高铁经济等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壮大。新一代智能终端、精密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飞机及零部件制造等关联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了推动河南省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发展空间拓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是优化区域空间总体布局,打牢产业集聚根基。按照都市区内各级城市错位、互补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郑州的龙头引领作用,以重点产业带和生态带建设为突破口,持续深化“1+4”全方位合作,强化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次级中心交通和枢纽支撑能力,协同推进郑(州)开(封)创新创业走廊、开(封)港(区)产业带、许(昌)港(区)产业带、郑(州)新(乡)产业带、郑(州)焦(作)产业带和荥(阳)巩(义)产业带等六大重要产业带发展,培育发展巩义市、新郑市、荥阳市、长葛市等大都市区新兴增长中心,打牢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产业根基。

三是推进区域共建共享共荣,营造集聚发展环境。按照区域协调、共同繁荣的要求,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同城化举措;在交通合作、城市运管、区域协调、功能互补等方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促使区域内产业、设施、市场、交通、信息共建共享共荣和错位互补发展,支撑和引领大都市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

三、满足人才成长发展需求,增强其整体幸福感、获得感

由于历史等原因,河南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发展平台载体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用人育人全链条式生态体系还不健全,迫切需要围绕满足人才成长需求、加快人才制度改革的全方位改革创新,切实提升人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围绕需求感实施精准引进。针对当前南京、武汉、西安、长沙等地人才的争夺,鼓励郑州、洛阳、新乡等产业基础好的省辖市,在大学生利益诉求的购房资格、户口迁移、股票期权、住房补贴、特别培训等方面,加快出台吸引大学生落户的针对性政策措施。尤其是加快研究出台如放低人才年龄、文凭、职称等门槛,为自由职业者和在校大学生缴存公积金等措施。

二是围绕成就感完善激励机制。根据人才成长阶段和市场需求,灵活运用阶段性股权奖励等股权激励办法,不断扩大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作价投资“两个不低于70%”的覆盖范围,对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全面落实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仅缴15%的优惠政策,切实让人才做到“名利双收”。

三是围绕归属感增强人文情怀。打好老家河南品牌,不断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营造老家氛围,广泛开展各类生动有趣的社团活动,提升人才工作之余的归属感。另外,针对人才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合理要求,指派专门人员和服务机构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柔性化服务,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创新力。

四是围绕获得感建好生态家园。在为人才建设优美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的同时,松绑不必要的管理措施,下放不必要的资金审批权限,营造容错创新氛围,建设包容城市等,积极打造适合人才创新的良好生态家园,不断提升人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作者单位: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猜你喜欢

产业带郑州河南省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央视点赞!《新闻直播间》聚焦澄海玩具产业带
硬核!玩具产业带综合体助力,看广东澄海宝奥城怎么做?
京喜与澄海玩具产业带携手
梦启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