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绘本阅读推广引入教育戏剧之可能

2017-11-24袁嘉芮

重庆与世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戏剧绘本想象

□文/袁嘉芮

儿童绘本阅读推广引入教育戏剧之可能

□文/袁嘉芮

The Possibility of Extending and Introducing the Children’s Picture-book Reading into the Drama in Education

绘本作为公认的讲故事或亲子共读的最佳读物和培养儿童阅读兴趣与习惯的重要媒介,已受到教育界、图书馆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开展的绘本阅读推广活动存在形式单一、主题泛化、内容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等不足,活动形式主要局限在亲子共读、儿童故事会、儿童绘本剧表演、绘本DIY创作及家长教育沙龙等框架之下,难以取得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为此,从图书馆界中跳脱出来,到教育界的成功实践中寻找灵感—“教育戏剧”,解放儿童天性、启迪儿童心智、发挥儿童创造性,这在我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中被频繁提及。

一、“教育戏剧”概念与内涵

18世纪,卢梭在经典名著《爱弥儿》中提出“在实践中学习”和“由戏剧实践学习”,这是教育戏剧的开端。20世纪初,教育戏剧开始传入我国港台地区,20世纪末传入我国大陆地区。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融情境性、创造性和角色体验为一体,逐渐成为了我国当下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热点。

教育戏剧即DIE(Drama in Education),是一种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TIE(Theatre in Education),我国一般将其译为教育剧场,是由专业表演团体编排,在剧场或校园为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演出,供他们欣赏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人们有时也将DIE和TIE统称为教育戏剧。不同学者对教育戏剧的定义略有不同,主要分歧来源于对教育戏剧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如:李婴宁的教育戏剧概念是DIE+TIE,黄爱华的教育戏剧概念则仅限于DIE。创造性戏剧(Creative Drama)主要指即兴非演出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戏剧形式,由领导者引导参与者对其经验进行想象、扮演和回顾。相较于DIE和TIE,这一概念更适用于任何环境下不以演出为目的的过程向导性戏剧形式。

综合各种定义来看,教育戏剧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戏剧的各种要素,在教学中进行灵活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强调戏剧教育实践功能的一种教学应用媒介。

二、教育戏剧与儿童心理特征的契合

戏剧教育包含的形式极其丰富,主要包括:即兴表演、热身游戏、戏剧游戏、故事叙述、静态画面呈现、协同绘画、声音轨迹及扮演呈现等。与传统教育方式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戏剧是一种即兴、反省、问题化式的教育方式。首先,即兴是指完全没有预设情景,参与者在过程中可以自行根据情景进行戏剧创作,有即兴发挥的空间,甚至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控制场景。其次,反省是指教育戏剧活动没有预设剧本,随着参与者的创造性或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呈现不同的剧情发展。最后,问题化是通过戏剧形式为参与者提供想象、提问、讨论、协作的机会来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除上述特点此外,教育戏剧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进行活动设计,其目的是通过活动形式及过程来加深参与者对该主题的理解。

戏剧能够让儿童通过角色扮演,带着角色的身份进入想象世界,采用情景化的方式,让他们通过思考、交流来解决问题,通过呈现、表达和体验感受情景。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戏剧的教学策略与儿童心理特征是非常契合的,主要体现在对儿童认知和情绪方面的促进。

三、儿童心理特征

(一)认知发展

在儿童心理学领域,认识发展是指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随其年龄增长而发生有序且相对持久的变化。认知能力是儿童期发展最为迅速的能力之一,也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前提。

(二)注意力发展

儿童对外界刺激的注意力是随着活动的不断进行而增加的。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已经能够比较持续地集中,学龄儿童对于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相关的特征会予以更多的注意。由于生理发育等因素,儿童随着年龄增加会出现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变化,以及表现出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偏好。随着儿童注意的发展,伴随着认知、情感和意志水平的提升,他们的注意往往带有情绪色彩,情绪因素会影响其注意的指向性。例如,当教师讲课生动有趣、表情丰富、热情洋溢时,儿童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兴奋情绪色彩;相反,如果教师的讲课枯燥无味,只注重知识点灌输,没有神采,儿童就容易被其他刺激吸引,从而分散注意力。

(三)记忆发展

虽然低龄儿童常常运用机械记忆,但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他们对能理解的内容记忆保持的时间更长。儿童的记忆容易混淆现象与想象,缺乏精确性和准确性,对于记忆中的残缺部分通常采用虚构的内容来进行补充。

(四)思维发展

首先,儿童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具体形性,也就是说,儿童善于解决那些与自己熟悉的事物或形象有关的问题,但是,让其思考假设性、抽象性的问题时就会感到困难。其次,儿童的思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例如,儿童容易出现“偏科”现象,因为不同学科的问题任务需要不同的思维过程,且不同的教学方式差异也会加大这种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

(五)社会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与他人、社会关系与规则等社会性客体、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活动。儿童主要的社会关系大致分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现有研究表明:亲子相处模式可能是儿童的其他社会关系形成的雏形。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有极大的益处,同伴交往将促进个人竞争力、解决冲突的能力、观点采择能力和社会推理能力的发展。

(六)想象力发展

章永生认为儿童的初期想象具有以下特点:想象的形象只是记忆形象的简单改变,想象的内容贫乏;想象的创作成分较少,想象过程需要根据引导而产生;想象的过程在无意中进行的,往往因与外界事物相似而引起。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性想象成分不断增加,具有更加形象和现实性的想象。

(七)情绪、情感特征

外露性、易变性、情境性、感染性、冲动性和肤浅性均属于儿童的情感特征。外露性是指儿童对情感是毫不掩饰的,且情绪色彩鲜明;易变性是指儿童的情绪和情感易受外界刺激影响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变化;情境性,就是情绪受外界情境支配,随情境的出现而产生,随情境的变化而消失;感染性,是指周围人的情感容易对儿童的情感造成影响;冲动性是指儿童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调节能力较弱,对情绪、情感的意识性较低;肤浅性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比较浅显或片面,情感不够深刻。

四、教育戏剧教学策略

(一)以暖身为目的

戏剧游戏一般包括自我介绍、动作探索、身心放松、情境想象和趣味游戏等。游戏项目根据主题和参与者的特点由引导者进行安排,可以帮助儿童提高注意力集中度,打破初识者彼此间的陌生感,增强同伴间认识、交流、合作的意愿。

(二)以建立情境为目的

通过对戏剧情境的创设和互动参与,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自己与周围个体间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加深对情境的体验和理解,加强对活动主题的认知,培养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较快进入角色。

(三)以多角度诠释为目的

通过剧本创作来展现、挖掘更多的故事细节;通过小组演绎拉近同伴间心理距离,为彼此间交流搭建不同的沟通渠道;通过角色互换来引导儿童增加感情投入,跳出故事情节的束缚,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独立思维的能力,促进儿童思维的平衡发展。

(四)以深入了解角色为目的

戏剧教育活动中,儿童通过剧本创设、角色讨论、亲身演绎,能够以角色的身份进入想象世界,有利于他们的意义记忆。同时,还能够体会戏剧的节奏和情感强度的变化,促进社会认知的发展,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五、教育戏剧对绘本阅读的促进作用

(一)提升阅读趣味性

游戏是一种身体或智力上的活动,具有非强迫性、免费等特点,在这样的消遣活动中人们能够获得快乐。与游戏密切相关的趣味性,正是儿童审美的一个重要特点。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感性与理性兼容的活动,对儿童来说正如一场游戏,能够让他们在角色扮演和戏剧游戏中,感受审美的快感、体验精神的愉悦。有别于自由阅读、馆员导读和亲子共读等以“读”为主的绘本阅读活动,教育戏剧可以为绘本阅读增添肢体语言表演、戏剧创作、互动游戏等环节,用说、演、玩等多种方式为儿童立体生动地展现故事情节,让他们在自然和放松的情境中,能更真实地表达真实想法、表现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技能,在愉快的心境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

(二)唤起阅读主动性

与讲故事、绘本剧、绘本DIY等常规的绘本演绎活动不同的是,教育戏剧是一个不满足于传统“教”与“学”的活动,它没有固定剧本,没有预设故事情节,改变了固态的知识传递方式,突破了文字、图片、道具、视频等资源的使用,开启了听、说、读、写之外的“演”,能够让绘本阅读过程充满趣味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参与者的创造性。让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实现了自我意义的建构,有了思考、感悟、体验的空间与时间,真正拥有了阅读的主动权。

(三)实现阅读探索性

阅读,是一种个体化行为,儿童在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中很难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教育戏剧,对儿童来说相对容易,并不需要专门学习,没有统一标准与答案,只需了解大致规则,通过引导者的精心设计,通过表演过程中的配合,以团队形式进行知识探索与艺术表达。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力,自由地选择角色、自由地演绎角色,甚至可以自由地完成台位、路线以及舞台空间的设计。实现了以绘本为载体的自由的、探索性的阅读体验。

(四)体验情感真实性

教育界和图书馆界学者们一直倡导“儿童本位”的阅读活动,其目的是让儿童感受情绪上的愉悦,使他们身心放松的同时得到智力和情感上的满足。教育戏剧符合“儿童本位”理念,通过戏剧参与的方式,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在自主创设的情景中感受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借此来体验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教育戏剧在欧美开始萌芽,随后被广泛应用于普通课堂教学,发展为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陆地区,教育戏剧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2013年,由国家图书馆牵头举办的儿童教育戏剧主题活动在北京、上海两地历时一个月举办近20场活动。2017年,江苏省政协委员在江苏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提案中呼吁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开设教育戏剧课程。既然将教育戏剧活动引入课堂被视为中国当下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热门趋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教育戏剧元素引入儿童绘本阅读推广也将会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它可以极大地丰富绘本阅读的形式,让儿童享受愉快、自由、富有创造性的阅读过程,值得研究者们在儿童阅读领域的工作实践中继续探索。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戏剧绘本想象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的想象
绘本
绘本
一生
绘本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