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佩克内部派系之争的原因、影响及走向

2017-11-24陈腾瀚

现代国际关系 2017年9期
关键词:鹰派鸽派欧佩克

陈腾瀚

欧佩克内部派系之争的原因、影响及走向

陈腾瀚

欧佩克内部鹰派和鸽派之争由来已久,引发两派斗争内部原因主要有两派基本国情差异和欧佩克自身组织缺陷;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国际石油市场及外交关系变化等方面。不同时期鹰派与鸽派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主导因素不尽相同,但大都呈现出相互对立的状态。这种派系之争对国际能源市场、石油输出国、欧佩克组织自身、中东地区局势、能源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不容小觑。从当前鹰鸽两派国家的关系看, 欧佩克内部派系之争的未来走势存在三种可能:走向缓和、保持现状及走向决裂。

欧佩克 国际能源格局 石油价格 海湾地区

欧佩克组织是当今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际能源组织之一,于1960年在巴格达成立,创始国包括伊朗、委内瑞拉、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五国,目前共有13个正式成员国。*其他七国分别是:卡塔尔(1961年加入)、利比亚(1962年加入)、阿联酋(1967年加入)、阿尔及利亚(1969年加入)、尼日利亚(1971年加入)、厄瓜多尔(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欧佩克,2007年重新加入)、加蓬(1975年加入,1995年退出欧佩克,2016年7月重新加入)、安哥拉(2007年加入)。此外,印度尼西亚(1962年加入,2008年暂停欧佩克成员资格,2015年重新加入)在2016年11月30日召开第171次欧佩克大会之后又再次宣布暂停其成员资格。根据对美关系及政策倾向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派:鹰派、鸽派以及摇摆的中间派。鸽派主要指沙特、阿联酋、卡塔尔三国,在对美关系上表现为亲美亲西方;在石油政策上态度温和,认为油价应该缓慢上涨且保持相对稳定,希望通过调整产量来稳定国际油价,最终目的在于保持石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鹰派主要指伊朗、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三国,认为在石油定价上应该更加强硬,主张大幅提升油价,在产量政策上一般情况下都希望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在对美和对西方国家态度上与鸽派截然相反。其余七国可被称作是“摇摆的中间派国家”,但这各有特点:伊拉克和利比亚为偏鹰派国家,科威特为偏鸽派国家,尼日利亚在大部分时间内都保持中立。欧佩克内部的派系之争自成立之初就一直存在,成为影响欧佩克自身发展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一、欧佩克派系之争的表现及原因

在欧佩克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矛盾均不明显。这一阶段的欧佩克有三个特点:第一,组织的成立并未受到西方的重视。瑞士政府甚至不肯给其以国际组织应有的外交地位,其总部被迫于1965年迁往维也纳。*赵宏图:《新能源观——从“战场”到“市场”的国际能源政治》,中信出版社, 2016年,第145页。第二,经济收入是各成员国的主要目标。当时国际石油市场早已饱和,但日益增长的供应使市场过剩不断扩大,成员无暇顾及合作,只能力求保证自身石油收入。第三,各成员国致力于扩大组织影响力。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取得了部分油价决定权和对石油资源所有权,但仍旧无法掌握国际石油市场的主导权。20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欧佩克的力量达到顶峰的时期,成员国间显示出了高度一致性。“石油武器”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显示出巨大威力。但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使国际油价大幅震荡,欧佩克成员国间嫌隙也逐渐扩大。这一阶段西方主要石油消费国的经济受到了高油价的抑制,开始寻求替代能源并开发新的能源技术,使得国际石油市场发生了结构性转变。欧佩克市场份额从70%降至43.6%。*张照志、王安建:“欧佩克石油生产配额制度与油价关系研究”,《地球学报》,2010年第31卷第2期,第707页。石油收入降低使欧佩克放弃了此前的基准油价政策*基准油价政策是指以沙特阿拉伯的34°轻质油价格作为国际油价基准的定价体系政策。,转而采取生产配额制。但在生产配额制落实过程当中对石油生产的监督管理弱化,成员国的超配额生产等问题不但难以有效应对油价下降,还导致欧佩克组织内部分成员国陷入了国内经济危机。沙特、卡塔尔、科威特、利比亚等四个国家在这短短5年中国内生产总值降幅均超过了20%。*Gavin Brown, OPEC and the World Energy Market: A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Guide (2nd ed.), London: Longman, 1991, p.675.经济上的严重受损使各个成员国间出现了矛盾,并在每一次油价阶段性下降时进一步加剧。在此期间发生的两伊战争更是使欧佩克内部出现明显的派系分野。20世纪90年代,欧佩克内部矛盾的烈度有所降低,这主要受外界因素影响:苏联解体使整体国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欧佩克各国需要在这一时期内做出相应的对外政策调整,尤其是对美和对西方政策,因此各国对内部矛盾的关注度有所下降;海湾战争结束后欧佩克各国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恢复国内社会经济,派系斗争并不是国家的主要任务。另外,欧佩克成员国或者不愿意提高产量(沙特、阿联酋等),或者无法提高产量(伊拉克、科威特等),这使得它们之间的产油配额结构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刘冬:“欧佩克石油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西亚非洲》, 2012年第6期,第48页。,成员国间相对均衡的石油生产比例也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派系间矛盾。21世纪初,由于价格带机制政策*价格带机制政策,指的是如果欧佩克原油价格连续20天高于每桶28美元或者低于每桶22美元,那么组织内成员国便自动增加或减少原油日产量50万桶来平衡油价,具体数额则由各成员国按配额比例分配。无力控制国际油价,欧佩克在2005年放弃了该政策,并通过实行松动配额制、调整石油产量、调整石油产能这三大政策使国际石油市场在近十年内都处于适度紧张的状态。除去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石油市场萧条外,国际油价大体上呈逐步上升趋势。该战略使各成员国获得了大量收益,也使内部派系矛盾进一步缓和。

自2014年起,欧佩克新一轮矛盾开始显现并不断激化。新一轮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产生于鹰派与鸽派之间的矛盾,包括欧佩克在2015年起是否需要减产,以及2016年欧佩克达成减产协议的具体条件;二是源自于鸽派内部,即卡塔尔与其他鸽派国家的关系及其在中东的地位问题。2014年11月27日维也纳会议结束后,沙特宣布2015年石油不减产。这使得自2014年6月开始的油价波动下滑一发不可收拾,国际油价在短短两个月内迅速暴跌,最低价位跌破了每桶45美元。鸽派国家在这一时期主要考虑石油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希望能够延缓国际石油市场多极化,并且尽可能多地挤占石油市场,而鹰派国家更多地则是考虑自身的经济因素。在此期间,委内瑞拉通货膨胀突破400%,经济和社会陷入双重危机,伊朗则是受到核制裁和不减产的双重打击。尽管2016年底欧佩克决定实施减产,但成员国间的不信任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加剧。2016年11月,欧佩克才正式开始协商并实施减产协议。但沙特和伊朗两国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使两国在减产问题上成为两个极端:沙特希望在保持现有市场份额的前提下达成减产协议;伊朗则希望获得产量豁免权以夺回原有的市场份额,并弥补此前损失,达成这两个目标之后再考虑是否减产。在2016年10月底召开的欧佩克专家会议上,两国矛盾进一步激化,并且表示,如果伊朗仍然坚持不减产,沙特有可能大幅提高石油产量以压低油价,甚至威胁退出会议。可以说,沙特和伊朗的分歧是此次欧佩克难以达成减产协议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极有可能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之间,尤其是不同派系之间产生分歧的现实。2017年6月,中东七国与卡塔尔断交,而这主要是由卡塔尔与伊朗关系引起的,特朗普访问中东之后引发了新一轮的“反对伊朗”的声浪,而卡塔尔却与伊朗越走越近,加之半岛电视台和卡塔尔政府网站的“假新闻”,使中东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欧佩克传统的“鸽派三国”一分为二,而卡塔尔强硬的态度只会使这一轮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欧佩克各成员基本国情的差异和欧佩克自身结构矛盾及制度缺陷是导致欧佩克内部出现派系之争的重要内因。而两派斗争不断扩大并日渐激烈,主要体现在于伊朗和沙特这两个代表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两派分化对立状况日益加剧。

第一,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欧佩克内部派系之争的根源在于两派国家在经济基础上的差异,而欧佩克国家经济基础上的差异主要源自于石油储量以及经济收入状况上的区别。沙特是鸽派国家中石油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在2010年底委内瑞拉在奥里诺科河流域发现石油之前,沙特石油储量一直居世界第一。因此沙特需要通过相对温和的政策来维持其石油竞争力,但面临其他替代能源的挤兑和竞争时,也会采取激进措施。相比沙特,阿联酋与卡塔尔石油资源要少很多,甚至比一些鹰派国家还要少,但这两个国家经济较为发达,人均GDP遥遥领先,不需要利用高油价政策来赚取外汇,反而需要通过稳定的石油政策来维持石油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相反,伊朗和阿尔及利亚这两国石油资源相对匮乏,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增加经济收入促进国内发展是其制定石油政策的首要目标,而高油价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石油收益,在油价持续抬升阶段扩大石油出口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收益。

第二,政治体制上的差异。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鹰派与鸽派政策差异并不大,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两派在石油政策上出现分歧,并在此后不断扩大。欧佩克内部的政治体制和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伊朗和沙特两国的政治体制区别。伊朗在早期属于君主制政体,王室在外交政策和石油政策上拥有绝对的主导权。1979年革命之后,伊朗建立伊斯兰体制政体,民族保守主义成了伊朗政策基石。伊朗政体的特殊性在于它拥有两套系统,“一是反映其传统价值观的宗教系统,二是反映现代潮流的共和系统”。*金良祥:《伊朗外交的国内根源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第53页。但在实际操作上,伊斯兰系统的地位高于共和系统,这种政体更有利于保守主义掌权。这种保守主义蔑视和对抗强权,维护传统的宗教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和石油政策上表现为激进作风,希望通过油价的大幅度涨落来打击强权,这从20世纪历次定价和限产会议上伊朗支持大幅提价的主张上可见一斑。沙特长期以来维持着君主制体制,国内没有合法政党,国王拥有最高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但同时受伊斯兰教义和教法限制,并且在重大事务的决定上需与宗教领袖、其他王室成员等协商,《古兰经》是沙特国内的最高宪法。这种君主制决定了沙特在实行外交政策和石油政策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不以牺牲君主合法地位和社会稳定性为代价,并且为了保证社会稳定不考虑付出的经济代价程度。因此,沙特“石油政策比较保守,原因是害怕油价大起大落影响收入,导致政局不稳危及统治”,*张照志:“影响欧佩克石油政策的主要因素及其未来政策走向”,《资源科学》,2011年第3期,第455页。长久以来都以稳定适中的油价政策为主。

第三,宗教派系上的差异。虽同为伊斯兰国家,但伊朗和沙特两国却有着巨大差别。伊朗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主体为波斯人,什叶派约占91%。*中国驻伊朗使馆,参见http://ir.chineseembassy.org/chn/zjyl/gjgk/t1295251.htm. (上网时间:2016年10月31日)沙特则是单一民族国家,其民族主体为逊尼派阿拉伯人,约占本国公民的85%。*中国驻沙特阿拉伯使馆,参见http://www.chinaembassy.org.sa/chn/stgk/t708997.html. (上网时间:2016年10月31日)两国在身份认同上的差异使其在对外政策上表现出对立状态。对伊朗来说,维护穆斯林的利益首先是维护什叶派穆斯林的利益。2013年6月,埃及发生伤害什叶派事件,伊朗近200名议员联合向埃及政府提出抗议,要求调查此事*“Iran Condemns Killing of Shias in Egypt”, Tehran Times, June 26, 2013.,沙特对此则没有明确表示。

第四,组织制度缺陷。欧佩克本质上是个松散的组织,虽然各国在产量政策上存在“共谋行为”*Gulen S. G., “Is OPEC a Cartel? Evidence from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Tests”, The Energy Journal, 1996, Vol.17, no.1, pp. 43-57.,但在落实过程中却心口不一,协议通常并没有强制力约束。产油国无法确保自己在遵守协议的情况下其他国家也能够同样遵守协议,而不受协议约束的国家往往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最后的结果是各方无法达成协议,或即使达成协议各方也很难严格遵守。*董春岭:“‘欧佩克时代’即将终结?”,《世界知识》,2016年第10期,第42页。组织的松散性加剧了鹰派和鸽派产生分歧的频率和烈度。一方面,鹰派国家由于储量和产量较低而通常“背叛”,而鸽派国家只能选择接受并做出让步,鸽派国家因此在经济和市场份额上遭受损失,当鸽派国家无法继续承受损失时,双方就会产生矛盾;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背叛”行为经常发生,鹰派和鸽派的矛盾会不断积累。2016年11月30日欧佩克达成减产协议之后,成立了减产监督机构,俄罗斯等其他11个非欧佩克产油国也加入到减产行动中,截至2017年2月减产执行率*减产执行率是指实际减产数量占目标减产数量的比重。假如当年减产目标每日减产100万桶,实际每日减产80万桶,则减产执行率为80%。已达94%*Alex Lawler, Rania El Gamal, “OPEC Compliance with Oil Curbs Rises to 94 Percent in February”, http://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business/international-business/opec-compliance-with-oil-curbs-rises-to-94-percent-in-february-reuters-survey/articleshow/57399724.cms.(上网时间:2017年4月5日),国际油价也开始回暖。然而2017年3月初,沙特突然宣布增产,国际油价连续超过一周下跌。5月25日,欧佩克召开第172次会议,决定将减产协议延长至2018年3月,并且不限制利比亚和尼日利亚的原油产量,*OPEC,“OPEC 172nd Meeting Concludes”,http://www.opec.org/opec_web/en/press_room/4305.htm. (上网时间:2017年6月15日)以期恢复国际油价,但国际石油市场却并不看好这一行为,油价也出现了小幅度震荡,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当月的原油产量增加约34万桶/日。*OPEC, “Monthly Oil Market Report May 2017”,May 11, 2017,p.52.

从外因方面看,影响欧佩克派系之争的因素主要有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等。其中,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包含了市场份额和石油竞争力与石油收入间的抉择两方面。

第一,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市场份额与石油收入上直接相关,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也是欧佩克两派产生分歧的原因之一,尤其体现在伊朗和沙特两国之间。对沙特来说,2014年不减产政策目的之一在于扩大亚太市场份额的同时利用伊朗处于核制裁阶段石油产业被部分冻结而挤占伊朗先前的市场份额。2014年伊朗只有在油价达到每桶l35~140美元才能实现财政平衡,因此伊朗亟须保持高油价以维持国内生计。*田文林:“中东乱局下沙特与伊朗的地区‘新冷战’”,《当代世界》,2015年第6期,第45页。不减产政策会大幅压低油价,沙特能借此打击伊朗的石油产业,迫使伊朗在石油做出让步,并为本国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对伊朗来说,反对减产协议的原因在于,沙特在伊朗受制裁期间抢占了一部分伊朗的市场,制裁结束后伊朗需要以包括产量措施和油价措施等在内的政策重新夺回原有的市场份额,并且希望通过与中印俄签署相关协议等方式早于沙特在亚太市场站稳脚跟。

第二,在石油竞争力与石油收入上的抉择。各成员国在采取集体行动时,在政策优先选择上的差异也会导致两派产生分歧和斗争。欧佩克鸽派成员由于石油储量和经济规模较大,会优先考虑维持石油竞争力,打压油价能够有效地将其他能源挤出市场,付出的代价便是石油经济遭受损失;鹰派成员由于石油储量和经济规模较小,会优先考虑保证石油收入,抬高油价或增加产量能够及时增加财政收入,付出的代价便是其他能源进入市场而使石油的竞争力下降。2014年沙特大力主张不减产政策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打压页岩革命带来的非常规石油间接降低了传统石油的市场竞争力的状况,而伊朗、伊拉克等国坚决反对则是因为不减产政策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到了2016年,沙特等鸽派国家主张减产,是因为已经达到了扩大市场份额并保证石油竞争力的目的而不愿继续遭受经济损失,伊朗等鹰派国家反对减产则是由于石油收入会因为减产而进一步减少并且国内经济在短期内无法恢复。

第三,外交关系变化。当鹰派国家或鸽派国家内部的外交关系恶化时,会导致集体政策执行力降低或者一国在短期内直接转投另一派系;当鹰派国家与鸽派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恶化时,会导致整个派系斗争加剧,集体行动更加难以达成。以两伊战争和2016年伊朗和沙特断交事件为例。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直到1988年才正式结束,战争双方是同为鹰派国家的伊朗和伊拉克。伊朗在此期间坚持“向海湾国家输出伊斯兰革命”,伊拉克则开始寻求沙特帮助,沙特在战争初期表示支持伊拉克,中后期甚至直接与伊朗正面对抗。其间欧佩克组织集体执行力下降,国际石油市场库存严重过剩,油价下跌。1986年的减产协议达成之后成员国超配额生产的现象十分普遍,阿联酋超产高达61.2%,科威特超产达23.2%,沙特超产达到了11.9%。*Ian Skeet, OPEC: Twenty-five Years of Prices an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276.2016年1月2日,沙特内政部以恐怖主义罪名处决47名囚犯,其中包括什叶派激进教士尼姆尔。这引发了伊朗的强烈不满,而沙特随后选择与伊朗断交,*谢玮:“沙特伊朗爆发外交危机,油价受影响有限”,《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期,第64页。继沙特之后,巴林、苏丹、索马里、阿联酋、科威特和卡塔尔等国也先后宣布与伊朗断交或者降低外交关系级别。*唐志超:“伊朗与沙特关系危机及其地缘政治影响”,《领导科学论坛》,2016年第10期,第88页。沙特伊朗两国关系恶化直接加剧了欧佩克内部两派分野,这不仅反映在减产协议难产上,也同样反映在两派在也门危机和叙利亚问题的对立上,这次断交事件无疑把欧佩克推向了组织撕裂的边缘。

二、欧佩克派系之争的影响

欧佩克内部派系斗争对国际能源市场、石油输出国、欧佩克组织自身、中东局势和能源地缘政治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是对国际石油市场及天然气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就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而言,体现在油价波动及全球能源供应结构和贸易流向上。国际油价从2014年7月开始下跌,并在此后由于不减产政策而逐渐加剧。本就饱和的石油市场由于产量增加导致原油不断贬值,布伦特原油价格从2014年6月的115美元/桶一路跌至2015年1月的46美元/桶,*IEA,“Oil Medium-Term Market Report 2015”,http://www.oecd-ilibrary.org/energy/medium-term-oil-market-report-2015_oilmar-2015-en.(上网时间:2016年11月2日)尽管2015年年中国际油价稳定在了每桶50~60美元,但此后又出现下滑趋势,12月更是突破了每桶35美元的大关,从2014年至2015年,国际油价降幅高达60%。欧佩克各成员国的石油现货价格在2015年明显下滑,各国出口额平均减少近50%。另外,欧佩克派系之争所产生的油价波动会加速全球能源供应结构的转变,未来石油的“中东时代”必然会走向终结,而北美地区非常规能源的地位和作用则会越来越明显,全球石油贸易流向也会因此发生一定的变化。贸易流向转变在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较小,原因在于非常规石油目前在国际石油市场的比重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这已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相较之下,欧佩克派系斗争对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带来的更多是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而这与当前国际天然气定价机制有一定关系。当前国际天然气市场有三大定价中心,亚太地区的天然气定价机制以油价联动定价模式为主,北美地区采取气对气定价模式,欧洲则处于从油价联动定价模式向气对气定价模式转变的过程当中。油价联动定价模式是指将天然气价格与反映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原油价格挂钩,使得天然气价格可以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变化而对应调整,*张前荣:“国内外天然气定价机制分析及经验启示”,http://www.sic.gov.cn/News/466/7444.htm. (上网时间:2017年7月15日)这种定价机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气对气定价模式则是指通过实行管道第三方准入,建立天然气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构建完全开放的市场。*同上注。欧佩克派系斗争会直接导致国际油价的不稳定,而亚太及欧洲现行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意味着由欧佩克造成的油价波动必然会影响到全球的天然气交易,导致气价跟随油价波动,这对能源需求大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极为不利。

二是对石油输出国的影响,这直接体现在全球各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之上。此次油价暴跌给欧佩克国家自身的经济造成很大冲击,这直接体现在欧佩克各国的GDP之上,其成员国在2014年经济开始放缓,2015年的GDP出现全面负增长。2014年,欧佩克中只有3个国家GDP出现了负增长,而利比亚高达32.74%的负增长率则很大程度上受到战争等问题影响;但到了2015年,13个国家(加蓬于2016年重新加入欧佩克,未计算在内)中,有7个国家GDP降幅超过10%,3个国家降幅超过20%,受损最严重的科威特GDP下跌了26.27%。同时,2015年欧佩克出现了新世纪的第一次账上赤字,而上一次赤字出现在1998年经济危机期间。不减产政策带来的经济下滑不仅出现在欧佩克组织内部,也同样波及到其他石油输出国。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全球原油开采成本的平均值大约为每桶50美元,欧佩克国家与非欧佩克国家的平均数据分别为每桶35美元与每桶60美元。就具体国家而言,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为每桶75美元,加拿大油砂矿开采成本为每桶80美元,俄罗斯原油开采成本为每桶45美元。因此欧佩克采取不减产政策之后,就石油行业而言,受到打击最大的非欧佩克国家是美国和加拿大,而不是俄罗斯。美国方面,2015年上半年页岩油钻井平台减少了52%,从1859台下降至889台,7月日均开采页岩油减少近100万桶。*IEA,“Oil Medium-Term Market Report 2015”,http://www.oecd-ilibrary.org/energy/medium-term-oil-market-report-2015_oilmar-2015-en.(上网时间:2016年11月2日)2015年2月,美国国内爆发了自198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炼油业罢工事件;3月份各大石油公司开始裁员,裁员比例高达10%以上;部分独立石油生产商声称在2015年损失了140亿美元。加拿大方面,2015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出现经济连续负增长的情况,加拿大央行预估2015年国内油气投资萎缩达到40%;同时,年度石油行业利润创下新低,负增长率达19%,预估亏损量突破100亿美元。俄罗斯方面,2015年石油出口收入为833.2亿美元,同比下降约42%。石油出口总额以货币计为780亿美元,同比减少约43%。对独联体国家石油出口为2085万吨,出口额为52.7亿美元,下降33.63%。*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联邦经商参处:“俄罗斯2015年石油出口收入下降约50%”,http://ru.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601/20160101236579.shtml.(上网时间:2016年11月5日)

三是对欧佩克组织本身产生消极影响。相比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各成员国的关系,2014年不减产政策实施之后欧佩克内部的矛盾被不断放大和激化。就鹰派和鸽派的矛盾而言,伊朗、委内瑞拉等国不断向沙特施压要求改变石油政策,提高国际油价,并以拒绝参加冻产会议、要求产量豁免、单方面与俄罗斯达成相关油气协定等方式向鸽派表示抗议;在鹰派内部,伊朗和伊拉克两国为夺取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的地位矛盾也逐步升级,虽然同为鹰派国家,但伊拉克大力支持欧佩克制定相关冻产协议来稳定油价,而伊朗则表示拒绝采取冻产政策;就鸽派内部而言,看似相对稳定,尤其是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四国在几次会议的政策协商和制定上表现基本一致,但事实上几个国家间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缝。例如,在也门问题上,阿联酋对沙特的支持力度一再降低;科威特国内支持巴林反对派的势力逐渐上升,而沙特则是巴林政府的坚定支持者;卡塔尔则更为特殊,与伊朗共享气田的现实使它与沙特关系并不如与伊朗关系亲密,因此在不减产政策上更多的只是采取“部分追随”的政策。2017年6月初,沙特等中东七国与卡塔尔断交使得欧佩克内部成员国间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早前鹰派与鸽派的斗争尚未平息,尤其是伊朗与鸽派国家针锋相对,而此次多国与卡塔尔断交又折射出了鸽派国家内部分歧层出不穷的现实,这将使欧佩克未来走向更加扑朔迷离。整体而言,欧佩克派系之争只会撕裂组织,使其进一步走向碎片化,集体行动力越来越不如从前。

四是对中东局势的影响和中东各国对中东领导权的影响。沙特和伊朗是早期争夺中东领导权的主要参与方,巴列维王朝统治下的伊朗是君主制国家,与沙特在打击民族分裂主义等方面有着共同利益,两国尽管有政策上存在冲突,但彼此并未采取实际的针对措施。自巴列维王朝结束之后,沙特与伊朗走向分野,并开始争夺中东地区领导权。伊朗在对外关系上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持反感立场,但对发展中国家却相对温和。因此伊朗长期在石油政策上都以优惠手段争取亚太市场,同时利用高油价打压美国市场,并长期与沙特保持对立。相反,沙特则多将目光投向欧美等发达地区,对亚太市场的关注大约盛于伊朗核制裁时期。以伊朗和沙特两国为首的两派国家在石油及外交政策上的互不让步使中东局势本就处于紧张状态,而近几年来卡塔尔也希望能在这之中有所作为,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大型政府间国际会议与活动、增强自身话语权、在石油政策和外交政策上逐步摆脱“追随”沙特而加强独立自主权等。新一轮欧佩克内部矛盾不仅使沙特和伊朗对中东领导权的争夺越发激烈,也同样使中东局势变得更为复杂,未来对中东领导权的争夺甚至有可能走向三足鼎立的状态。而中东地区的进一步碎片化可能会加剧地区不稳定,给地区安全带来威胁。

五是对能源地缘政治的影响。能源地缘政治强调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的供需与能源消费国、能源供应国的国家安全、能源输出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国家关系、国家权力之间的密切联系。*伍福莲:“论当今能源地缘政治的特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5年第2期,第198页。对于能源输出国来说,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供应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权力,从而影响国际关系,这集中体现在两次石油危机当中。由于当前石油仍是全球主要能源,石油供应国的政治权力不容忽视,全球范围内石油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有一半是欧佩克成员国。但是,看似“不对称”的权力分布有可能会随着组织内派系之争而发生变化,石油政策及外交关系上的长期对立会人为地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关系紧张,并且使石油供应给欧佩克带来的政治权力分散化,而由美国、墨西哥、加拿大三国形成的北美石油供应集团则会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甚至在未来取代中东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地位。对能源消费国来说,其首要任务是保障本国能源供应的充足与稳定,并且使能源进口成本在可控范围内。因此,能源消费国需要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尤其是对单一地区的依存度,欧佩克派系斗争带来的国际油价波动使能源消费国的经济受损,加速了各国推动本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进程,同样也加剧了各消费国对同源能源的争夺,这都会加快石油“中东时代”的终结。对能源输出国和消费国之间的互动来说,欧佩克的派系斗争会使由能源输出国与消费国所形成的国际能源体系更加不稳定。美国之所以长期在国际能源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原因在于:美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地位特殊,它既是第三大石油输出国也是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美元长期以来是原油唯一的计价单位;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全球重要能源产地和能源通道施加影响。但是美国的中东战略并没有起到稳定中东石油供应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地区不稳定因素,这只会导致欧佩克鹰派国家反美情绪日益加重,进一步威胁地区安全,从而影响全球能源供应、动摇全球能源体系。欧佩克派系之争则会使地区对抗的可能性大大上升,对美关系的差异也会使能源输出国和消费国内部出现嫌隙及分野,这将直接影响到中东的石油供应以及全球能源体系的稳定。

三、欧佩克派系之争的可能走向

从当前欧佩克内部鹰派和鸽派国家的关系来看,两派斗争的未来趋势存在三种可能性:走向缓和、保持原状、走向决裂。

第一种可能,即两派关系走向缓和,将呈现出有限斗争的状态,两派的斗争依然存在,但这些斗争处于组织协调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以合作为主。要达到这种状态,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欧佩克组织内构建起强制力来约束各成员国,防止组织内各国出现相互背叛的现象,尽管鹰派国家和鸽派国家之间的斗争仍旧存在,但强制约束力会将这种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整个欧佩克组织在政策制定和落实上以合作和集体行动为主;二是伊朗和沙特这两个分别代表鹰派和鸽派的国家相互妥协,从而促使两个派系的关系走向缓和,伊朗和沙特分别作为鹰派和鸽派的代表国家,双方是否能达成妥协对欧佩克的稳定至关重要,而能够保持组织稳定的妥协至少是中长期的。两国关系的缓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两派国家关系走向缓和,促进开展合作,从而使派系之间的斗争降到较低烈度。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一是由于在欧佩克松散的组织结构下构建强制约束力的操作难度较大,二是由于目前伊朗和沙特的关系仍相当紧张。

第二种可能,即两派关系保持原状,则欧佩克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仍以斗争为主,开展合作的前提条件将变得更加苛刻。而在当前状态下想要促成两派的合作需要至少满足以下两个前提条件之一。第一,大国给予小国(主要是鸽派国家给予鹰派国家和中间派国家)一定的优惠条件。不管是石油输出小国还是石油输出大国,从中长期来看,缩减产量下国际油价攀升所带来的石油收入,要大于增加产量下国际油价低迷所带来的石油收益。另外,减产除能增加收入外,还能保护现有的石油资源,从而延长本国石油开采的持续性。但从短期收益来看,石油输出小国会因为减产而进一步遭受经济损失。为了鼓励小国参与到减产行动中,大国需要对小国在短期内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包括对小国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和在具体减产政策的制定上给小国以产量优惠或最优条件;第二,鹰派和鸽派国家在石油政策上的主要国家利益基本一致。利用共同利益达成合作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但这种合作大多数是临时性的,并且主要是为了应对外部挑战而产生的,它无法消除成员间的矛盾。合作只能暂时缓和成员间关系,一旦外部挑战消除,矛盾会继续持续下去。因此,这种合作是有限的,并且在短中期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当前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仍难以撼动,石油竞争力也依旧强势,维持组织的稳定更符合各个成员国的国家利益。

第三种可能,即两派关系走向决裂,则整个欧佩克组织就将面临分化重组的问题,并且至少会形成鹰派和鸽派两个不同阵营的新型共同体。这在短中期内无法达成,但在长期看来是一种可能性较大的趋势。原因在于:第一,传统石油竞争力将会逐步下降。英国石油公司预测,化石燃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主要能源,并且在2035年国际能源市场比重中仍然能够达到80%左右*BP, “BP Energy Outlook to 2035 (2016 ed.)”.。但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则预测,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到2040年会持续下降,并且总体数量会维持在1/3左右。*Exxonmobil, “The Outlook for Energy: A View to 2040”.同时,当前国际能源市场上出现的美国的页岩油、加拿大的油砂、北美地区的致密油、墨西哥湾地区的深海石油等油气资源开发正在使石油供给结构多元化。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将会促使廉价能源进入市场,从而导致传统石油竞争力下降,但国际能源市场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进入这个周期。一旦进入新能源时代,欧佩克将会失去它在国际能源市场的主导能力,欧佩克的稳定性对于各成员国来说变得不那么重要,两派也更有可能将这个组织撕裂。

第二,国际能源市场出现多极化趋势。进入新世纪后,欧佩克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左右整个国际能源市场的时代已经离去。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实力上升,以及各种能源组织的成立使国际能源市场出现多极化趋势。欧佩克集体行动的落实需要非欧佩克产油国的支持,但同时双方又是竞争关系。在非欧佩克产油国无法形成一个能与欧佩克相抗衡的国际组织的前提下,这些国家往往会根据外交关系和自身利益与欧佩克内部国家单独合作,使得组织凝聚力降低。而国际能源组织的兴起又起到了市场监督和政策协调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正在逐步加强,这既打破了欧佩克专断独大的局面,也间接地给组织分化创造了机会。

第三,欧佩克组织内的矛盾愈演愈烈。组织内的矛盾是使欧佩克存在走向分化重组可能性的根源所在。欧佩克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阴晴不定,但整体趋势处于恶化阶段。这种矛盾恶化不仅出现在鹰派国家和鸽派国家之中,也同样出现在鹰派国家和鸽派国家内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伊朗沙特两国不断交恶,两次断绝外交关系,作为两派的代表国家,两国关系变化无疑会影响成员国间关系;两伊关系不稳定,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当前两国对第二大产油国地位的争夺等使鹰派国家内部逐步出现分歧;卡塔尔向伊朗示好,阿联酋对沙特支持力度下降,这将导致鸽派国家内部出现嫌隙。2017年6月5日,沙特以“严重违反国际法和睦邻友好原则”为由与卡塔尔断交,随后,阿联酋、利比亚等国先后与卡塔尔断交,约旦与之降低外交关系级别。沙特方面声称此次事件主要由卡塔尔“支持受伊朗资助的恐怖组织”和“破坏地区安全局势”*新华每日电讯:“中东多国与卡塔尔断交,宿怨使然”http://www.sohu.com/a/146539755_115402. (上网时间:2017年6月15日)引起,但卡塔尔却予以否认。由此可见,欧佩克内部的派系之争不仅局限在鹰派和鸽派之间,各派系内部的斗争也不断显现出来,这将给欧佩克未来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当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整个组织将分崩离析。○

作者介绍陈腾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

吴兴佐)

猜你喜欢

鹰派鸽派欧佩克
本期导读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鹰派?
天然气欧佩克的漫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