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课”应讲求实效
2017-11-23
现在的高校普遍都开设了一门名为“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我所在的院系也不例外。早在开课前,我们就已经收到了通知:“该课程为必修课,签到情况计入总评成绩。”这无形中似乎暗示着:学校早已对可能出现的翘课行为做出了预防措施。这不禁让人反思:就业指导关乎学生的未来,是什么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也不感兴趣呢?为何学生与学校之间针对就业指导课会有一场斗智斗勇的博弈?
以我所在的院系为例,我们的就业指导课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相关领导老师介绍往年就业形势及情况,并详细指导学生如何完成学校相关的事务程序(如就业签约流程、户口档案处理等);第二部分则由院系邀请到的相关校友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经验分享,整门课程的授课时长不超过九个课时。
诚然,了解自己所在专业往年的就业情况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和预期,然而屏幕上显示的一个个饼状图、柱状图、excel表格,以及详尽的相关手续办理流程,其实大可直接让学生们自行下载后自学,而不必再由老师口述一遍。况且,我们希望知道的是诸如薪酬层级分布、职业发展前景、用人单位反馈等更为具体的信息,而不是“往年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这样一句笼统模糊的概括。
而校友分享也让我们略感失望。也许是讲座嘉宾的个人风格所致,其对“梦想”“兴趣”的强调未尝没有道理,但对于一群即将走进就业市场、走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此刻才发掘并培养自己的兴趣未免为时已晚,嘉宾分享自己的职业体验,讲讲自己所在行业的前景,对大四学生更有意义吧?
大学作为如今青少年求学生涯的最后一站,在职业问题上传道授业解惑是它当仁不让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我认为大学的就业指导课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增加针对性与实效性。
就业指导课应当贯穿四年本科生活,而不是在大四时才临阵磨枪。早在大一时甚至高考填志愿前,学校就应当引导学生从高中时被动跟老师讲授进度的模式中走出来,积极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初步形成职业目标。
就业指导课既然开设了,就应该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讲座、小组讨论、参观访问、团体培训、座谈、访谈等等,并应该有相对成熟的科学评价体系以监测和改进教学成果。对于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而言,减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当务之急。针对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在实习、培训等项目较为耗时耗力的背景条件下,邀请各行各业的校友进行职业分享或许是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我的院系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只有两位分享嘉宾,这与本专业的广泛就业范围是不相匹配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某些同学自身的职业兴趣与嘉宾所在的行业关系不大,那么双方的交流其实是效率极低的。在职业分工日趋精细化的今天,应该开设更多、种类更丰富的职业讲座,让更多的师兄师姐更多的行业领军人物前来分享个人职业体验,并给予毕业生自主选择参与分享会的权利,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含金量,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大四学生)
青薇
嘉宾分享自己的职业体验,讲讲自己所在行业的前景,对大四学生更有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