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丧葬礼俗中的扇子舞考查研究
2017-11-23巴莹
摘要:在哈尼族中,扇子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扇子舞最先是由模仿鸟的动作而不断演变与发展的,别具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在扇子舞中,各种动作形态优美,富于很多寓意,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另外,跳扇子舞又是哈尼族丧葬礼俗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代表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哈尼族 丧葬礼俗 扇子舞 由来 舞蹈形式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大量的文化资源宝库。其中,哈尼族就是其中之一,是位于红河附近。哈尼族的人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并从事着一定的民族文化活动。举例来说,当哈尼族的人们去世后,其他族人就会为其从事特定的丧葬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慰藉亡者的灵魂,另一方面来保护子孙后代生活顺利。一般来说,在哈尼族的丧葬礼俗活动中,扇子舞是一项较为有特色,并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一、扇子舞的创编与演变
一般来说,当人们喜悦与高兴时,往往会手舞足蹈,来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当人们遇到哀伤的事情时,大多数人们是情绪较为低落的。但是,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们借舞蹈来抒发哀情,云南的哈尼族就將扇子舞融入丧葬礼俗活动中。
从扇子舞的由来说起,其是哈尼族一种传统的祭祀舞蹈,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哈尼族有着灵魂不死的信仰,在丧礼活动中扇子舞是一项主要的舞蹈。在哈尼族中,有着这样的说法,虽然人会死去,但是灵魂会一直存在。这样,当有人死了,其他族人会用歌舞的形式护送其到该去的地方,并保佑其子孙后代平安快乐的活着。这样的丧葬礼俗活动不仅表达了对于死者的尊重,而且也寄托着人们对于死者的哀思。
哈尼族的丧葬礼俗活动有着漫长的历史,并经过了一定的演变。最开始时,哈尼族是使用火葬的。而到了清代,火葬转变为土葬。随着安葬形式的变化,扇子舞的表现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在舞蹈的地点方面,由围“尸”舞蹈到围着停棺的屋子舞蹈、围着摆放供品的桌子舞蹈。可以说,这种舞蹈形式的改变,是哈尼族人们受到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影响,对待灵魂的价值观念的转变。改变由围“尸”舞蹈到进行舞蹈演绎与舞蹈比赛活动等,能够在一定程度消除人们心里的恐惧,达到以娱治丧的目的。在哈尼族扇子舞的舞蹈道具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其道具由棕树叶制作的棕扇变为纸扇等。综上可见,哈尼族的扇子舞在场地、表现形式和道具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舞蹈的内容并没有发生改变,舞蹈的目的也很明确,并为后代所延续着。
每当亲人去世,人们在情感上往往会出现一定的激烈反应。云南的哈尼族通过歌舞的形式进行情感上的宣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艺术表现,而且更表现出来对于逝者的深切怀念。从这一方面来看,这也是扇子舞一直以来能够成为哈尼族丧葬礼俗活动重要内容之一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哈尼族的丧葬礼俗活动更是民间文化与艺术的重要保护与传播的途径,并促进了民族歌舞文化的发展。
二、扇子舞的艺术表现形式
扇子舞是一种具有较长久历史的舞蹈,并经过了不断的演变。具体来说,扇子舞有七十二套,这个数字反映出人们对于丧葬礼仪舞蹈活动的推崇。到目前为止,流存的舞蹈有十六套。鉴于扇子舞是丧葬礼俗活动的主要舞蹈形式,其舞蹈内容与丧葬活动联系较为密切,通常与丧葬活动的整个过程相对应。值得一提的是,在扇子舞中,有些舞蹈的内容与丧葬礼仪活动并无关联,多是模仿鸟的形态,用有没的姿态取悦亡灵。可以说,扇子舞是进行祭祀祖先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
扇子舞有着较为古朴的艺术特点,在动作上较为缓慢,较为轻柔。在节奏上,比较鲜明,基本上是每一个节拍一个动作,舞者根据节奏会有相应的停顿。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单腿舞蹈。在扇子舞的表演中,舞者通常单脚进行站立,而另一条腿来进行各种动作的演绎。单腿舞蹈的动作,需要舞者具有较为娴熟的技艺。扇子舞这样的舞蹈风格特点在其他舞蹈中是不多见的,具有别具特色的民族特点。其二,扇子舞模仿鸟的动作姿态。在创编扇子舞伊始,对于鸟的姿态动作的借鉴成为了扇子舞动作的主要来源,在现代的扇子舞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举例来说,扇子的摆动多是模仿鸟的翅膀动作,许多舞蹈动作更为形象与逼真,可以看出哈尼族的扇子舞将鸟的动作作为最直接的创作源泉。其三,扇子舞动作幅度较小。扇子舞的整体风格是较为含蓄与舒缓的,基本是在原地进行的,动作幅度较小。其四,持扇方法与众不同。在舞蹈扇子舞时,持扇的方法与其他舞蹈并不一样。具体来看,舞者两只手各持一把扇子,握住扇柄,在身体两旁往里绕扇。而扇子,也没有扇花,主要动律来源于手的舞动。从整体的艺术效果来看,扇子舞略显古朴,独具风格。综上所述,扇子舞在艺术风格上与这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民族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出了哈尼族独有的民族精神气质品格。
三、结语
在云南的哈尼族中,其丧葬礼俗活动中有着多种舞蹈,其中,最具有特色的要为扇子舞。扇子舞虽然在场地、道具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变化,但是在内容上却没有改变。哈尼族的扇子舞不仅表达了人们对于逝者的哀思,而且继承与发展了哈尼族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民族意义,是需要哈尼族人共同来保护与发扬的。
参考文献:
[1]山雨彤.略论哈尼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及其艺术成因[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2]曹天明.哈尼族丧葬李毅中的扇子舞[J].民族艺术研究,2000,(02).
(作者简介:巴莹,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现任职于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舞蹈及高校舞蹈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