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名建筑,百年变迁史
2017-11-23应琛周洁刘绮黎
应琛+周洁+刘绮黎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但匆匆来去的游客们,又有多少愿意倾听外滩百年建筑凝聚而成的厚重和鸣呢?
外滩1号 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大楼始建于1913年,1916年竣工,原名为麦克倍恩大楼,后由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合资设立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并允许其在大楼的正门挂上“亚细亚”公司的标志,由此称呼渐渐被“亚细亚大楼”所替代。该楼被誉为“外滩第一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初建时共7层,1939年加盖至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建筑物平面呈回字形,使大楼犹如井壁,每层楼面外侧四面为办公室,内侧为宽敞走廊,安有2米高钢窗采光通风,使空气对流畅通光线明亮,这种回字形结构,是外滩建筑中仅见的。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华尔道夫酒店
1864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1905年,在原址重新建楼,1910年1月启用,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2009年3月4日,希尔顿酒店集团正式宣布与上海久事公司及锦江国际(集团)合资的上海新联谊大厦有限公司签订管理合约,该建筑成为希尔顿集团旗下亚洲首家华尔道夫酒店。
该建筑由马海洋行承担设计,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有“东洋伦敦”之称。
外滩6号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长江轮船公司→顶级品牌旗舰店和高档餐饮场所
又称元芳大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建于1897年,后于1906年拆旧建新,为假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原为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行址。1956年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现今是汇丰银行外滩支行和富邦华一银行外滩支行的行址。
外滩12号 汇丰银行大楼→上海市政府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1921年,汇丰银行上海分行为了显示其强大实力,几乎动用了两年的赢利,在外滩建造了一座“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汇丰银行大楼。它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設计者是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建筑师威尔逊,造价为1000万两白银,占了当时外滩所有建筑造价总和的一半以上(当时上海海关新楼、沙逊大厦、中国银行未建)。
大楼开工时还专门延聘了中国风水师,从择日、破土、建运、坐向到内里布局,俱按中国传统循例而行,并在地基下埋设压胜钱及各国银币,同时在房梁、楼角等暗处也安放了特地铸造的“上梁钱”。大楼建成后,又将两尊专门从英国定制的青铜狮,安放于大楼正门前,一只张嘴吼叫,另一只则闭着嘴巴,一张一合也象征着银行业务的一进一出,当年的老上海人,一度还把汇丰银行称为“狮子银行”。
从1956年起,上海市政府进驻汇丰银行大楼,并将其易名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简称“市府大楼”。1997年,上海市政府迁移大楼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进驻大楼。大楼壁画也在翻新工程中被重新发现,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外滩13号 江海关大楼→上海海关
江海关大楼位于外滩13号,和旁边的汇丰银行大楼建筑建成年代前后衔接,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之手,在民间有“姊妹楼”的说法。
历史上的江海关有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建筑,最早的海关楼建于1846年,建筑风格呈现庙宇式,牌坊上书“上海北关”4个大字,1857年被毁后按大体原样重建;1891年,庙宇式海关大楼被拆除,教堂式海关大楼开始兴建,并于1893年竣工,顶端有小型海关大钟一座,钟鸣之声全市可闻。
从1857年江海关重建开始,中国海关这把“国门钥匙”就落到了洋人的掌控之中。清朝海关制度虽然独立自主,但架构落后,官员无能。而洋人管理下的中国海关,采用当时先进的西方行政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因此,清政府对于他们全权委托的海关总署非常满意。
1925年,江海关拆除教堂式海关大楼,税务司和海关监督决心重造一座全国最大、世界闻名的大钟。两年后,海关大钟和如今的海关大楼同时建成,当时吊装大钟至72米多高的钟楼时,外滩的行人无不驻足观看,啧啧称奇。直到现在,这座大钟依然在亚洲名列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外滩“脸面”。
关于为何要安装大钟,有几种说法,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业务工作的需要。据史料记载,从19世纪开始,海关学习西方国家海关以天数计算船舶吨税办法,超过夜里12点钟就另加1天,由于进出口船舶来自世界各地,船舶自备时钟误差很大,经常引起争议,为了统一报时,皆以海关钟楼敲点为准。
1928年元旦凌晨1点,海关大钟敲响了第一声,由于解放前中国没有统一时间,当时上海时间比北京时间早一个小时。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1日零时,上海海关大钟拨慢一个小时,从此,上海进入“北京时间”。
1950年2月16日,江海关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
外滩14号宝顺洋行→德华银行→交通银行大楼→上海市总工会
建于1940年,属近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最初是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19世纪下半叶被德华洋行买下,后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并于1947年重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1951年起,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endprint
外滩17号字林大楼→桂林大楼→友邦大厦
原为字林大楼,于1923年竣工,曾是当年外滩最高的大楼。大楼建成后,字林西报社只用1,5,6层,其余都出租给几家保险公司,其中最主要的租户是1921年开业的美国友邦保险公司,1930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储蓄部改组为友邦银行。1951年《字林西报》停刊,大楼被接管后,为内河航运局等单位使用,改名桂林大楼。
1996年外滩房屋置换中,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在半个世纪以后又重返中山东路17号,1998年正式开张,大楼也因此易名为友邦大楼。目前大楼内亦有泰国正信银行入驻。底层外墙面用花岗石砌筑,1200吨花岗石料系专程从日本东京附近的产地运来。大楼室内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墙面,金色马赛克穹庐顶,十分气派。
外滩20号 华懋饭店→上海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是外滩一张难以忽略的城市名片,这里的老年爵士乐队更是饭店的活招牌。
在历史上,和平饭店曾被称为华懋饭店、沙逊大厦,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由芝加哥学派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设计,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外墙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顶端古铜镂花吊灯,豪华典雅,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也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派建筑。
外滩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春江大楼→知名时尚中心
这里原是上海第一家外资银行英国丽如银行的行址,后因经营失败而将此产业转让给麦加利银行上海分行。麦加利银行即英商渣打银行,因第一任大班名叫约翰·麦加利(Johe Ma ckellar),故又名麦加利银行。当时该处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建筑,1922年动工建造新楼,1923年竣工。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外墙为三段式立面,底层以齐整的花岗石作贴面,中央是雕花大铁门。中段2至4层立面处理较简单,中间用2根巨大的爱奥尼克立柱作支撑和装饰。5层以上形成第三段,其中部每扇窗前都用2根小石柱作装饰,与下面的2根大柱形成呼应。屋顶上设有平台。
1955年,市房管部门接管此大楼,改名为“春江大楼”,后历经多家单位使用。2004年,该建完工后,现已被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时装、珠宝、美食、娱乐中心。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
在老外滩的所有建筑里,中国银行大楼是唯一一栋由中国人自己参与设计和建造的大樓,也是外滩第一座糅合了明显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的大厦。
1921年,中国银行以63万银元的拍卖最高价,向政府购入外滩23号的前身——原德国总会大楼。1934年,中行总行董事会决定拆除德国总会,另建新楼,也就是如今的中国银行大楼。
1937年大楼竣工后,整个建筑的外形带有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其外墙一律镶以平整的金山石,楼顶采用平缓的四方钻尖型屋顶,部分檐口采用石门拱作装饰,建筑的每层两侧都有漏空的"寿"字图案,栏杆的花纹和窗格也采用了传统的装饰纹样,凝结了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虽几经周折,这里仍是中国银行办公所在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