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家园鬼市

2017-11-23孙凝异

中华手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潘家园小青年秃顶

孙凝异

“你去晚了,都结束了吧?”凌晨4点多坐上出租车,司机一听说我去潘家园鬼市,喃喃自语道。

传说潘家园鬼市凌晨4点开始,3点过就已经人头攒动,买家打着手电筒摸黑交易,天亮前收摊。

而这“鬼市”之说,起源于清末民初。因为国运衰落,许多达官显贵家道中落,或是丫鬟家仆偷拿了主人家的玩物站街变卖。为免暴露身份,人们就选在凌晨三四点交易。纵使时代变迁,这个传统却延续至今,只是时间定在了每周六。

“鬼市怕是没了吧?以前这外面都摆着小推车呢!”司机放缓了车速,手指着一条停满汽车的小马路比画着说。想起前些天询问过几位在北京工作多年的文化界人士,他们都是颇带遗憾地说:“潘家园啊,还没去逛过呢。”我心里开始打鼓,这名声在外的“鬼市”是否还存在。

突然,路边闪出一个男子身影,斜挎着包,轻车熟路地穿过一个道闸往里走。果断跟上,走几步便发现一个硕大的棚子下,有人影晃动,自然也有电筒光闪现。这里是旧书市场,其实也是“鬼市”的发源地。昏暗的灯光下,摊位一字排开,约有十来列,最外一列贴着顺丰快递的字样。大多数摊主还在整理、摆放书籍和字画。来逛的人并不多,加上摊主也不超过50人,与传闻中人头攒动的场面相去甚远。熟脸生脸,早就在摊主心里挂了号。

“买这么多?”一摊主看见一位秃顶男士腋下夹着一大卷画作,便打招呼问道。“150元。”秃顶男士仿佛听出了潜台词,直接以“明码实价”的方式告知对方,笑着离开了。而当生脸走近时,摊主压低声音介绍道:“名家字画,选点吧。有吴昌硕的。”

虽是交易市场,这里却没有抑扬顿挫的叫卖声。除了手电筒,买卖双方靠比手势讨价还价也为此增加了些神秘感。在一个靠边的位置,四五人围着一个破旧的行李箱,里面装着不少古籍模样的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挑了3本搁在箱子外,对着小青年卖家比了个“6”,卖家比了“8”,你来我往之后,老先生从衣兜里掏出厚厚一叠钱递给小青年。他麻利地数数,老先生将书装进自己随身的包。“7 000元,6 000元卖不了。”小青年数着钱不对,直接把钱还給老先生,不愿卖了。老先生也不让步,把书从包里拿出搁回箱子里,接过钱起身就走,毫不留恋。看似快成交的生意,就这样黄了,让围观的人都觉着可惜。可大家也不言语,各自散去。让人想起网上写的潘家园规矩:非买勿问、还价就是要买、观棋不语、砍价要拿捏分寸、彼此尊重云云。

天开始亮了,摆好的摊位多了起来,见着几个儿时的洋娃娃随意放在书堆里挺有意思,便拿出手机拍照,被女摊主严厉地呵斥制止了。“你想买什么?工艺品还得往前走,古玩市场就在旁边,得6、7点钟再摆呢。”一位身形健硕的摊主为我提供指引。

直走几百米,便听见叮铃哐啷摆货品的集市声,珠串、玉石、琥珀、葫芦、根雕、竹扇、建盏、青花等,琳琅满目。小的陶罐,喊价10元;老的建盏,不到千元,整体售价以百元居多。“就当是开张吧”“我们不准卖假货”……这是在工艺品区最常听到的话语。

快8点了,回到卖古玩的区域,这里空荡荡一片,仅一家人在整理物品,铜镜、银首饰盒等,与各地“古董”地摊上的物品相似。男人小声说:“这是清代的,这是明代的……”除了他的声音,能听见蚊虫飞舞时翅膀的振动声。这里的冷清,与工艺品区的人声鼎沸形成鲜明对比,似乎告诉世人,在潘家园“淘宝”“捡漏”的历史将不再上演。

猜你喜欢

潘家园小青年秃顶
潘家园街道庆祝“建党97周年”书画作品展开幕
微信客:我是110小警花
躲过一招还有一招
缺陷
真假文物
谁的潘家园?
爱的力量比恨大
一轮明月照九州
我要拨打110
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