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货无大用逗娃六百年
2017-11-23南方
南方
“樊家埝,靠沂河,家家户户做耍货。
耍货无大用,娃娃拿着笑呵呵,腾得妈妈好做活。”
这是山东临沂市郯城县樊埝村流行的民谣。这个村子很特别,走进去就会发现村里院外、巷里堆满木材,庭院中“呲呲啦啦”的旋木声此起彼伏。这里是有名的“木旋玩具之乡”,制作“耍货”已近600年。
耍货樊埝村
还未进村,就看见不少车辆装满木料往村子里走。和别的地方不同,这里的木料鲜有整根木头,多是细小的枝桠。“过去这么细的枝桠都当柴烧了。现在两厘米以上的木头,我们都可以用。”见我们好奇,正在卸货的村民主动介绍。
买回来的树枝,刮皮、截段,再上车床,旋出各种部件,然后组装、上色,做成木旋玩具。他们管这个叫“耍货”。
打听到樊继美的家,我们即刻前往。他是樊埝村第21代木旋玩具继承人,也是郯城木旋玩具的非遗传承人。
普普通通的庭院,大门敞开,樊继美正坐在院中机器旁紧张地忙碌着。他把切好的木条放进一台机器中,机器飞速旋转下,去皮、凿空、分层、磨光,木花纷飞。起手落手间,木料变成了一个个或圆或尖或方的东西,有些能看出来是陀螺,有些就看不懂了。“这些是零部件,要凑一起才是玩具。”难怪细枝桠也可以用。
樊继美拿过一个圆滚滚的东西,下面装一个圆木棍,上面装两个细长的耳朵,立刻能看出是一个棒槌玩具。
旁边,几名女工正拿着刷子给组装好的玩具上色。先“上粉子”,即在木头表面涂一层白色的粉,粉子是滑石粉跟水胶混合的。“这样上色的时候才均匀。”晾干后就可以上色了。
淡淡的油漆味,并不影响她们手上的进度。地下、台上都堆满已上色或待上色的木头。颜色都比较鲜艳,桃红、草绿、艳黄……很艳丽、喜庆。想起临沂艺术馆高级工艺美术师王滨对耍货的评价:“它有一个桃红,再有一个绿颜色,桃红柳绿嘛,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感觉。晃荡一下,它还有声音。”部分耍货中间做了机关,一摇一晃,“笃笃笃”地响,颇能讨好小朋友。
油漆很快就晾干,最后还要做彩绘。譬如虎头槌,两只耳朵染了黄色,圆滚滚身体染了白色,还要画上胖乎乎的虎头纹。就算老虎额间上有一个威风凛凛的“王”字,也很可爱。
“制作木旋玩具的确算不上什么高难度技艺。”樊继美说,“它只是一个小玩意,一学就会。”不管是杨木、柳木,还是本地产的银杏木,旋出外形、组装、上色就可以了。“耍货难在设计、难在跟上时代。”
成为木旋玩具之乡
樊埝村制作耍货有近600年历史。
据说是明朝成化年间,樊氏七世祖樊木从江苏赣榆逃荒至山东沂水河畔(即樊埝村)。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木匠,习得一身好手艺。心灵手巧的樊木根据手拉皮带使钻头转动的原理,变手拉为脚蹬,制成了简易旋车。开始制作刀把、花棒锤一类简易的玩具。他制作的木旋玩具造型夸张奇特,色彩明快艳丽,深受大家喜爱。晚年他把手艺传给了9个儿子,就这样,世代相传,木旋玩具在鲁南苏北成为“一绝”。
自创立以来,樊埝村历代都有造诣颇深的人物。明代创始人樊木;清代,樊自学研制出了燕车;清末,樊贞远、杨文彬研制出了高低棒人、宝剑;革命战争时期,杨资臣推出了飞机、坦克;建国初期,樊安生、樊加余、樊申生等制作出火车、帆船;如今,樊继美研发出京剧脸谱、木偶人……
樊埝村能成为全国知名的木旋玩具之乡,樊继美也是功不可没。
樊继美出生于木旋世家,耳目濡染学会了制作耍货。1970年他参军入伍,7年后退伍重操旧业,在家制作虎头槌、燕车、高低棒人……
当时,村里都是家庭作坊,小打小闹。他隐隐觉得这样不好,1985年成立“木旋制品研究开发中心”,专门进行木旋制品的研发。研发中心成立后,请来临沂市的工艺美术师做美术指导,培养了不少绘画人才,为樊埝村成为玩具之乡打下技术基础。樊埝村郯城工艺礼品厂也建立起来,樊继美成为第一任厂长。
当时村里生产的耍货,比较粗糙,看起来土里土气的,时间久了还会褪色、发黏。为了使木旋玩具走出窘境,樊继美决定进行改革。
“关键是改进旋床子。”木旋玩具制作的主要工具是“旋床”,当地称“旋床子”。此前,旋床有过两次改进。祖辈樊木把木匠用的手拉钻改成脚蹬,这是第一代木旋车床;而后几代艺人在车床传动部位加了铁制轴承,这是第二代车床。樊继美带着工人,在传统木车床上安装了电机,以电力代替了人力,成就了第三代旋床。以后又经过数次尝试,将旋床全部改造为铁制机械车床,就是现在用的第四代旋床。
从手工到机器,耍货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樊继美又在玩具种类上进行变革,还把传统染料换成油漆。如此,玩具立刻精致起来,既亮眼也不会掉色,樊埝村因此一炮打响。
“家家旋车响,户户彩绘忙。”各种改进,使得郯城木旋玩具的名气越传越远。当时樊埝村和附近村庄参与劳力1万余人,拥有机床设备5 000台,年产各类玩具上亿件。
上世纪80年代末,一个做外贸的生意人要500个木制日本娃娃,每个加工费6元。对于平时做一个只能赚8毛的他们来说,这是一块“肥肉”。但没人敢接,因为谁也没做过。
拿着客商留下的一个样品,樊继美把自己关家里一个星期,愣是把日本娃娃做出来了。订单完成后,他多了一个心眼,想着既然国外有市场,那国内也可以做。他做了3 000個日本娃娃拿去市场,结果无人问津。原来日本娃娃是日本女儿节的吉祥物,灰色的娃娃不符合中国人审美。无奈之下,樊继美只能给娃娃涂上红色,加上中国结。结果在景点卖得极好,他便据此又创新了几十个品种,都卖得不错。
此后,礼品厂开始接越来越多的外贸订单,圣诞老人、胡桃夹子……
一个时代的选择
上世纪90年代,塑料玩具风行,款式新颖、品种繁多,且价格便宜。木旋玩具几百年不变,很快被打得鼻青脸肿。“塑料玩是用机器生产,一个小时可以出上百件。木旋玩具虽然也有机器帮忙,但一天最多也就做三五十件。”港上镇文化站站长于善荣说。
当时又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耍货的销量一再下滑,礼品厂越来越难以为继。许多人都离开了厂子,樊继美也是。不甘心的他开始在家制作耍货,设计了京剧脸谱、木偶人、西游记人物等。2003年,他带着自己的耍货参加青岛啤酒节,被抢购一空。“一定要创新,要紧跟时代。”他感叹。
木陀螺是樊埝村每家每戶必做的传统产品,产量超过200万只。樊继美发现市场上的塑料陀螺可以买12元以上,而他们做的木陀螺才买五毛一个。陀螺虽小,市场却大。“如果我们也像塑料陀螺那装电池安灯泡呢?”老樊玩了一把声光电,旋彩陀螺以原来十几倍的价格卖到全国各地。
而年轻的旋木玩具手艺人樊森,则因为一件事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2004年,樊森受朋友嘱托给一个移居台湾的村民买了一台石磨,但运输费就要一万多元。对方很想带过去,让外面的人看看自己家乡的生活。“我就想,要不咱们把这个缩小。”他用旋床做了一个石磨模型送过去,结果对方接二连三来买模型。“原来他的朋友来家做客,不停问从哪里来的,是干吗的。”
经过这件事,樊森发现,怀旧产品在当地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山东人,外出多年还是会怀念沂蒙山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消费层次也比较高。”他从这一块入手,专注怀旧木旋产品,很快闯出自己的路。
如今,樊埝村的村民部分转向装饰用木线条的制作与出售,部分制作木旋玩具。木旋玩具也分出传统和现代两大类,有兵器、人物、动物、花篮、棒槌等10大系列500多个花色品种。刀有小花刀、大龙刀、关公刀等;枪有梅花枪、水压枪等;人物有高棒人、低棒人及各种古代人物;棒槌有哗啦棒槌、虎头棒槌、两角棒槌等;车有燕车、小人车……
樊埝村的木旋玩具已哄了近600年的娃娃,我想,即便被塑料玩具冲击,孩子们也不会放下手里的耍货,毕竟,咱们都是“中国娃娃”。
郯城木旋玩具
郯城木旋玩具,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发祥于山东临沂市郯城县港上镇北部的樊埝村,俗称“耍货”。源于明初,有近600年历史。木旋玩具以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木材为原料,用旋床旋成各种部件,再组装到一起,最后上色,乡土气息浓郁。技艺以樊埝村为中心,世代相传。如今制作耍货的有2 000余人,产品10大类,品种5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