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徒步主义”的装备理念

2017-11-23张诺娅

户外探险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分水岭山脊轻量化

张诺娅

今年5月1日到9月17日,我有幸能行走在北美的落基山脉之巅,最终完成了4300公里的美国“大陆分水岭步道”的纵贯。这次徒步是我的“三重冠”收官之旅。在过去的四年里,我用夏天的时间抽空徒步;加上早期的科罗拉多步道、2014年的太平洋山脊径和2015年的阿帕拉契亚小径,我的徒步总里程超过了13000公里。

在这一万多公里的旅途之中,我曾经连续12天不洗澡,最长连续负重行走24小时、100公里;行走的路面环境包括了针叶林小径、土、泥、冰雪、碎石、巨石、公路、倒伏森林、草甸等等从CLASS 1至CLASS 3(Yosemite rating system,该系统把整个运动从走路到最最极限的攀岩划分成了5类)包含的各种千奇百怪的路面和难度;曾扎营在悬崖边、步道上、鹅卵石滩、沙漠里、草丛中……我对装备的理念,尤其是对“轻量化”三个字的理解,也在这500多天的风霜雨雪之中被打磨得更加深刻。

大陆分水岭步道(CDT)是什么

大陆分水岭,顾名思义,其西侧水域流向太平洋,东侧流向大西洋。什么样的地貌能成为“分水岭”呢?撇开复杂的地质地理,大多数人应该都能理解:大陆分水岭主要应行于山脊之上,至少是同一地区海拔相对较高的地段。

这一地理特征,给大陆分水岭步道增添了许多难度。

CDT的大多数官方线路位于极其暴露的高原地带,受天气变化影响大。暴露的山体要求徒步者会适当地规避雷电的风险,另外,低海拔的降雨到了中高海拔就可能是大雪和冰雹,风速在山脊、隘口等地段相对大。

即使天气晴好,CDT上还有一个看不见的杀手—紫外线。这次徒步结束后,所有同伴一致认为大陆分水岭是三重冠路线里最容易让人晒黑晒伤的线路。我在CDT上除了积攒了堪比斑马条纹一般分明的袜子线、手边线、裤腿线之外,也被晒伤脱皮了数次。

由于整体暴露感的增强,露营的难度相对较大。在开阔暴露的区域,不论是中高海拔沙漠和草甸,还是山脊雪坡,CDT总迫使着徒步者向一些不太理想的露营地点妥协。在没有树木遮蔽的非传统营地搭帐篷,风速风向、雷电、落石,都成了考量因素中的必要环节。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大陆分水岭步道具备了中高海拔徒步的明显特质,环境更加恶劣,对装备的要求也更高。同时,它还涉及了新墨西哥州的高地沙漠、怀俄明州大盆地等较为低洼干燥的路段,尤其是从新墨西哥州到科罗拉多州、从大盆地到风河谷的地形地貌急速转折,几乎不给徒步者喘息的机会,需要直接从仙人掌到云端、从沙漠到雪山、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装备使用需一气呵成,在各种情况下都能适用。

轻量化的“轻衰弱”

户外装备的轻量化和轻量化产业,在这两年遇到了显而易见的瓶颈期。北美和日本是世界上轻量化装备使用的大国,而近两年产品的差异化逐渐减小,材料逐渐趋于一致,新产品很少有质的突破,而往往是在功能和结构上翻出新花样。虽然长距离徒步在北美乃至全世界都愈发流行,太平洋山脊径的“直通徒步”也连年刷新人数巅峰,北美老牌《Outside》和《Backpacker》杂志也联合了REI这样的大型户外零售企业和某些小型轻量化公司实现产品推广,但一些户外老玩家却发现:一些新产品的风头已经过去,还是“经典轻量化”这个分支的产品和技术依然葆有生命力。这一点在大陆分水岭徒步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另外,大陆分水岭徒步者人群具有较多的共性。虽然有一部分人是首次尝试长距离徒步,但绝大多数徒步者已经完成了至少一条长距离徒步线路。“长距徒步”和“轻量化”这两个词汇时常被捆绑在一起:能让人在长线中走得长久、舒适的产品和理念,往往脱离不了“超轻,超自由”的哲学。同時,长距徒步者所体会的“远征”感、自给自足、迁徙和流浪的体验,也都跟轻量化哲学当中的Minimalism(极简主义)相一致:“如果在路上遇到突发情况,而我恰好(因为轻量化)没有携带某种装备,那我就不需要这种装备。” (“If I need it but don't have it, then I don' t need it.”)

为什么要追求更轻更简约呢?我无法从太过广义的层面进行分析,但就个人经验而言,长距徒步的轻量化有以下几大好处:

更轻松:减少背负压力,就等于减少伤痛的可能性。例如,同样是在栈道上摔一跤,背着10公斤的背包和20公斤的背包所造成的后果可能会大有不同。同时,轻量化背负对身体(特别是肌肉和关节)的压力偏小,会降低因过度使用而造成伤痛的风险。

更便捷:简约明了的装备能让非徒步时间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例如,无帐杆帐篷的搭建只需要5分钟,对比而言效率提升了不止一倍。另外,背包里的东西减少了,拿取也会变得方便。

更安全:很多人认为轻量化一定会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其实这是一个重大误区。装备简约高效,会使徒步者有游刃有余的空间去放置增加安全性的物品。背包内部的精简化,会在关键时刻缩短找到某样装备的时间。轻量化要求单件装备的多功能。正因为背负的装备并不繁冗,徒步者会更加小心翼翼,追求单件产品的使用效率。

更快速:行走速度,是轻量化最直接影响到的参数。徒步不是跑步比赛,但在极端天气、复杂地形中的行进速度,乃至普通山道上的行进速度,都直接影响到露营地的选择、补给和食物等关于户外安全的大事。

但是,轻量化也有以下几个弱点:

降低舒适性:例如cuben fiber的单层三季无帐杆帐篷与双层四季自立式帐篷。

降低耐用性: 轻薄面料的耐磨损性会大大降低。

降低随意性: 轻量化装备对于使用者的技能要求高。

大陆分水岭步道的轻量化观察

我可以先做一个结论:大陆分水岭步道,并不是轻量化徒步的天堂。

在徒步中,可以明显发现几乎所有人都使用了轻量化装备,传统的所谓重装徒步者基本没有。这一方面可能是徒步者在太平洋山脊径等其他长线上对轻量化耳濡目染,另一方面也说明CDT所包含的山脊徒步、雪山跋涉,对徒步者的身体灵活性要求更高,而轻装徒步至少可以在速度和徒步体验中上一个台阶。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CDT上的极端轻量化徒步者人数也基本为零。当轻薄的cuben fiber面料的帐篷遭遇科罗拉多高原的雷雨冰雹、泡沫睡垫遭遇山脊的石头地、FroggToggs的雨衣遭遇连续几天的季风季降雨,相信不会有人在基重3公斤的装备中能获得安全、舒适的感觉。同时,大陆分水岭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基本无法直接到达,救援难度也非常高;加之CDT徒步者较少,即使有队友,也可能要时常面对独自行走的局面。“安全稳妥”和“轻量 ”之间,必须做出权衡取舍。

和我一起徒步的三个队友,其中两人也是第三次参与长距徒步。非常有趣的是,我们三人的装备有极高的相似之处。我们三人的背包都是同一品牌(ULA),我和丹尼尔的睡袋(Zpacks)、睡垫(Therm-a-rest NeoAir)皆是同一款,我所拥有过的第一个帐篷是丹尼尔现在使用的Tarptent Contrail, 第二个帐篷是大陶正在使用的Zpacks Hexamid。“四大件”的高度吻合,也能在其他徒步者身上体现出来。

若不是有装备更新的需求,CDT徒步者多倾向于依赖他们之前在其他步道上使用过的老装备。我的CDT装备清单中有80%的物品都是重复使用的,包括帐篷、睡袋、睡墊、头灯、炉头、绝大部分的衣物等等。唯一需要更新的物品是背包,而ULA 的CIRCUIT(周游)我背得并不舒服。在纷繁复杂的装备选择之中,CDT徒步者作为有经验的户外人,能做到装备高度的同一化,并保留如此高的忠诚度,愈发说明:线路越长,人和装备之间就越需要“有默契”,最终二者融而为一,草木皆为剑。

如果说CDT徒步者的背包、睡袋睡垫选择还较为“主流轻量化”,那么他们对帐篷的选择可能会令人大跌眼镜。我细心观察记录了这次所有徒步者使用的帐篷,发现cuben的使用率极低;而单层的登山杖辅助式帐篷,使用数量甚至输给了双层的自立式帐篷。如果我们仔细研究CDT的地形,会发现这并不难理解:能插地钉的地儿,实在太少了。暴露的山脊、新墨西哥的高地沙漠,其理想的“林间步道”露营地表少之又少。为了不在科罗拉多州的冷雨里打地铺、不在蒙大拿州的土坡上用石头充当地钉、不在风河山脉的石头堆中折腾帐篷的搭建,大多数人选择了“不管今天走多少、遇到什么天气,都能就地露营”的自立式或半自立式的双层帐篷。其中,Big Agnes 的飞溪款使用量尤其多。在单层帐篷方面,Tarptent竟然高票胜出;而Zpacks系列的cuben帐篷位居第三。

传统的上衣系统,从里到外有3层:排汗层、保暖层、防风/防水层。它们分别对应4件上衣:化纤或羊毛T恤,羽绒服或抓绒衣,防风外套,雨衣。传统的硬壳,等价于雨衣+羽绒服的功能。传统的软壳,等价于防风衣+抓绒的功能。雨衣和羽绒服是徒步必须准备的衣物。硬壳笨重、限制行动,而且透气性永远没有市场口号中的那么好。对于三季徒步而言,最重要的衣物是雨衣、防风衣外套、羽绒服和T恤这4样上衣。我在大陆分水岭步道徒步中使用的也是这4类。这4件上衣的重量加起来可能还不及一件硬壳的重量,而且成功应对了从零下到零上40℃、从沙漠到雪山的各种气候温度条件。

更有文章的,也许是裤装。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我的所有同伴几乎都是穿着短裤露大腿的“雪山飞狐”。冷不冷,我无法评说;但短裤、短裙,几乎是长距徒步者的标配。长距徒步就是由600万步组成的半机械运动;每一步的阻力摩擦力,都有可能在细微之处损耗着宝贵的能量。这时候,紧身的打底裤和宽松的短裤短裙,基本取代了厚重的长裤。可见,长距徒步、越野跑,甚至是速攀等高强度耐力项目,在装备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速度和耐力互相平衡,轻量极简和实用安全二者制约,最终的取舍还要看个人的经验。

在这次CDT徒步中,我在装备上做出的最大改变竟然是烹饪工具。从太平洋山脊径(PCT)上的每晚热食、到阿帕拉契亚小径(AT)上的无炉头无气罐冷食,到CDT上的用透明罐子浸泡米饭,我逐渐省却了“烹饪”这一环节。加上美国今年夏天普遍干旱,不少地区山火肆虐,蒙大拿州还执行了一级禁火令,要杜绝一切明火,“吃冷饭”竟然成了唯一选择。

在行走大陆分水岭之前,我照样给自己列出了长长的装备清单,称了每一件物品的重量。徒步结束后,再回首这份表格,竟会发现不少东西都被请出了历史舞台:紧急卫星联络器、炉头、小锅、部分急救物品、小三脚架、GoPro都在中途因长期未使用而被“请回了家”。雪鞋、冰爪没有用上,反而是冰镐成了我的救命稻草,连续一周不离身,在科罗拉多州的雪坡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很多人听说过“无痕山林七原则”,知道第一条是“旅行前做好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却并不理解这一条的中心思想。“充分的计划和准备”,意指自给自足、尽量减少向自然的索取,也尽量减少自己和自然之间的隔阂。在装备上,永远不是“先斩后奏”“先买装备、再谈实践”,而是根据自己所到目的地的天气、地形、植被,甚至人文环境,选取合适的物品。撇开了徒步环境谈装备,都是耍流氓。

几年徒步,是行走,亦是学习的过程。认识人力之渺小,自然之宏大。自小习惯了“侵入式”的景观步道,然而融入美国西部的天地之间,缥缈孤鸿影,带给了我全新的“边界”意识。一个渺小的身躯简简单单地在土地上位移着,然后竟然划出了一串绵延800公里的脚印,牵扯着“美洲背脊”的骨骼。几十斤汽水,几十包薯片,几十磅压缩饼干,和几十件托起你每一步的装备,牵着我们一同行走,相伴我们日日夜夜。这,就是装备的意义。

猜你喜欢

分水岭山脊轻量化
黄昏
瑞典Floby公司推出轻量化铝制制动盘
山脊新能源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人生有哪些分水岭
闯过Windows 10“分水岭”
除了核心技术的缺失,成本控制也是自主品牌实现轻量化的一大难点
基于形态学重建和极大值标记的分水岭分割算法
最干、最冷、最平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