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 秋

2017-11-23罗俊士

牡丹 2017年31期
关键词:玉米棒子谷穗浓雾

罗俊士

季秋又到了。打从内退起,我就回到农村老家居住,至今已十年撺头,仍慨叹季秋,或曰晚秋,准确地说,应该称之为深秋,怎么每年的深秋都这样,到来的如此缓慢呢?细想,缓慢是因为庄稼经历的苦难太多,俨然一位孕妇,不到月数是不会分娩的。

奇怪的是,连日来雾太大了。每到半下午时,雾就会落下来。这悬浮于低处的水汽,氤氲,弥漫,朦朦胧胧,仿佛深秋的一千双素手,洗濯一切,包括草叶,干干净净,一尘不挂。暮色降临,雾,黑里泛白,浓浓的,黏黏的,仿佛乳汁,化不開,撕还乱,庄稼们尽皆消失,明知它们依然在,暂时不被我们看见罢了。

早晨,雾还是那么黏稠,迟迟不肯消散。临近中午,微风频频吹拂,太阳才露出高傲的脸庞。浓雾随风飘飞,抑或沉入泥土中,庄稼们才坦露出本真面目。深秋是真实存在的,浓雾只能遮蔽一时。

忙于写作的我,经常去到地头闲逛。其实并非图清闲,而是想领略感受一下田园气氛。文字里应该有庄稼呼吸的声音,庄稼与我们贴的那么近,几乎形影不离,我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所思,无所想?

我看见,大豆角爆裂,大豆粒跃跃欲试,直想逃出闺房。芝麻也是,尽管有那么几粒落在地面,已经腐烂。绿豆角与豇豆角,不约而同瞥做田人一眼,似乎在说:谢谢!一只知更鸟站在辣椒棵上,歌声婉转,悠长,但绝对不是啼哭,因为它的眼睛里没有被辣出泪水。红薯和花生,都该刨了。大头白菜不用刨,而是先用手扳倒,然后麻利装进柳筐,搬回家,储存进地窖里。萝卜不叫刨,叫出萝卜。铁锨插进去,一摁铁锨把,萝卜就出来了,一个赛一个,光溜溜,水灵灵的。白萝卜白,红萝卜红,诱人的不仅是色彩对比。

人都有失眠的时候,辗转反侧,是脑子里琢磨的事情太多了吧?此刻,我确实在琢磨事情,琢磨那些庄稼,久经磨难,渐趋成熟。就像我绞尽脑汁,一篇文章反复打磨,直至圆润,通过电子信箱发送出去,单等结果如何了,难免浮想联翩。灵感突如其来,一首小诗悄然出笼,《深秋》:“谷穗有多低/秋就有多深//高粱穗有多红/秋就有多深//玉米棒子有多重/秋就有多深//棉花朵有多白/秋就有多深了啊!”

谷穗沉甸甸的,连带着谷秆越来越弯,弯成稀奇古怪的姿势。仿佛一群寡言的人,他们的沉默是黄金,只结籽,不开花。谷叶相互摩擦的声音,屡屡被风声打断,被蟋蟀的嚯嚯声打断。蟋蟀们潜伏于低矮处,音乐的合声弥漫,如波似浪。谷子最怕麻雀啄食,这些年来,谷地越来越少,但好多人爱吃小米,所以承包地里还会小面积种谷子。当然要采取措施,比如有的用塑料网把谷穗罩住,有的在谷垄间插好多稻草人。麻雀争不过人,谷子照样逐年丰收。

高粱穗膨大,红红火火的,虽然压累了茎秆,但仍然高高在上。生产队时代,提倡大面积播种高粱,是因为高粱高产。但高粱面与玉米面相比,不如玉米面好吃,所以实行土地承包制后,种玉米的就多了,种高粱的少之又少。偶尔有人种高粱,是把高粱米当做稀罕物。也有应酒厂之约,大面积播种高粱的,据说收入不菲,何乐而不为呢?

玉米樱幻变成黄褐色时,意味着包皮内的玉米粒变得硬实,玉米棒子渐渐沉重。玉米秸秆接近于干枯,就该收获玉米了。以前,作田人习惯人工掰玉米穗,现在都有钱了,都使用起了掰玉米机,附带还可以粉碎玉米秸秆。将玉米穗拉进家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晾晒风干。有人把少量的玉米穗悬挂在树身或枝杈上,大多是摊在水泥地面上,或垒砌在铁架上。基于夜晚和早晨雾气忒大,好多人都会用塑料布把玉米穗蒙住,待浓雾消散再揭开。玉米穗晒干风透,就可以脱粒出售了,钞票拿到手,心里那块石头才算砰然落地。

那些白格莹莹,雪团般的棉花朵,绒绒的透着暖意。娶媳嫁女,先要请亲戚叫邻居过来撺忙,做新花被褥一大摞,喜气也叠高一大摞,笑语欢声不绝于耳。

霜降时分,村庄外面的白地一望无垠,再不见庄稼秸秆,再听不到熙熙攘攘的虫鸣声了。天空似乎高了许多。渠水淙淙流动,似乎舒缓许多。渠沿上,那棵钻天杨,因为另类,甚是扎眼。

耕耘声隆隆,楼铃声叮咚,播下冬小麦,秋就告终了,令人深深怀想。

猜你喜欢

玉米棒子谷穗浓雾
换位思考收获多
独立江畔
以人为镜明得失
千里送鹅毛
掰玉米
不知道是非,不扬人恶
浓雾
稻草人的玉米
我迷失在茫茫浓雾中
掰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