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丽:土房子里的建筑师

2017-11-23牧原

新青年 2017年11期
关键词:建筑师房子村民

牧原

先弄清不想要的,才能找到想要的

万丽是地道的贵州姑娘。高考后报志愿,没有人支持她读建筑系。她说:“当时我的亲友、老师们都觉得学了建筑,以后就要戴着安全帽混工地,一个女孩肯定吃不了这种苦头,但我的想法不一样,我的偶像是林徽因,我觉得自己将来肯定是建筑设计师,穿着套装和高跟鞋坐在高级设计院里建模做方案,特别优雅,结果没想到毕业后的我戴着一顶大草帽、蹲在山村里和泥巴,画风完全跑偏了……”

万丽人生画风的跑偏,源自于一次实习经历。读大学时,万丽的成绩很不错,导师便推荐她去当地一所不错的设计院实习。有一天,万丽看到一位建筑师在向甲方汇报方案,那是一份有关售楼部的设计方案,当建筑师激情满满地介绍完自己的方案后,甲方淡淡地说了一句:“哎,你听我说,做售楼部的话,你就去找一个你觉得最好的、最漂亮的售楼部,然后照着它做一个就行了,你明白吗?”

那个年轻的建筑师许久都没有说话。后来他还是妥协了,否定了自己之前的努力和创意,按照甲方的意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设计。万丽亲眼目睹了这一幕,觉得触目惊心。她对自己说:“我永远不要做这样的事。”就这样,她放弃了进设计院的梦想。

迷茫中,万丽报考了同专业的研究生。读研生活颇多空闲,她便报名参加了农村改建活动的志愿者,并因此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在一个农村改建的公益项目中,万丽结识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吴恩融教授。认识吴教授之前,万丽一直觉得在图纸上画图、或者是在工作室建模才叫搞建筑,可吴教授告诉她,搭一个小草棚、一间小木屋,甚至挖个储水池,都是建筑,从事建筑并不一定非要做一些高大上的事情,着手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房屋和设施做得更实用、更美观,都是建筑师力所能及的事。跟随吴教授一起工作,万丽忽然视野逐日开阔,动手能力也越来越强。施工的农村条件艰苦,很多志愿者都没能待完全程,但万丽却从头到尾都忙得不亦乐乎。项目结束后,吴教授邀请万丽赴香港读博,并成为了她的博士生导师。

“能跟着吴教授学习是非常幸运的,其实最初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那就往另一个方向走,走着走着,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贵的建筑师凸显自己,对的建筑师忘记自己

读博后不久,万丽就报名参加了一个农村震后重建项目,目的地是四川攀枝花附近的马鞍桥村。震后的村庄一片狼藉,村民们曾经居住的土房子都垮塌得非常严重。灾民迫切希望重建新居,但马鞍桥村地处河边,要过河只有一座独木桥,洪水季节来临后,独木桥就会被冲垮,人们根本无法去外面运输建材。加上震后物价飞涨,政府的补贴有限,多数村民买不起砖瓦,也请不起施工队,所以重建工作一拖再拖。

在抵达灾区前,万丽原本想帮村民们设计一系列坚固美观的砖瓦房,她甚至在纸上画了不少草稿。可到了灾区,挨家挨户进行调研后,万丽和她的同伴们发现多数村民负担不起建砖瓦房的费用,而且曾经的土房子也并非一无是处,而是采取了一些古老的抗震措施,于是万丽便想:能不能还是采用原来的夯土建筑体系,然后增添一些科学的抗震措施,帮大家建造一些既坚固又便宜的土房子呢?

于是,万丽和她的伙伴们开始了全新的尝试。他们找来村里的老人,向其请教土房子最原始的建造技术,然后以此为基础更改了土料的配比,设计了新的框架结构来支撑墙体,以最小的成本来最大限度增加建筑的抗震性能。与此同时,他们还改良了房屋的采光通风性能,希望设计出室内环境更舒适的土房子。

完成设计后,万丽和同伴们并没有直接请施工队帮助村民们搭建样板房,而是手把手将调配土料和搭建房屋的技术传授给了当地的村民,让他们根据各自宅基地的状况和自家的需求去建房。万丽等人则作为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追踪指导,以保证房屋的安全性。就这样,村民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建起了一幢幢千姿百态的土房子,因为使用了大量灾后废墟回收材料,重建的费用非常低廉,最贵的也不过两百块一平方米,便宜的才六十多块。

盖完房子,万丽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村庄里缺乏公共服务设施,于是她提议帮大家做一个村民活动中心。作为活动中心的总设计师,万丽拿出了多个设计方案,但想来想去,村民们才是活动中心的直接使用者,他们的参与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她将村民召集起来开会,询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场所,然后组织村民们跟她一起施工。

在万丽的带领下,村民们从河床边捡来了石头,从附近村镇收集了二手木料,一起投入到了项目的建设当中。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一个圆弧形的活动中心已经粗具雏形。考虑到当地居民多为彝族和傣族,节庆时大家喜欢围成一个圈跳舞,万丽还为他们设计了一个广场式的院落。

在这个过程中,万丽感觉到她逐渐成为了村民中的一员,每日戴着一顶大草帽,穿着村民送的绣花鞋在村里走街串巷。村里有几户人家,谁跟谁关系比较密切,哪两户闹了矛盾,她都一清二楚。作为建筑师,她已经不再是施工的主角。“如果当初我进了设计院,那我可能会处心积虑地让设计更抢眼、更有个性,这样才能凸显我的创意和身价,但是建土房子的时候,我要做的是忘记自己。”

建筑只是一件工具,生活本身比它更珍贵

做完马鞍桥村的项目后,万丽曾把作品的照片发给自己的同学看。同学们纷纷感叹说:现在谁还住土房子呀,也只有特穷特边远的地区才会住土房子吧,以后他们有钱了肯定会修砖房的。万丽原本也这么想,可在亲身体验之后,她发现夯土建筑是有很多优点的,它非常生态环保,且冬暖夏凉,很有地域特色,造价也极为便宜,并不是发展过程中必须淘汰的对象。

2014年,云南鲁甸发生了地震,万丽再次报名当了鲁甸的驻点建筑师。在鲁甸的一个小村庄,万丽遇见了一对老夫妻,他们的宅基地非常小,也没有能力重建新居,只好暂住在一个破棚子里。万丽看到老夫妻的居住状况,心里非常难过,于是便帮他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小的住宅,作为一个小小的示范项目。那是一个小小的独栋,分为上下两层,屋顶做了隔热层和吊顶来保持室内温度,室外还有个别致的小院子。了解到老爷爷经常编一些竹筐和篮子到市场上售卖,万丽还特地设计了一个狭长的半室外空间,空间的采光效果极好,老爷爷可以坐在那里吹着穿堂风慢悠悠地做手工。

这个项目只花费了很少的费用,但却可以满足当地八度的抗震需求,老爷爷和老奶奶也居住得无比惬意。项目落成后,很多人跑来参观,大家对这幢小小的土房子赞不绝口,纷纷问万丽:“我们家也要盖一个这样的房子,你可以帮我们吗?”当地的村干部甚至计划在整村改造的时候引入更多生土建筑。

在万丽的帮助下,村民们很快掌握了生土建筑技术,建造出了更多舒适坚固的土房子。做完这个项目,万丽照样乐滋滋地跟同学和老师分享自己的作品,结果同学们都说:“房子样子好普通,这院子有点太简单了吧?”万丽看了看,说是挺简单,但这是村民自己设计的,也是他们自己施工的,他们亲自参与进来重建家园,我觉得特别珍贵。万丽的老师则对她的作品赞不绝口,说“干得好,农村的房子嘛,房前屋后种一点菜、种一点树就挺好了,难道你还要给他们做一个日本庭院的枯山水吗?”

不知不觉间,万丽已经在农村待了九年。她设计的作品,不仅帮助边远地区的人们圆了一个又一个安居梦,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的文物古迹保护奖、Terra国际生土建筑大奖、香港环保建筑奖等奖项。比起获奖,更让万丽感到开心的是看到人们开心地生活在她设计的房子里。她说:受了这么多的建筑学教育,每次做方案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去推敲建筑物的风格、理念,它的形状、细部。但慢慢的我悟到了,建筑只是一件工具,更重要的是住在里面的人;就像房子只是容器和舞台,里面上演的生活远比容器本身更加重要。

萬丽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她在重建后的灾区拍摄的。照片里,一群农妇正在弯腰插秧,身后是她们亲手盖起来的房子,远处是天空和群山。人与自然和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万丽说,这就是她所能想到的,最美的安居场景。

猜你喜欢

建筑师房子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当建筑师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一百分等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