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酒不醉人,有情人自醉
2017-11-23李淳风
李淳风
两侧的高山夹着一条赤水河,形成一个幽深的山谷,习酒小镇,就藏在这谷底、河边的山坡上。
夜晚,空气里仍然飘着浓浓的酒糟香,高悬山巅的明月,似都带着几分醉态。因为山太高,月亮先要从山的背面爬上绝顶,才能露出脸来与人相见,每次现身,都像突然出现一样,光华在短时间里布满四周。
高速路一通,这里成了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而在过去,却还是难以抵达的穷乡僻壤巍然大山。习酒公司董事长张德芹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从酒厂到贵阳不到300公里的路程,要足足花上两天,中途还要在遵义住上一晚。
习酒公司总经理钟方达老家距离习酒厂有点距离,孩提时代到酒厂看望父亲都要翻山越岭,因为路上耗时太长,踏上回程已是夜晚,常常一个人在风声鹤唳中孤独前行。
即便是习酒公司的年轻一代,也仍然对交通不便保有深刻的记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在2010年前,从省城贵阳到习水,未通高速,想请人到酒厂看看都很难,如果和习酒没有特别的感情,人家根本不会来。
所以,能不辞舟车劳顿,跋山涉水而来的,都是真朋友。“朋友来了有好酒”,但凡有人来,主客都动情,相看两不厌。这大概就是“崇道务本 敬商爱人”这一习酒信条的人类学依据。和许多企业由老板一拍脑袋就想出来几句“核心价值观”不一样,习酒对企业文化的每一句表述,都是来自历史和现实的千锤百炼,来自一代代的习酒人对企业生存哲学的深刻领悟。
这样的企业有一个特点—它的想法就写在“脸”上,它的口号就是它的内心,内外如一。对于和它打交道的经销商供应商而言,这一点省去了不少交易成本,和习酒合作,完全不需要来请吃饭、跑关系、猜心思。
“崇道务本、敬商爱人”是习酒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对习酒人所秉持的品质伦理的高度概括。
“卖酒”的法度
一个文化现象值得细细思索: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酒,而且酿造了世界上最好的酒。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许多传统悄然消失,而酒却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同步进行。
通过和习酒人的接触,可以得到部分答案。习酒公司董事长张德芹、总经理钟方达、副总经理曾凡君、总工程师胡峰都是中国白酒界的大师,但他们都谦卑地自称为“酿酒和卖酒的人”。常理而言,“卖酒的人”最大的希望无非是多卖一点酒,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們每一个人都提到,饮酒应当适度,“少喝酒,喝好酒”。
他们的工匠精神,不但贯穿于容易掌控的生产和销售领域,而且延伸到终端消费者,提醒人们饮酒也应该有文化境界。孔子说“唯酒无量,不及乱”,即便面对美酒,也要懂得自我把持,举手投足之间都要“合乎礼”。
礼,是公共伦理和私人伦理的集合,是伦理原则的外化。张德芹上任习酒董事长之初,曾这样阐释习酒的企业文化:“习酒需要的是一套尊重脉源、尊重市场、尊重自我发展的子企业文化体系,即君品文化。”习酒提出的“君品文化”概念事实上就是继承了祖先的智慧,用来处理酒与人的关系,其核心是一个“敬”字,敬事,敬人。
“敬事而信”,对待事业要战战兢兢、严肃谨慎,让人放心,对于习酒来说,关键就是酿造品质最好的酒;而敬人,孔子言简意赅说得很清楚—“礼者,敬人也”,要充分尊重和关怀与你发生社会联系的那些人。
中国的白酒里,含有太多目前科学未能认知的神秘成分,尤其是茅台、习酒所代表的酱香型白酒,其构成更为复杂。目前所知的香味成分已有1400多种,却仍然是冰山一角。
李白说:“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中国人爱酒,所爱的恰恰是这些已知和未知的成分组成的独特况味。
国外往往把嗜酒者称为“酒精成瘾者”,对他们而言,这个称呼是准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酒和酒精区别并没有那么大。比如“世界名酒”伏特加,在中国人看来基本上就是酒精。而中国人对甘蔗渣、玉米、甜菜酿造的酒精没有丝毫兴趣,他们对酒的欣赏,源自于酒精之外复杂的微观成分带来的味觉感受,以及这些微分子和酒精互相配合所激发的真情实感。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酒文化一样秉承着这一认识论法则。酒精能萃取百物之精华,那无数的、不能尽知的微观成分就是来自上苍的恩赐。我们的先辈知道酿酒其实是一种自然的力量,人力只是起辅助作用。比如习酒,就必须在赤水河畔那一块小小的区域,必须在特定时节特殊工艺才能酿成,而习酒生产出来之后,最少要经过5年存储才能上市销售,因为它还要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一段必要的时间里静静地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这在业内被称为“老熟”过程。
既然是自然的力量,人们就会联想到日照、风雨、水火,在克制和可掌控的范围内,它们都会带来人类福祉,而一旦泛滥,则会对人造成伤害。习酒的品质伦理观正是建立在同一个认识论基础之上—掌控和运用自然的力量,让它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酿制上遵循自然法则,通过人力辅助追求最高品质,让它对人最有益;销售上普及人文主义的饮酒理念,关怀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成长。
崇道务本,是之谓欤?
销售者当“爱人”
人们的购买行为,归根到底是为了得到更美好的生活体验,而不是自寻烦恼。所以,涉及比较重要的消费活动时,如果对商家缺乏信任,就会忐忑不安。
比方说,新房子搞装修,消费者就很担心碰上不良施工方,怕他们偷工减料,给未来的生活造成麻烦,所以很多人都会亲自去现场监督。鉴别你遇到的装修公司的诚信度,有一个现象层面的方法—不好的企业怕你懂,怕被你看穿;而好的企业怕你不懂,怕受到怀疑。
酒类消费也是一样的道理。在白酒市场的黄金时代,一些没有历史底蕴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利用消费者的不懂,用高超的营销手段销售品质低劣的产品,并且沾沾自喜,最终在市场低谷、大浪淘沙时“彻底玩完”。而习酒这样的企业,则一直担心人们不懂,怕好酒无法遇到知音,也怕消费者被误导、被蒙骗,既花钱又伤身。
当白酒工程师们摇晃着试管,专注地调试着酒的风味时,他所动用的不仅仅是视觉、味觉和嗅觉,还有感情。他知道只有酿造最好的酒,才是对消费者最大的尊重,所以大师的责任,不单单是用味道吸引人,还要用品质保护人,用伦理关心人。
如果人们懂酒,他们就会知道如何选择对身体有益的酒;如果人们懂酒,他们也会知道饮酒的限度,在适度范围内,好酒便对身体有益。2016年3月,习酒在成都启动了“我是品酒师·醉爱酱香酒”活动,就是为了向大众消费者普及酱香酒的专业知识。国家级品酒师带上各种年份的酒样,到现场指导人们如何品酒,还会评选出一些“消费者评酒师”。由于把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合于一体,活动深受消费者和经销商欢迎,今年已经举办了200场左右,参与人数达到四五万人。品酒师不但告诉人们酱香习酒是如何酿造的,也告诉他们怎样辨别酒的优劣,以及饮酒的限度在哪里。很多人去过之后说,喝了几十年的就终于闹懂了一点饮酒知识。
在与张德芹的对话中,他不断提到一个词:“消费者主权”,他认为,“在我看来,做企业、尤其食品行业,良知比什么都重要,对消费者好的,才是好产品。”
“消费者主权”是在习酒销售公司里常常听到的一个概念,也是习酒人夜里仰望星空、面对内心时的良知叩问。他们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所有的市场工作都是围绕消费者而展开,要关注他们的想法和情感,倾听他们的观点和主张,重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他们获得最好的消费体验;除了给他们提供真正的美酒,还教他们如何健康、优雅地享用,让他们能够有更充分的知识来主张自身的权益,追寻美好生活。
这其实就是习酒的品质伦理观在销售、消费环节一以贯之的表现。在习酒销售公司里,企业上下奉为圭臬的一句话是:“像做习酒的品质一样去做销售。”每一个习酒人都对习酒发展的历史脉络了然于胸,习酒的品质,来自于一代代的酒厂前辈们筚路蓝缕、艰辛备尝、信念不灭的探索与开拓,它作为一种情怀和意义感,早已深深刻写在习酒的血脉之中。销售部门直接面对消费者,这最后一公里,关乎习酒共同体的价值观最终能否实现,因此丝毫不敢马虎。
在张德芹看来,一个企业的存在,应该能够实现三种担当,一是企业发展,二是员工福祉,三是社会责任。对于习酒而言,这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有机的逻辑结构。因为,尽管今天的国企已经不是过去“企业办社会”时代的国企,但在赤水河畔这个特殊的环境下,茅台、习酒这样的国有企业仍然以实际行动体现着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习酒公司的发展本身就会惠及地方,除了让当地农户有业可执、脱贫致富,为地方建设创造财税收入,公司还给当地提供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习酒公司的大部分员工也是当地人,有的甚至一家数口全部在习酒工作,习酒是许多当地家庭直接的生计来源。
“没有酒,就没有这里的一切。” 从张德芹的办公室望去,可以望见赤水河对岸屹立千仞的绝壁。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酒糟味,其间夹杂着风的味道、水的味道、山的味道,还有时间、人……
承担社会责任的初衷,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事实上已经自然实现,而习酒仍然不断强调这一初衷,热心慈善事业,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扩大责任兑现的地理范畴,体现主动的家国情怀。
商业的温度
在大众的理解中,商业往往是无情的,之所以需要商业伦理,就是要用行为规范的形式来确保责任的实现。习酒的品质伦理观也是社会商业伦理的一个子系统,不同的是,它除了用于保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之外,还是带着温度的,让人动情的。
“习酒·我的大学”这个持之以恒的助学项目,就带着习酒人的体温。自2006年创办以来,11年里累计投入近亿元,帮助了超过2万名贫困大学生,即便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期的企业困境中,也从未中止。原本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以销售为导向”的活动,在外界看来,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噱头”,但在习酒内部,这个“噱头”却“ 一发不可收拾”。
2008年,习酒公司人员曾经去紫云县考察过一个贫困学生。他家里只有三个人,他、父亲和外婆,人畜混居,家徒四壁,“冬天外面有多冷里面就有多冷”。他是那几年村里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全村人都为他高兴,也一同为他的学费发愁。就在此時,习酒雪中送炭,为他提供了5000元助学金,所以看到习酒工作人员他们的到来,村民的热情无以言喻。他家里只有一只老母鸡,为了招待客人吃饭,他的父亲满山追逐,历经周折才把鸡抓到手。“当时那个场景非常震撼,对于我们在场的人也是一种洗礼”。“日常中,5000元钱不算什么,但在特殊的时候,这点钱就可以改变一个人、乃至一家人的命运。”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每一个亲历的或听到同事转述的习酒人,都无法不为之动容,因为动情,一个试图用于带动销售、提高产品知名度的活动,从第一年起就演变为一场带着人性光辉的社会行动。第一年只投入了十几万元,此后不断追加,到2017年已累计达到9000万元。时至今日,这一项目对于习酒而言,已经彻底内化为一种责任意识,对于其营销效应,反而已淡然置之了。
苏东坡说,酒是“钓诗钩”,又是“扫愁帚”,他把酒对生命体验的催化作用,推进到一个美学精神的层次。一个社会,其成员如果普遍缺乏公共责任感,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勾连,没有温情的存问,没有“仁者爱人”的社会关怀,那就是一个丛林社会,不可能发展出灿烂动人的文化。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担当传统,这一传统就是孔子所建立的君子品格,因为对高洁人品有崇信,对造福天下有追求,历代士人才能在酒和人的生命体验之间建立了深刻的关联,并形诸笔墨,发展出美丽独特的文化景观。
某种程度上说,习酒所主张的“君品文化”,以及作为其具体规范的品质伦理体系,正是对优秀的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动情的、有温度的、负责任的销售行为,君子品格随着每一杯美酒渗透进社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