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中自成音节的鼻边音
2017-11-23杨慧君
杨慧君
汉语方言中自成音节的鼻边音
杨慧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州 510000)
本文将单独构成一个音节的鼻音、边音称为自成音节的鼻边音。文章对鼻边音自成音节的音值、辖字、地理分布进行了总结,归纳了自成音节的鼻边音的来源,并探讨了鼻边音自成音节的动因。
鼻边音;自成音节;语音演变
壹 引言
普通话音节一般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其中,韵母的韵腹是音节的必有成分,也就是说,元音是普通话音节的必有成分(个别叹词例外,如“呣[m]、嗯[n]/[η]”)。但是在汉语方言中,尤其是南方汉语方言中,[m]、[n]、[ŋ]、[l]等鼻边辅音也能单独充当音节成分,构成一个音节,这就是自成音节的鼻边音,也有人称之为成音节的鼻边音、声化韵、自成音节的辅音、元音化的辅音韵母或元音化的鼻辅音。
黄雪贞(1984)指出永定方言中单字音和连读音中都有自成音节的鼻音;杨茂荣(2001)记录了高淳方言中自成音节的鼻辅音[m]、[n]、[ŋ];孙宜志(2002)在《安徽宿松方言同音字汇》中提到宿松方言个别字读作自成音节的鼻音[m]、[n],还有35个字读作自成音节的卷舌边音[ι]。这些学者仅仅在单点方言研究中提到过这种现象,至于成因和分布情况则鲜少提及。
谢栋元(2002)根据数本方言词典得出结论:[m]、[n]、[ŋ]自成音节在汉语方言中比较普遍,不过在各方言区的分布不平衡,总的来说,远江方言、近江方言较多,而官话较少,晋语介于两者之间。他将自成音节的辖字按音值分类,并总结出每类辖字的规律:[m]自成音节的辖字主要是否定词、称谓词、语气词三类,[n]自成音节的辖字主要是第二人称代词“你”,[ŋ]的辖字则较多(如“五”“吾”等)。他赞同王力(1985)所提出的“元音脱落导致声化韵”,并指出,这跟鼻音的响音性、久音性也有关系,不过他并未解释元音为什么会脱落呢。谢栋元提到了鼻音自成音节分布的地理差异,但没有提及结论的具体依据。
前人的研究材料要么局限于一点一地,要么是来自不同时间、不同记音标准、不同范围的各类方言词典,不太有可比性。另外,边音也有自成音节的,是否跟鼻音自成音节性质相同?鼻边音自成音节在汉语方言中有多普遍?具体地理分布是怎样的?分为哪些类型?成因是什么?这些都尚待研究。
贰 分布
表1 鼻边音自成音节举例
存在鼻边音自成音节的点,在非官话方言区的比例按由高至低依次排列为:客家话、徽语>吴语>赣语>粤语>土话>闽语>湘语>平话>晋语;在官话方言区的比例按由高至低依次排列为:江淮官话>冀鲁官话>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值得一提的是,江淮官话的点,鼻边音自成音节的比例高过晋语。详见图1。
图1 存在鼻边音自成音节的点在各方言区中的比例
叁 鼻边音的来源
王力(1985)认为鼻音自成音节是“元音脱落的结果”,谢栋元(2002)也赞同这样的说法,并补充这跟鼻音的响音性、久音性有关。笔者认为把“鼻边音自成音节”解释为“音节中其他音素脱落的结果”可能更全面一点。因为音节脱落的不止元音,可能还有辅音,如湖南湘乡、安仁、广东潮阳的“黄”读[ŋ]。
鼻边音是承袭自中古音的鼻边音声母或韵尾,类似的情况在方言中很常见。如来自原声母如:浙江丽水、龙游的“磨”[m];义乌“瓦”[ŋ];江苏泰兴“梨”读[l];来自韵尾的如:湖南江永“暗”[ŋ];湖南安化“恨”[n]。
第二种情况是增生。增生的原因可能是元音高化、擦化。
表2 浙江17点“芋余雨”的读音
图2 “芋”今读鼻边音声母或鼻边音韵母的分布
肆 自成鼻边音的动因
鼻音具有响音性、久音性等“类元音”的特质,使其“独立门户”有了可能,但问题是音节中的其他音素为什么会脱落?
自成音节的辖字按频次高低排列如下:五306>母~妈、妗~、舅~206>唔否定词145>尔第二人称、近指、远指144>鱼115>儿97>二63>黄43>芋18>红15>木11>安10>磨9、影9>银7>王6>暗5、泥5>恩3>万2、牛2、含2、恨2、换2>门1、米1、梨1、力1、立1、洞1、汗1、肉1、瓦1、问1、盐1、音1、硬1、余1、雨1、远1(例字右上角上标的数字代表其自成音节的频次)。这些字都极其常用,这些字最后读自成音节的鼻边音,成因如下:
(一)语流音变导致
(二)音节内部音素同化或异化
而另一些字虽然单用,但是这些字的音节内部会因为同化或者异化的现象导致其他音素脱落,只留下鼻边音。
1.同化
2.异化
表2 冀晋鲁豫四省17点“儿”、“二”读自成音节的[ι]
(三)擦化
(四)其他方言的影响
如浙江武义的“儿儿童”读[ι]。南方方言中止摄开口三等拼日母一般不读卷舌元音韵母,武义其他字的声母和韵尾都没有读[ι]的,所以“二”“儿”读[ι],应该是受其他方言影响的结果。
余论
一个音节里有鼻边音成分,音节中的非鼻音成分脱落,于是形成了自成音节的鼻边音。鼻边音都是响音,发音时声带振动,发音持久,且不爆破,能覆盖声调,在语图上呈现出浊音横杠和共振峰,表现与元音一致,与其他辅音不同。作为具有元音性质的特殊辅音,具备单独构成一个音节的条件。
目前,大家都把自成音节的鼻边音放在韵母表里,事实上,自成音节的鼻边音来源有多种,演变的原因也各不相同,目前这种“一刀切”的处理方法是否妥当,有待商榷。
注释:
(1)本文中使用的方言材料大部分来自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汉语方言地图集数据库”,谨此致谢。
(2)据《[m][n][ŋ]自成音节说略》,西宁还有“荔犁理礼利例”读[l],“绿驴吕旅”读[lW]。
曹志耘.2008.汉语方言地图集[Z].北京:商务印书馆.
方松熹.2000.义乌方言研究[M].浙江:浙江省新闻出版局.
黄雪贞.1984.永定(下洋)方言自成音节的鼻音[J].方言(1).
雷 励.2010.湖南安化方言中的自成音节[n]略论[J].怀化学院学报(1).
雷 励.2010.湖南安化界牌话同音字汇[J].毕节学院学报(1).
李 荣.1997.汉语方言中当“你”讲的“尔”(上)[J].方言(2).
李 荣.1997.汉语方言中当“你”讲的“尔”(中)[J].方言(3).
孙宜志.2002.安徽宿松方言同音字汇[J].方言(4).
吴宗济.1985.汉语普通话单音节语图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谢栋元.2002.[m][n][N]自成音节说略[J].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1).
杨茂荣.2001.高淳方言中自成音节的鼻辅音[m][n][N] [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
王 力.1985.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The Nasal and Lateral Acting as Syllables Independently in Chinese Dialect
YANG Hui-ju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000, China)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that the nasal and lateral acting as syllables independently is not rare in Chinese diale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is kind of linguistic phenomenum, including the sound, the related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ts origin, reason and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The nasal and lateral; independent syllables; phonetic change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5.12
H17
A
1004-4310(2017)05-0063-07
2017-04-28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青年项目“安徽石台方言古全浊声母读音研究”(12Q42)。
杨慧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地理语言学、语言资源等。